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的綜藝真人秀《我家小兩口》中,郭碧婷提到自己性格孤僻的這一段,這讓我突然覺得很感慨。
男朋友向佐第一次帶她去見朋友,面對熱情的招待,性格安靜的郭碧婷略顯尴尬,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飯後郭碧婷跟向佐坦白:“你也知道我性格比較孤僻,而你的朋友都這麼熱情。”
在演播廳的向太看到媳婦這麼說自己,及時為媳婦解釋:“她不是孤僻,是慢熱,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
聽了向太這番話,我不禁感慨,難怪向太這些年風生水起,她實在是有慧眼啊,一眼就能看出問題的本質。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性格慢熱的孩子,一接觸不熟悉的人就會感到壓抑,有壓力,但内向隻是一種性格特點,并不是缺點。
美國心裡學家通過對内向孩子和外向孩子的實驗發現:
内向孩子天生善于把注意力集中于精神世界,不易受外界幹擾;内向的孩子往往“慢熱”,因此被批評适應力差,但在心理學上,“慢熱”是一種氣質。
心理學博士馬蒂.蘭妮在《内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中寫道:
“内向孩子沒有任何智力或記憶力方面的缺陷,實際上,他們有獨特的優勢,貢獻非常大。”
一個内向者真正的魅力在于:沉穩、果敢、自信、不卑不亢,相對于外向性格,内向的人反而更有可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一、内向的孩子,做事更專注美國一項長達3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内向性格英才比外向性格英才的人數多3倍。
蘇珊.凱恩曾經有個著名的TED演講,叫《内向性格的力量》,别看她在台上淡定自若,談吐大方,其實,她小時候也曾是個不愛表達自己,喜歡安靜,不愛交際的孩子,因為性格内向,每天恨不得都呆在家裡看書。
在她9歲一次參加暑假夏令營時,帶隊的顧問為了想大家變得外向一點,把他們都集合在一起,想盡辦法要孩子們好動,外向。
蘇珊.凱恩盡了最大的努力讓自己合群,但她一點都不自在,于是決定回到安靜的宿舍看書。
内向安靜的風格,已經成為她身上的一種獨特氣質。
也因為内向,讓她在獨處中不斷提升自己,最後使她成為了華爾街的一名律師,還成為了作家,成為TED台上耀眼的演說家。
她說:“内向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對社會評論的恐懼,而内向更多的是,你怎麼對刺激做出回應。”
内向的人更希望獨處,當他們處在安靜和低調的環境中時,往往更能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到最大,更容易成功。
安東尼羅賓曾說:“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要達成的目标上,而不是你所恐懼的事情上。”
盡管内向慢熱的孩子不那麼擅長社交,不太愛說話,但正因為他們享受獨處,耐得住寂寞,往往更能專注于要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最大,成效顯著。
二、内向的孩子,更善于思考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内向性格研究權威之一馬蒂.奧爾森.蘭妮在《内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一書中提到内向者的優勢:
擁有豐富的内心生活,懂得停下來品味生活,熱愛學習,擅長創造新思維,擅長藝術創作,情商高,樂于自處,擁有可愛的謙虛态度.........
據統計,成功的領域裡,内向的人占了70%。
著名發明家愛迪生童年也是個内向,喜歡獨處的孩子,7歲才被母親送到學校,因為每天都是聽老師教一些簡單的數學題,于是他開始喜歡望着窗外思考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樹葉會往下掉?為什麼摩擦動物的毛可以生電?動物的毛是不是也可以發電….?
有一次愛迪生問老師:“為什麼1 1=2,不是等于其他呢,一杯水跟另一杯水倒在一起是一杯水,為什麼1 1就不等于1呢?”
對于愛迪生的問題,老師一直都是一問三不知,這次終于忍不住罵愛迪生:“你就是個傻子,内向的怪癖孩子。”
小學上不到3個月就被逼退學,回家後他仍然沉迷思考,研究。
有一天他看到鴨蛋孵出了小鴨子,他問:“蛋怎麼會孵出鴨子呢。”于是他努力思考研究這個問題。
因為喜歡獨處,思考,使愛迪生成為著名的發明家。
愛因斯坦說:“我成功并不是因為我聰明,而是我花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
愛思考是内向孩子的優勢之一,他們喜歡在獨處中自我沉澱,不斷提升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這類孩子更容易成功。
内向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美好的禮物,父母沒必要要求孩子變得外向,而是要接納孩子真實的自己,更有助于孩子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最大。
三、如何幫助孩子發揮内向的優勢羅永浩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内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内向的孩子,雖然有很多優點,但也容易被人忽視,那麼,對于内向的孩子,家長們該如何幫助他們進一步發揮内向的優勢,去創造世界呢?
