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雲吸貓治愈系圖

雲吸貓治愈系圖

寵物 更新时间:2025-01-11 10:03:46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寫道,“吸”的本意是在描述與貓的親近動作,但無意間契合了愛貓者癡迷貓咪的形象。

全文2357字,閱讀約需4.5分鐘

雲吸貓治愈系圖(雲吸貓論文走紅)1

▲2018年11月3日,遼甯沈陽,WCF國際賽制貓咪比賽在沈陽一大型商場廣場舉行,100餘隻頂級純種貓咪齊聚萌翻比賽現場。圖自視覺中國

近日,浙江大學一篇傳播學碩士論文引發了網絡争議,該篇論文标題為《烏有之貓:“雲吸貓”迷群的認同與幻想》。作者在論文中分析了網絡“雲吸貓”現象和“吸貓”迷群。

我們與這篇論文的作者取得了聯系,與他聊了聊這篇引起諸多争議的論文。論文主要探讨了“貓”的符号意義,并從網絡迷群的角度探讨“吸貓”現象。網友質疑以“吸貓”為論文選題是否合适,作者認為選題沒有不妥,日常生活研究也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化,網友可能覺得“吸貓”是一件小事,但是做研究需要把日常的事物推到遠處去看。

在這篇論文中,作者寫道,“吸”的本意是在描述與貓的親近動作,但無意間契合了愛貓者癡迷貓咪的形象。此外“吸”還表現出一種上瘾的狀态。“吸貓”一詞的出現,仿佛賦予了貓咪圖片和視頻一個行動代号,并迅速風靡網絡。

論文作者稱,自己和導師都是“吸貓”群體,因為喜愛故以此為題。論文主要探讨了“貓”的符号意義,并從網絡迷群的角度探讨“吸貓”現象。網友質疑以“吸貓”為論文選題是否合适,作者認為選題沒有不妥,日常生活研究也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化,網友可能覺得“吸貓”是一件小事,但是做研究需要把日常的事物推到遠處去看。

記者與論文作者王同學取得了聯系。王同學對網絡質疑回應道,論文的選題在開題時經過了專業老師的認可。作者也反思了自己的論文結論較為主觀,研究方法也有缺憾。但論文的完成度得到了盲審老師和答辯老師的認可。

雲吸貓治愈系圖(雲吸貓論文走紅)2

論文被質疑,有被冒犯的感覺

新京報:“雲吸貓”的畢業論文火了,有給你帶來困擾嗎?

王同學:我自己并不關注這個事情,都是别人跟我說的,會截圖給我看評論。雖然我不是很在意評論,但看到的時候還是會心裡不舒服。你自己寫的論文被質疑,會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

新京報:你知道自己的論文是怎麼被傳到網上的嗎?

王同學:最開始是豆瓣上有一個相冊“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論文的意義”,裡面放了一堆比較冷門的論文,我的論文也在裡面。這幾天有朋友截圖給我看,自己也覺得好玩,也沒太當回事。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網友認為“吸貓”不值得研究這個問題?

王同學:畢業論文選題在開題時經過了專業老師的認可,這個也是隔行如隔山,外行看個熱鬧嘛,隻有内行才能看出門道。

新京報:“雲吸貓”論文想要解答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呢?

王同學:“吸貓”是什麼,“吸貓”為什麼會流行,“吸貓”到底是在“吸”什麼。一個解釋現象的研究。

新京報:在解釋“雲吸貓”現象時,你從誰的論著中尋找到了理論工具?

王同學:關于如何認識這個問題,主要是齊澤克和鮑德裡亞看待現代社會的視角給了我影響。距離論文寫作時間有點長了,當時怎麼使用他們的觀點輔佐我的論證已經記不太清了。主要是我把“貓”當成了一個符号,像鮑德裡亞說消費社會是一種文化精神,人的主觀感受附着于物之上,以這種方式來進行消費。“貓”被概念化也是一個類似的過程,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關于“吸貓迷群”的探讨,亨利·詹金斯關于粉絲文化的經典著作《文本盜獵者》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在分析迷群群體如何從“吸貓”中獲得群體認同、個體如何通過“吸貓”來找到自我時,借鑒了一些詹金斯的論述。

雲吸貓治愈系圖(雲吸貓論文走紅)3

▲網友對該事件的不同态度

“吸貓”能反映出當代青年人的生活狀态

新京報:你如何理解“貓”這一符号意象?

王同學:“貓”作為一種符号意象,承載了當代年輕人對于理想生活狀态的投射,代表了他們想要追求的一種自我的狀态。現在的亞文化越來越趨向于一種柔和的态度,現在年輕人追求的不是那種特别激進、特别暴烈的表達自我的方式,越來越像貓一樣,渴求一種類似日本“私”式的自我,就是很寡淡,但是内心很自由,比較自我的生活方式。

新京報: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

王同學:我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是,媒介接觸方式對人的喜好的影響吧。我更關心的群體是,他本來不喜歡貓,本來對貓沒有感覺,但是在“吸貓”流行之後,他從這個傳播過程之中找到了共鳴。“吸貓”概念流行之後讓他們接觸到了“貓”,“吸貓”像一個指令,一個号召,他們能受到概念之下的感召 ,來加入到群體之中。我覺得這個過程是比較有意思的。網絡流行文化興盛起來以後,可能我們原來不知道是什麼概念的東西,能夠一下子抓住人們的心,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新京報:關于這個現象,你在論文中有做出解釋嗎?

王同學:我開始想用“迷因”理論來解釋,但我自己在思考過程中發現不隻是“迷因”這個原因。我覺得可能和整個媒介傳播背景和媒介使用方式有關系。(注:“迷因”最早出現于《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指文化傳承過程可用生物學演化規則模拟。迷因是文化的遺傳因子,人們大腦中的觀念像基因一樣,經由模仿和複制進行傳播,但是會發生變異。)

新京報:關于“雲吸貓”,你有得出什麼深層次的結論嗎?

王同學:我有想過,通過這一小部分人的研究,看能不能反映出當代部分青年人的精神狀态。但這個結論可能比較主觀,我也沒有在論文中下一個肯定的論斷。從大家都在吸貓,以及亞文化的抵抗性越來越弱,就得出現代人精神空虛啦的結論,是不合适的,無法得出那麼大的結論。但我覺得這一部分人的心态,和他們現在投入到“吸貓”以及其他網絡亞文化的狀态,是能反映出當代青年人的生活狀态的。

新京報:你的畢業論文有哪些遺憾呢?

王同學:碩士論文的篇幅有限,當時畢業精力也有限,主要對網絡文本内容進行觀察和文本分析。想過要做一些經驗研究,做一些訪談,但是主客觀的原因限制,也沒能做成。如果有這些經驗材料的話,可能更詳實,更有說服力。

新京報:畢業論文答辯時老師對你的論文做出了怎樣的評價?

王同學:老師們還挺喜歡我的論文。論文盲審的時候拿了全“優”,也是一種肯定嘛。主要還是這個選題,做學術的人都想研究當下最新的現象,但是新現象比較難把握,我能把這個寫出來,雖然過程也很艱難,但是老師們還是肯定的。老師們認可了我的選題價值,對于我的論文的完成度也是比較滿意的。

新京報記者 呂婉婷 編輯 張進 走走 校對 翟永軍

值班編輯 花木南 吾彥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