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疫情爆發,約有八萬遊客滞留三亞,旅行流動的人群瞬間制動,與旅行有關的休閑屬性瞬間消失且反制自由。
傳統意義的上的旅行,是暫時逃避現實生活的一種方式,但信息時代,誰能割斷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誰又能區别對待家裡的自己和旅行中的自己?
看到這一期《新哲人》主題是“旅行”,《新哲人:旅行之必要》雖然話題陳舊,卻依舊很渴望讀到層出不窮的困惑和解答。
旅行的意義,對我們來說,在發生着怎樣的嬗變?
旅行對于經濟自由的年輕一代來說,可能更多的是連接自己,刻意換一個環境,觸發神經的敏感度,任由自己野蠻生長。
書中有一篇文章《尋找冒險的自我》認為出門冒險可以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最令人興奮的是會遇見“可能的自我”。
“‘可能的自我’強大之處在于它是一個寶庫,裝滿了無數成為另一個人的可能性。”
與熟悉的環境打交道是安全而捷徑的,越富有越缺少冒險精神,因為金錢能買來舒适而确定的一切,選擇未知和坦途需要一種勇氣,但會更關注内心世界的冒險。
舒适意味着不必再感受同樣的寒冷,但再也不會體驗到那杯熱茶帶來的強烈快感。
快感是極度的滿足,是來自對自我的滿足,環境的改變是促使個體發現自己的過程,旅行的驚喜就來自此處。
書裡一個多圖漫畫故事令人難忘,講述了一對兄弟在父親去世後,哥哥選擇繼承父親的農場,弟弟選擇遠走他鄉浪迹天涯,兩個人晚年相擁而泣,哥哥告訴弟弟多麼向往外面的世界,感覺一生如甕中之鼈,弟弟告訴哥哥在無數個風吹雨淋的孤獨夜晚,都靠着哥哥在家的信念,家代表着溫暖和歸途抵禦一切冒險風暴。
哥哥歎氣說,我們倆都沒過上想要的生活。
弟弟說:無論誰想流浪,誰想留下,外面都會後悔的。
這個小故事短小,但寓意深遠,哥哥和弟弟有我們的影子,都曾經曆過背井離鄉和駐守家鄉的選擇,都出門在外需要家的安心,守護家就缺少了遠足的經驗,你會選擇哪一個?你又是選的哪一個?
旅行對于我而言,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意義。
年少時渴望父母能帶我出門看看,興奮的是回來可以和小夥伴得意的分享外面精彩的世界,青年時想和同學一起出去走走,旅途意味着冒險的征程。
我一個朋友的兒子今年報考高考志願時,特意提出要求,希望距離家鄉至少2000公裡以上的城市,他希望充滿探險的新奇感,才是全新的開始。
對于中年人來說,異國他鄉的旅行越來越艱難,但有幸成熟的大腦更沉浸于思想的的旅行。
《思想可以旅行嗎?》文章中所說文學是實現時間旅行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多人認同一場思想旅行,是高級的體驗方式,是修心養性的必經之路。
讀一本文字優美的好書就能夠進行思想旅行嗎?當然不,我們并非能真的被一行行文字帶去一個地方,而是在一本書裡和不同角色遊走,從一個空間運動到另一個空間,我們是各個視角的審視者……
文字所暗示的世界,也來自我們的思想印象,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地理名詞,都在不同的人裡産生的是不同印象,而這一切都不同都來自我們内心的最深處。
《新哲人》雜志主題都是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問題,第一期是“平衡”,聊得是當下普遍失衡的生活中,如何恢複我們的生活秩序。 第二期是“技術與大腦”主要探讨了數字革命後人類的生存現狀。第三期是“消費”探讨的消費時代我們和物的關系。第四期就是這本“旅行”探讨的是現代生活旅行還有什麼意義……
脫離開每日的消費指導,和數據分析和專家解讀,我更喜歡這種用哲思的方式探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變化,選擇更快樂、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作者:榮榮—
深長緩慢地閱讀,長程深入地思考,拒絕短平快失智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