首先,我們得接受孩子的性格特點。
知乎上有位家長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故事。
他家6歲的兒子很怕生,在家能說個不停,但到了外面就判若兩人。
但是當他認真關注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内向性格的背後也有專注的一面,做事情愛專研,自己會發明一些小遊戲,喜歡樂高的拼插,而且特别的貼心。
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一面,都是因為孩子慢熱,内向的性格發現的。
他說:“看到孩子這麼多的優勢,我不再擔憂,而是選擇相信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上天給他關了那道通往外向的大門,但給他打開了幾道一樣能見光明的窗。”
不管是外向還是内向,都沒有好壞之分,内向并不是缺陷,父母要接納孩子真實的性格特點。放下不合理的評判,不要強迫孩子變得外向,變成另外一個人。
其次,孩子不願社交,要區分他是内向,還是怕生。
孩子内心,有的是性格使然,但自得其樂,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也不需要家長幹預。
但有的孩子,是因為怕生,是不知道如何與别人相處,才不結交小夥伴。
這個家長要區分開,并給予适當的引導。
綜藝節目《寶寶抱抱》中張丹峰提及,因為夫妻倆平時工作繁忙,沒什麼時間陪女兒彤彤,女兒的生活環境很單一,就是在家裡。
“女兒在家裡就是頭号小公主,一到外頭就怕人。”
如果從小就限制孩子的生活圈,不去嘗試擴展新的社交領域,在作出對新體驗反映時就會有壓力感,接觸不熟悉的人就會害羞,慢熱,扭扭捏捏不自信。
著名TED演講者蘇珊·凱恩在她的《内向性格的競争力》中提到,内向是對安靜以及低刺激環境的一種偏好,而這并不是社交障礙。
孩子即使是怕生,家長也不要過度着急,不要強迫孩子去交朋友。
想讓孩子克服怕生變得自信,就把孩子帶出去,走進陌生環境,增加眼界、膽量,在不試圖改變孩子根本天性的前提下,鼓勵孩子走出自己舒适區。
最後,對于内向慢熱型的孩子,不宜過度關注
家有内向型孩子的家長,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孩子怕生、緊張,如果家長越堅持讓孩子叫人,結果就是孩子越緊張,越怕生。
《育兒大師》裡,羽毛媽媽帶着兒子到朋友家玩,由于兒子不敢打招呼,媽媽當着朋友面指責兒子。
還跟朋友說:“我兒子比較内向,不像你兒子,禮貌多了。”
在後台看着的爸爸說:“我受不了她這樣說兒子,太傷害人了。”
育兒專家建議:“對待慢熱型的孩子,他們很敏感,切忌不要太過度關注他,越讓孩子叫人,孩子就會越焦慮害怕退縮。”
第二次去朋友家,媽媽這次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社交上,而是在一邊跟朋友聊天,故意給孩子自己适應的空間。
兒子見媽媽沒空理自己,孩子會覺得,媽媽有朋友陪,我也找朋友陪我玩。
他開始關注朋友的孩子在玩玩具,開始向他靠近,小聲地問:“你在玩什麼?”
把關注點從孩子身上移開,會使孩子身心得到放松,在放松的狀态下孩子就會關注到身邊事物,然後慢慢地向他感興趣的靠近。
有些孩子内向、慢熱、不主動,家長就會跟着着急。
但其實這是孩子性格特質的表現,是由多方面養成的,需要家長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内向的孩子心裡也有一道光,他們有自己的方向,也能夠和世界友好相處,家長們不要着急,允許孩子慢慢來,接受那個不那麼熱情、不那麼活絡的他。
作者簡介:“一點心理學”作者山竹,喜歡探索,對未來充滿希望,喜歡用文字陪伴大家一起成長的90後,願未來遇到更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