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半夜玩手機被家人手機關了?暑假期間,未成年人上網問題成了家庭裡的“高溫”話題北京的帥帥一家常因上網産生家庭矛盾“每天一大半困擾都來源于此,手機一到孩子手裡就‘失控’,不少家長和我有同樣的苦惱”帥帥的媽媽沈女士頗為無奈假期中,不少孩子手機、電腦不離手,開啟的“青少年模式”很容易就被孩子破解,無法保證未成年人浏覽到的都是健康積極的内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孩子半夜玩手機被家人手機關了?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暑假期間,未成年人上網問題成了家庭裡的“高溫”話題。北京的帥帥一家常因上網産生家庭矛盾。“每天一大半困擾都來源于此,手機一到孩子手裡就‘失控’,不少家長和我有同樣的苦惱。”帥帥的媽媽沈女士頗為無奈。假期中,不少孩子手機、電腦不離手,開啟的“青少年模式”很容易就被孩子破解,無法保證未成年人浏覽到的都是健康積極的内容。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大多網絡平台都啟用了“青少年模式”,并取得積極成效,但也有一些網絡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入口不顯著、随意開關,開啟後仍能浏覽不良内容等問題,亟待社會各方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青少年模式”不能隻是嘴上說說
據記者調查,進入“青少年模式”後,社交類App大多未對該模式的使用時長和時間段進行設限,但視頻類App會自動開啟時間鎖,一般時長為40分鐘,符合持續用眼的合理時長。若單日使用時長超過觸發時間,需再次輸入密碼才能繼續使用。每天22時至次日6時是青少年禁用App的時間段,這有助于保障青少年每天至少8小時的睡眠時間。
有的短視頻平台雖然默認開啟時間鎖為40分鐘,但輸入密碼後可以選擇關閉時間鎖,也可以修改時間鎖時間,最長時間為120分鐘。
遊戲類應用的“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規定青少年每天遊戲時長不能超過1.5小時,法定節假日期間有所放寬,要求不能超過3小時。
沈女士說,很多網絡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可以随意選擇,沒有強制性,甚至點個“跳過”就行了。有的遊戲時間可以選擇延長,起不到限制作用。
天津君輝律師事務所律師楊仲凱認為,目前,“青少年模式”并不能完全解決未成年人上網面臨的風險。遊戲平台追求營利,一些視頻類App本身就不适合孩子浏覽,很容易成瘾。随着時代的進步,未成年人擅長使用智能手機,也十分了解互聯網技術,很多青少年有能力破解“青少年模式”。也有家長對于“青少年模式”的認知度尚有欠缺,不少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孩子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特别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約束,應引起重視。
對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堵不如疏
2020年《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指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于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集中在6-10歲這個年齡段。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征越發明顯。
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小華博士表示,解決孩子上網成瘾問題,關鍵還是在家庭。簡單地要求所有軟件都通過實名認證、強制開啟“青少年模式”,不太現實。“不能把網絡、手機當成洪水猛獸,越是堵,築的牆越高,效果越差,反而疏導是關鍵。”
魯小華說:“有段期間,我兒子玩手機很多。有一次我就問他,你這一天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每天練字、編曲、打球、遊戲分别是多長時間?這一問,他意識到遊戲時間有點多,随即作出調整。”
“有一個好的親子關系,是家長開啟青少年模式管理的前提。”魯小華說,“孩子正值青春期,這個時候家長的态度很重要,與其大聲訓斥,不如耐心疏導和陪伴。家長要起到一種連接作用,拓展孩子的外部連接渠道,讓孩子從沉迷手機遊戲的狀态中擺脫出來。比如,帶着孩子多打球,陪伴孩子看展覽、散步,家長要把自己的時間有選擇地分配到孩子身上。”
提升網絡素養是全社會責任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其中規定,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把‘網絡素養’這一概念首次寫進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确規定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李愛民博士表示,“法律專設條款明晰責任,專設網絡保護專章,體現出新時代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高度重視,強調構建多維度、全方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
李愛民表示,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一個組織、幾個群體很難取得成效,隻有政府、企業、家庭乃至全社會都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當作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才能合力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發展的網絡積極正向氛圍。政府做好立法和監督執法,互聯網企業不能隻盯着商業利益,要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家庭特别是監護人要履行好職責,全社會各方都要主動提升網絡素養,用良好的使用網絡習慣影響和教育未成年人積極健康的正确使用網絡。
