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屏山小學學生在科學課上認識密碼鎖原理。
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學生在上科學課。
東南網5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顔晨曦 邱麗霞 文/圖)
2017年9月開始,小學從一、二年級起便開設科學課,科學課程進入一個躍升發展的全新階段。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實踐性課程、綜合性課程,它關乎着知識架構深入探究的基礎,肩負培育未來科技人才和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任。
為了把科學課上得“更科學”,以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于動手、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我省的教育工作者們正在努力。
加強培養科學課師資
長期以來,我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着在職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專業藩籬和學科壁壘限制或窄化了教師的綜合化知識結構。武平縣城廂中心學校教師陳偉光告訴記者,小學科學課,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很少老師完全進修了這些科目的課程。這在當前鄉村學校沒有配備專職科學儀器管理員、實驗員(實驗教師),教師任教科目多、連堂課多、課時數多的大環境下,成為多數教師尤其是兼任教師“不想上”“不敢上”科學課的重要原因。
小學科學課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課前需要準備大量的實驗器材,課中需要組織學生動手實驗,課後需要整理器材。課上的實驗,課前至少要試做一遍,上課時才能心裡有數。如果遇上非标配的器材或物品,需要教師另找或改進,有的還需自制。“準備一節常規的科學課比語文、數學等課程需要更多的時間。”
教師是實現科學課程育人目标的核心力量,高質量的科學課程師資是科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撐。
閩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與環境學院科學教育專業自2003年招生并持續運行至今,緻力于培養高品質的職前科學課程師資。閩南師範大學一方面實行課程綜合化改革,拓寬課程體系,創新課程内容,以項目式、案例式等多樣化的課程形式按照學習進階的原則逐年級遞進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以激發師範生學科知識融合建構、動手實踐和綜合的問題解決能力。另一方面,精選優質教育實踐基地(省市名校)和優質的學科教學名師,實行本校優秀專業教師與基地名優教師共同指導。“雙師引領”實現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遞進貫通,提升科學教育專業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在職科學教師是落實和推動科學課程實施和發展的主力軍。廈門市教育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廈門市創新使用“筆試+實驗技能+片段教學”的新教師招聘考試模式,重點考察新教師專業素養是否達到小學科學教學需求水平。近十年,全市新招聘專職科學教師497名,小學科學專任教師已達到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的7%。
同時,廈門市采用“專家引領、高校輪訓、名師帶動、以賽促訓”等多元培訓方式,助力科學教師的專業提升。該市科學教學名師隊伍快速成長,新增省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專家型教師9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5人、市級骨幹教師45人。
針對鄉村專兼職教師教研訓力量不足等問題,福州市倉山區逐步建立并完善五大教學應用平台:教學資源共享平台(鄉村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教學信息問答平台(鄉村教師在線提問答疑)、教學數據管理平台(教學信息報送、學生學情跟蹤)、教學活動管理平台(比賽作品上報、評審)、網絡教研訓平台(城鄉聯輔互動網絡研讨)。将各教研主體和鄉村科學教師整合起來,打破時空限制,手把手教,點對點輔導,提升鄉村科學專兼職教師教學能力。
發揮優質教學資源作用
走進廈門市集美區杏東小學,處處可見科學課設備,科學研究氛圍十分濃厚。
杏東小學教師張超懷說,2018年,杏東小學開始構建科學課教研發展新模式。兩年多來,課堂模式從“五環碎片式教學”走向“五環整體化導學”。2020年12月“五環整體化導學”課堂模式被中國教師報認定為2020年度課堂改革十大樣本之一。
杏東小學科學課程建設的成功,是廈門市發展高質量科學教育的縮影。
近年來,廈門市創新舉措,建立科普教育基地與社區、中小學校科普教育合作對接機制,實現科普資源優質高效投送。并搭建青少年科技品牌賽事,如科技創新大賽、電腦機器人競賽、信息競賽等,每年近30萬名師生參與,把科學教育從學校延伸至家庭、社會,開創“1+N”新局面,營造良好的科學教育氛圍。“十三五”期間,廈門市選手在創新大賽的各級賽事中累計獲得83個國家級、485個省級獎項,3所中小學校先後榮獲“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新學校”獎,綜合成績排在全省前列。
廈門市還努力推進科學實驗教學裝備建設,建設綜合實驗室、特色實驗室、學科功能教室、教育創客空間等,為實驗教學創新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通過裝備建設的投入,不論是偏遠山區的教學點,還是繁華城區的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配備、教育教學管理均得到提升,農村學校學生一樣能在現代化的實驗室裡做實驗。”廈門市教育局負責人說。
考慮到傳統課堂教學條件有限,城鄉科學課堂學習境遇不同,福州市倉山區基于“空中課堂”,突破時空、資源、教學模式限制,促進教學資源由“自給自足”向“公建衆享”模式轉變,縮小城鄉科學教學差距。利用“空中課堂”在線直播,無論課堂問答、觀看視頻,還是現場實驗、小組讨論,學生們積極參與,感受科學探究樂趣,提升科學思維能力。
科學課,這樣上有魅力
“同學們,仔細觀察并結合自己的借書經驗,你發現班級圖書角有什麼問題嗎?”在杏東小學的一堂科學課上,教師謝惠超先抛出了“觀察”問題。學生鵬瑞立刻說:“每次找書總要一排一排地找,很浪費時間,要是能像圖書館的書一樣,按類别擺放該有多好呀!”鵬瑞的發言激發起同學們觀察和思考的熱情,謝惠超順勢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觀察,利用課後和雙休日時間自主前往圖書館開展調研。有了初步的經驗和所學的知識,大家通過與圖書館的對比,提出整改班級圖書角的方案。
“運用小學科學探究要素培養學生勞動習得能力,這項實踐性的學科關聯教學探索,讓我發現:學生在勞動中探究的興趣極高,非常樂意體驗像科學家一樣去觀察和思考,尤其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勝過了平時學習狀态,這也讓我真正體會到學科關聯教學的魅力和意義所在。”謝惠超說。
教室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重要場所,但不是唯一場所。到處都有科學學習資源,到處都可以作為科學學習的場所。
杏東小學的學生在三四年級間的科學課中反複開展生命科學領域的植物種植、動物養殖活動。“但是現在城市裡的孩子遠離自然環境,對動植物的了解、對蔬果的種植知識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提出了‘與長輩對話’任務,讓學生回到家庭與父母等長輩對話,向長輩咨詢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在觀察種植過程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循序漸進促進學生質疑能力的提升。”該校教師袁俐說。
每年,武平縣城廂中心學校教師陳偉光都舉行校園“放飛節”,他制訂了“校園紙飛機飛行十大守則”,引導有興趣的孩子們考取“校園紙飛機飛行許可證”,憑證校園内飛行,然後舉行“飛行距離”“飛行時間”“創意放飛”擂台賽。目前該校學生紙飛機飛行距離已經突破至25.9米、飛行時間為12.9秒。“雞蛋撞地球”是孩子們每年最期待的項目,目前,該校學生隻用17克的材料就可以讓雞蛋從4樓高空墜落而不破。
“通過課前、課後等課餘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短、平、快’而又‘趣味、科學味十足’的科學遊戲,如筷子提米、乒乓球跳舞、搭高塔、拉不開的書、發射水火箭等,可以讓孩子們在快樂的校園生活中學習科學。”陳偉光說。
來源:東南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