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遇鑒文明》節目中出現的文化意象。圖①:宋代郭忠恕臨《王維辋川圖》;圖②:馬國賢繪制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第三十一景《石矶觀魚》;圖③:一隻白鹳站在比利時天堂公園“中國園”的建築上。(資料圖片)
在曆史的長河中,中西方文明怎樣相遇、交流、互鑒,又譜寫哪些傳奇與佳話?這是許多對文明演進保持好奇和觀察的人思考的問題。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文化節目《遇鑒文明》從獨特的視角,給出了一份獨具創意的答卷。
作為國内首檔主打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節目,《遇鑒文明》每期節目精選一中一外兩個文明符号,包括故宮與盧浮宮、國畫與油畫、瓷器與玻璃器、古琴與鋼琴、京劇與歌劇、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中國詩詞與西方詩歌等在内。
在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大花園裡,這十二組中外經典文明符号同框互鑒,抒發了中國人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追求。
40多年前中國古琴與西方鋼琴的太空之緣
在《遇鑒文明》首期節目中,講述了40多年前古琴與鋼琴上演的一場“太空之緣”。
1977年,“旅行者号”探測器将一張名為《地球之聲》的金唱片發射到太空,作為人類送給外星人的第一份禮物。這套唱片由鍍金的銅闆制成,直徑30厘米,可放音120分鐘。它首先向太空宣告:我們希望有一天,在解決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之後,能夠聯合成一個銀河系文明社區。“這張唱片代表了我們的希望和決心,以及我們在廣闊而令人敬畏的宇宙中的善意。”
唱片收錄的27首曲目中,有一首古琴曲《流水》和一首鋼琴曲《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曲》。
這支古琴曲《流水》是中國的代表音樂之一,由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演奏,講述的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往事。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鳴叫之音,洶湧的波濤、啁啾的鳥啼如同雲海一下子湧入伯牙的琴端,伯牙從此成為名垂萬世的音樂家。
更為難得的是,伯牙遇到了善聽的鐘子期。伯牙撫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則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則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流水》的聲音,就這樣在文化的時空中流淌。
在《遇鑒文明》首期節目現場,這一中一西的兩首曲子重新播放,通過現代感的視聽呈現,跨越時空地還原了這段突破人類想象的奇緣。伴随着專家的深情講述,透過曆史的構成,我們發現,中西音樂之間,經曆了相遇、溝通以及融合的曆程,一步步達成了西方音樂方法與中國音樂風格之間毫無違和的“美美與共”。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旅行者号”探測器遨遊太空時,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向外星生命的問候:“我們走出太陽系,走向宇宙,隻為尋求和平與友誼,如果我們被召喚,就去傳授,如果我們幸運,就去受教。我們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星球及其所有居民隻是環繞我們的這個巨大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懷着謙卑和希望邁出這一步。”
人類始終在尋覓知音,“與君遠相知,不道雲海深”。正如人類命運共同體,懷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異的文明理念,具有兼濟天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雄偉氣派,堅持“并育而不相害”的多樣化模式,推動人類走向協調發展、均衡發展和共同發展。
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相遇後的優雅
當中國園林遇見西方園林,會是怎樣的審美體驗?
