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胡同》京味兒帶勁兒!(資料圖)
本報記者張明春
還在春節假期裡的時候,于各衛視喧鬧缤紛的春晚節目中,突然鬧中取靜地發現了一部《情滿四合院》,那濃濃的年代感,那地道的京味兒,一下子就讓時光安靜下來,溫暖下來,于是就追了下來。追了一部還不肯放手,又搜到了導演的前作《正陽門下小女人》《正陽門下》。剛放下,正月未出,馬上就迎來了新作《芝麻胡同》。幾部劇看下來,懷疑自己說話都有點京味兒了有沒有。
關于京味兒,最早的印象得自電視劇《四世同堂》,得自《茶館》,得自老舍那些作品。後來,陳佩斯的小品也起了普及作用。後來,随着生活變化的加快,現實中的京味兒好像也有了變化,影視劇裡的京味兒也不那麼濃了。如今,難得劉家成導演的幾部年代劇,把京味兒又拽回來了,讓懷舊成為可能,讓觀衆對老舊生活及情感的探尋成為了可能。影視劇作品,這種标本作用,也是該有的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習慣,一個地方更有一個地方的語言特質。經濟和文化強盛的時代和地域,這種習慣與特質影響會大一些,深遠一些,比如北京,比如老北京。今天,人們的交流之中,不經意間已經摻雜進了許多網絡用語,年輕人之間更不用說。所以你看,許多年輕的編劇和導演拍的作品,會有許多台詞上的穿幫——語言太新了,太時尚了。對于影視作品來說,這是不應該出現的情況。
《芝麻胡同》,劇情跨度三四十年,如何保留那份年代感,如何營造出那份京味兒,是一個挑戰。但這難不倒劉家成這樣的視京味兒為圭臬的導演,難不倒何冰、劉蓓這樣的皇城根兒長大的老演員,何況還有畢彥君、方子哥這樣更老的演員。
北京老一輩人喜歡說“老話兒”,俏皮幽默卻又很有道理。“一樣兒的谷,養百樣兒的民”“不低頭就得掉頭”“身上這根兒筋啊繃得太緊,容易折”。還有何冰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那句:“人生啊,誰不是低着頭彎着腰,深一腳淺一腳,才能走到花好月圓”。“撅着眼子”“裡格楞”“廢物點心”“老梆子”……這些京味兒詞彙也是紛至沓來。
那麼,京味兒到底是一種什麼味兒?她有哪些文化含量和營養?
感覺,首先,北京人說話,有渲染誇張的成分,乍一聽有點吹牛的感覺。說似乎還得等等啊這事,對方就接“且得等等呢”,其實,一會兒就到。
其次,北京人說話做事兒得有面兒。用《情滿四合院》裡何冰的台詞說是,男人,輸了事兒但不能輸陣,得自己個兒找個台階給圓滑回來。剛被搶白了一句,不能馬上臊眉耷眼地走掉,得迎上來,拿起桌上的東西就吃,說“哎你這核桃還真不賴”,這就有了面了。人啊,活着不就為了個面子嗎?當然有裡有面兒就更好了。
京味兒還有一種擔當感,鄰裡街坊有事兒了,在北京人那裡得互相幫襯着,這人才顯得夠爺們兒。
劉家成導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發展這麼多年了,北京人實際上身上那種局氣,那種包容,心裡那種底線的善良是沒有變的。
對,局氣。
曾有人懷疑,京味兒劇會不會過不了長江,會不會失掉年輕觀衆。實踐表明,這種擔憂是多餘的。誰能拒絕有營養的東西呢?誰能抵禦得了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層裡的藝術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