“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未知的領域進行嘗試和探索,符合孩子身心成長特點。對于平台企業而言,要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從技術環節上履行好職責。”魯小華說。
暑假期間,未成年人上網問題成了家庭裡的“高溫”話題。北京的帥帥一家常因上網産生家庭矛盾。“每天一大半困擾都來源于此,手機一到孩子手裡就‘失控’,不少家長和我有同樣的苦惱。”帥帥的媽媽沈女士頗為無奈。假期中,不少孩子手機、電腦不離手,開啟的“青少年模式”很容易就被孩子破解,無法保證未成年人浏覽到的都是健康積極的内容。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大多網絡平台都啟用了“青少年模式”,并取得積極成效,但也有一些網絡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入口不顯著、随意開關,開啟後仍能浏覽不良内容等問題,亟待社會各方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青少年模式”不能隻是嘴上說說
據記者調查,進入“青少年模式”後,社交類App大多未對該模式的使用時長和時間段進行設限,但視頻類App會自動開啟時間鎖,一般時長為40分鐘,符合持續用眼的合理時長。若單日使用時長超過觸發時間,需再次輸入密碼才能繼續使用。每天22時至次日6時是青少年禁用App的時間段,這有助于保障青少年每天至少8小時的睡眠時間。
有的短視頻平台雖然默認開啟時間鎖為40分鐘,但輸入密碼後可以選擇關閉時間鎖,也可以修改時間鎖時間,最長時間為120分鐘。
遊戲類應用的“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規定青少年每天遊戲時長不能超過1.5小時,法定節假日期間有所放寬,要求不能超過3小時。
沈女士說,很多網絡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可以随意選擇,沒有強制性,甚至點個“跳過”就行了。有的遊戲時間可以選擇延長,起不到限制作用。
天津君輝律師事務所律師楊仲凱認為,目前,“青少年模式”并不能完全解決未成年人上網面臨的風險。遊戲平台追求營利,一些視頻類App本身就不适合孩子浏覽,很容易成瘾。随着時代的進步,未成年人擅長使用智能手機,也十分了解互聯網技術,很多青少年有能力破解“青少年模式”。也有家長對于“青少年模式”的認知度尚有欠缺,不少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孩子使用互聯網的情況,特别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約束,應引起重視。
對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堵不如疏
2020年《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指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于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集中在6-10歲這個年齡段。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征越發明顯。
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魯小華博士表示,解決孩子上網成瘾問題,關鍵還是在家庭。簡單地要求所有軟件都通過實名認證、強制開啟“青少年模式”,不太現實。“不能把網絡、手機當成洪水猛獸,越是堵,築的牆越高,效果越差,反而疏導是關鍵。”
魯小華說:“有段期間,我兒子玩手機很多。有一次我就問他,你這一天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每天練字、編曲、打球、遊戲分别是多長時間?這一問,他意識到遊戲時間有點多,随即作出調整。”
“有一個好的親子關系,是家長開啟青少年模式管理的前提。”魯小華說,“孩子正值青春期,這個時候家長的态度很重要,與其大聲訓斥,不如耐心疏導和陪伴。家長要起到一種連接作用,拓展孩子的外部連接渠道,讓孩子從沉迷手機遊戲的狀态中擺脫出來。比如,帶着孩子多打球,陪伴孩子看展覽、散步,家長要把自己的時間有選擇地分配到孩子身上。”
提升網絡素養是全社會責任
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施行。其中規定,網絡遊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把‘網絡素養’這一概念首次寫進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确規定了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宣傳教育。”中央财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李愛民博士表示,“法律專設條款明晰責任,專設網絡保護專章,體現出新時代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高度重視,強調構建多維度、全方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
李愛民表示,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一個組織、幾個群體很難取得成效,隻有政府、企業、家庭乃至全社會都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當作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才能合力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發展的網絡積極正向氛圍。政府做好立法和監督執法,互聯網企業不能隻盯着商業利益,要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家庭特别是監護人要履行好職責,全社會各方都要主動提升網絡素養,用良好的使用網絡習慣影響和教育未成年人積極健康的正确使用網絡。
“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未知的領域進行嘗試和探索,符合孩子身心成長特點。對于平台企業而言,要遵守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規定,從技術環節上履行好職責。”魯小華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