《遇鑒文明》中提到了一位清代來到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國賢。馬國賢的驚人之筆,是奉康熙之命繪制中國第一個銅版畫《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然後在歐洲掀起了“中國園林熱”。
1710年,也就是康熙四十九年,意大利人馬國賢在清朝宮廷裡供職,主要職責是宮廷畫師。康熙曾題詠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命宮廷畫師繪成圖畫,馬國賢則負責镌刻這些圖景的銅版畫。衆人的期望沒有落空,馬國賢繪制出《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的銅版畫,進呈禦覽時,深得康熙的贊賞。馬國賢此舉不僅制作了精美的避暑山莊圖,而且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銅版畫刻工。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馬國賢攜帶《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銅版畫回到西方,并在英國介紹中國園林,很快引起了“中國園林熱”——“标志着英國園林風格發展中的基點”。
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于有限空間移天縮地,建造無限人間勝景,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呈現出中國人獨有的智慧。西方園林最突出的風格是幾何對稱,展現出比例和諧之美。
在比利時,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中國園林,“歐洲最大的中國園林”——天堂公園中國園。這座中國園林得以營建,是因為園林主人艾瑞克受到了母親的影響,身為曆史學者的母親給他講述了許多中國的故事,他從小便被中國文化深深吸引,他說“中國園林是我的中國夢”。
1997年,艾瑞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爾,偶然間發現一座中國園林——夢湖園,從此他便有了在比利時建造一座中國園林的夢想。他邀請來自中國的設計團隊,幾乎所有的材料都從中國選取,用了16年的時間建成了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國園林,讓遊客大為驚歎。
2014年,這座天堂公園中國園又迎來了新朋友——憨态可掬的大熊貓,萌翻了各地遊客,成了中國園林最好的“代言人”。
不僅是園林,植物也在中西交流當中搭起跨越山海的長橋。在西方流傳着一個故事,來自中國的月季曾“叫停”了英法之間的戰争。當年拿破侖的皇後約瑟芬酷愛各色月季,無奈法國的月季花期短,顔色單一,這時她發現中國的月季不僅花期長而且顔色多。但從中國到法國,必須走水路,為了保證來自中國的月季能夠順利“入住”皇後城堡,戰争中的英法兩國竟然簽訂了暫時停火協議。
鮮花“叫停”戰争,這不僅僅是一段關于愛情、和平的佳話,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見證。
正如節目嘉賓、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賈珺教授所說,地球上每一個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部分的物種也都經過了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園林藝術也一樣,它一定會有碰撞與融合,才能結出更豐碩的花朵。“東西方園林藝術的遇鑒,也是一個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中西文明和而不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在交流中奏響文明互鑒的和弦
萬水千山,或許能将我們從地理上隔開,卻隔不斷文明的交流互鑒。悠悠千載,綿綿萬裡,無數人在東方與西方之間來回穿梭,把行客腳下的道路,串成一篇篇錦繡文章。
文明的交流與互鑒,就是這樣跨越了千山萬水,而行走在其中的文明使者,則如同人類文明瑰寶的繼承人與保管人,為後世守護着遺産。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不久前,為期3個月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來自意大利26家國家級博物館的308套共503件珍貴文物不遠萬裡、跨越山海來到中國,讓人一覽意大利文化之源。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覽是繼2018年“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複興”展覽、2019年“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之後,中意文博機構密切交往合作的又一碩果。
就像《遇鑒文明》所展示的,以中外雙線交叉的客觀視角,圍繞古琴與鋼琴、瓷器與玻璃器、京劇與歌劇、國畫與油畫、故宮與盧浮宮、中國詩詞與西方詩歌、中餐與西餐、茶與咖啡、中國家具與西方家具、中國園林與西方園林、中國服飾與西方服飾、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舞12個領域,在交流中探尋古老的中外文明間和合之美、在互鑒中傳遞燦爛文明之光。
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談道:“文明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能有如此輝煌文化的一個結果。它是個互鑒的結果,也是我們人類文明繼續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這個互鑒的過程當中,我想要強調兩個心,一個是信心,就是文化自信。在有了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個心就是虛心,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尤其是今天,文明互鑒顯得格外重要。”随着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世界聚焦中國,渴望了解中國,更需要洞察中華文明這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碼。
文明就像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彼此之間的溝通、理解與相互認可,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因為人類作為同一個命運共同體,完全可以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可以從彼此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結晶裡,發現共同的生存挑戰和發展問題,尋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答案。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仰望着同樣的星空,呼吸着同樣的空氣,沐浴着同樣的陽光雨露,站在這個高遠的立意之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可以為“和而不同”的宏大文明圖譜,添上多姿多彩的筆墨。(穆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