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铵是碳酸氫铵的簡稱,是價格較為實惠的常用氮肥之一,在各種氮肥種類中,施用量約占25%。用于農業生産的碳铵含氮量介于16.5-17.5%,因肥效較快而在大田作物和蔬菜、果樹等作物生産上被廣泛應用。不過,在實際生産上,很多農民朋友由于缺乏對碳铵性質的了解而無法進行正确施用,導緻的結果往往是不但難以達到施肥的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
概括起來,生産上碳铵的常見錯誤用法大緻有以下幾種:
與其它形式的固态氮肥相比,碳酸氫铵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穩定性較差,容易發生分解并釋放出氨氣,氨氣與水的結合能力非常強,一體積的水足以吸收700倍體積的氨氣,假如碳铵做種肥施用,不但能迅速從周圍土壤中聚集水分,而且在種子發芽初期剛長出胚根的時候,就會從幼嫩的根系中奪取水分,從而對幼根中的細胞造成嚴重損傷和破壞,從而導緻根系發褐發黑,失去生理活性。
因此,不管是做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生産還是蔬菜作物生産,碳铵做種肥都是不能觸碰的禁區。
碳铵的肥效雖然較快,但是不适合做葉面肥,碳铵在氣溫達到36℃的時候就可以迅速分解釋放出氨氣,這樣以來,被噴施到葉片上的碳铵肥效不但會随着氨氣的揮發而造成浪費,而且氨氣會有一部分從葉片的氣孔進入葉肉組織内部,從而在在争奪葉肉細胞内水分的同時,對葉片造成腐蝕和灼傷,最終使葉片的葉綠體等細胞器失去功能。
可選做葉面的氮肥為尿素,但是用碳铵做葉面肥,不但難以發揮肥效,而且很容易造成葉片失水焦枯,得不償失。
碳铵在進行表土撒施時與葉面噴施類似,也會因為分解釋放出氨氣而對作物葉片造成灼傷。除此之外,采取開溝條施的時候,當施肥深度低于5cm時,由于分解釋放出的氨氣在往土表揮發的過程中行程距離較短,而難以被土壤溶液充分吸收,也會造成較大比例的氮元素以氨氣的形式揮發浪費,并對葉片造成損傷。有數據顯示,在溝施碳铵覆土深度低于5cm時,肥效浪費比例高達80%左右。
溝施碳铵時,開溝的深度要達到8cm左右,并在溝施後最好适度鎮壓,以減少氨氣揮發造成的浪費,并減小因氨氣揮發對底層葉片造成的損傷。
碳铵的水溶性很好,在用作追肥的時候,不少農民朋友喜歡邊給水邊撒肥,以為在肥料溶于水後,可以快速被莊稼吸收,從而達到高效施肥的目的。但這是一個誤區,首先溶于水的碳铵短期内無法被根系集中快速吸收;其次溶于水的碳铵能随水下滲到深層土壤的比例很低,這樣以來就仍有較大比例的碳铵留在表土或淺土層,仍會造成浪費、甚至因氨氣的揮發灼傷葉片。
作追肥時,除了溝施然後覆土鎮壓外,在玉米等作物上還可以進行穴施,穴施的具體要求是深度達到7-10cm,施肥穴與根系的距離保持在8cm左右,并在施肥後覆土然後用腳适當踩踏鎮壓。
碳铵中的氮素,肥效必須在溶于水的前提下才能釋放出來并被植物生長吸收,假如土壤較為幹旱,含水量在60%以下時,施入到土壤中的碳铵,在短時間内就無法被土壤溶液溶解吸收,這樣碳铵分解釋放出的氨氣,不但會加大從根系中奪取水分時損傷根系的幾率,也會增加通過土壤孔隙揮發到空氣中的比例,不但造成浪費而且會灼傷葉片。
目前,具備解磷解鉀能力和抑制土壤有害菌功效的各種菌肥日益受到重視,這種菌肥多半是做底肥施用,而碳铵施用方式之一也是做底肥,在土壤深耕翻地前撒施。因此有些農民朋友就将菌肥和碳铵一起撒入到土壤,這是缺少對碳铵性質了解和對菌肥特性缺乏認識的生産者常犯的錯誤。
菌肥起作用的成分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各種菌體,而碳铵在土壤中分解釋放氨氣的過程中,由于其強烈的腐蝕性,會直接将這些原本具有活力的菌體給殺滅,從而使其失去了原本功用。因此兩者在生産上不能混合,碳铵最好是單獨使用。
碳铵分解的速度與溫度直接相關,在高溫環境下(一般是指35℃以上),碳铵的穩定性更差,分解釋放氨氣的速度更快,這樣就更容易在短期内釋放出更多的氨氣,而使作物生長環境中的氨氣濃度加大,從而加重對葉片的灼傷與損害,并且肥效的實際利用率也随之下降。因此碳铵最好選在寡照低溫的地區,尤其是氣溫整體水平較高的南方,更應該注意施用碳铵時的氣溫狀況。
尿素是目前應用最多的氮肥形态,尿素本身是一種有機态的氮肥,除了少數尿素分子能被植物生長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需要通過微生物代謝過程中産生的脲酶的分解,在轉化為碳铵之後才被植物生長吸收。如果碳铵直接和尿素混合施用,碳铵分解釋放出的氨氣會對土壤微生物造成不利影響,從而減少脲酶的土壤含量,繼而降低尿素的肥效并延緩尿素發揮肥效的速度,因此這兩種不同形态的氮肥也不宜混施。
#三農高質量創作大賽第三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