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

娛樂 更新时间:2024-12-17 14:43:04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分析)1

《七月與安生》是一部由陳可辛擔任監制,曾國祥執導,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電影,改編自作家安妮寶貝所著的同名小說,于2016年9月14日上映。影片在53屆金馬獎獲得包括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最佳造型設計在内的六項大獎總計七個提名,最終兩位女主角周冬雨、馬思純憑借該片雙雙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影片講述了兩個從13歲開始就相識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心心相印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機緣巧合之下愛上了同一個叫家明的男生,兩人在情感糾葛中成長的故事,現對電影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及與之相關的内容作以分析。

一、七月與安生不同家庭環境下的不同性格

七月與安生性格截然不同,七月安靜内斂卻缺少魄力,安生活潑張揚卻缺少沉穩。基礎心理學中對性格的定義為: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态度,以及與這種态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态度是一個人對人、物或思想觀念的一種反應傾向性,它是在後天生活中習得的。因此兩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後天生活中習得的結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重大。

安生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媽媽經濟富裕卻對安生很冰冷,一直出差不在家,安生無人照顧,與媽媽的關系緊張。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安生的學習成績自然不好,初中畢業隻能考到職業學校學習理發,後來更是吃盡了苦頭。這樣的環境也迫使了安生的獨立與成長,安生中專就已經開始在酒吧做兼職了,一邊讀書一邊謀生,後來去了北京打工,與攝影師一起流浪,在豪華遊艇上做服務員,在北京做房屋銷售,再到後來學了外語在上海的電商公司上班,經曆了種種曆練與嘗試之後,終于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相比之下七月的家庭環境似乎要好很多,爸媽把七月照顧的很周到,也一直養育和陪伴着七月,但他們的管理非常嚴格。媽媽不讓七月隻吃餡不吃包子皮,并且會把吃包子餡的事情,升華到人格自私與否的層面上來,後來七月去見家明爸媽的時候,便不敢隻吃包子餡了,在父母的教育下,七月變成了委曲求全的好孩子。對于未來,七月和媽媽一樣認為女孩子沒什麼地方可去,隻能從一個家到另外一個家。考大學的時候七月雖然想念中文,但最後還是按照爸媽的想法念了經濟學。在父母的嚴格控制之下長大,即使考進了大學,七月還是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沒趣的人,想留學又很害怕失去家明。在兩家父母的催促下,七月和家明打算二十六歲結婚,二十七歲生小孩,三十歲買房子,七月面試到了本地銀行的工作,過着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生的平淡生活。表面上看,七月被父母照顧的無微不至,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七月感受不到太多生活的意義和趣味,終于在家明逃婚之後,離開了家鄉、父母和自己熟悉的環境。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分析)2

武志紅在他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裡寫到,從十二三歲開始一直到青春期的基本結束,是我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叛逆期”。正常情況下,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叛逆來,不聽父母的話,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完成必須完成的任務:脫離對父母及重要親人的依賴走向獨立。以正常的速度走完這個叛逆期之後,在十八歲左右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他們開始約略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這也意味着他們終于基本成為一個成年人了。有了這個自我,他們就會有較強烈的欲望,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從而不需要監督也能有很強的動機去追求人生目标。然而,那些過于好的好孩子,他們的父母控制欲望太強,一直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學習和生活,而根本沒有給孩子獨立的空間,甚至嚴格抑制孩子的叛逆期。這會造成兩個惡果:1叛逆期推遲,有人到了大學時候才出現了強烈的叛逆心,也有人到了三十多歲才開始他的叛逆期,離婚和辭職。七月便是在家明逃婚之後才開始脫離家鄉和父母的。2缺乏生命力,太好的孩子會有一種通病:缺乏激情。因為,他們努力學習也罷,努力工作也罷,都不是發自内心,而是為了滿足父母及家人的期待。由此可見,七月在報考專業上的妥協及大學感受到的沒趣,甚至後來家明逃婚後的出走,都受到了家庭環境及家庭教育的影響。

二、七月與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

十三歲那年剛進初中七月與安生便成了好朋友。在軍訓操場上七月與安生因為喜歡玩小松鼠被教官懲罰,安生用石頭砸了下課鈴,七月很欣賞安生的舉動,從此安生和七月便成了朋友。社會心理學指出影響喜歡的因素有五個,包括熟悉與鄰近,相似與互補,外貌,才能,人格品質等。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七月與安生友情的建立和相似與互補這一條非常吻合。相似主要包括:1信念、價值觀及人格特征的相似;2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相似;3社會背景、地位的相似;4年齡、經驗的相似。當雙方在某些方面看起來互補時,彼此的喜歡也會增加。以下三種互補關系會增加吸引和喜歡:1需要的互補;2社會角色和職業的互補;3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補,如内向與外向。七月與安生正是相似與互補基礎上的交往,她們興趣和愛好相似,都喜歡小動物,同是學生,年齡相仿。她們也有很多地方是互補的,安生需要安穩,七月需要自由,安生外向,七月内向。七月與安生的交往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與必然性,正如影片中七月說的一樣,她與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分析)3

安生第一次在七月家吃飯的時候,七月隻想吃包子餡卻被媽媽制止,安生則以不喜歡吃包子餡為由維護了七月,七月家嚴格的教育暴露在安生面前,安生随後對自己家庭情況的介紹,也把自己的家庭問題暴漏在了七月的面前,而後七月與安生在一起洗澡,關系變得更加親密。社會心理學指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随着信任和接納程度的提高交往的雙方會越來越多的暴露自己。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淺到深,大緻可以分為四個水平。第一是情趣愛好方面,比如飲食習慣、偏好等;第二是态度,如對人的看法、對時事的評價等;第三是自我概念與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緒,和家人的關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如個體不為社會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為等。七月與安生在軍訓的時候暴露了喜歡小動物的共同愛好;砸了校鈴暴露了對待懲罰的相同态度;在七月家一起吃飯暴露了各自的家庭關系;而一起洗澡則暴露了各自的隐私。從這一層面分析,七月與安生友情的深入存在着合理性與必然性,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

正是因為七月與安生的友情是一次被選擇的結果,于是她們的親密無間便更加真實自然,如影片旁白所說: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和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們希望對方一輩子不會離開。

三、分離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七月與安生同時喜歡上家明後,安生決定離開。七月哭了很久,失望沒辦法愛安生和愛自己一樣多,失望人生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和人分享,由此七月對自我與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學會了區分自我與他人,也認識到分離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像影片旁白所述:“她以前沒想過,長大原來是這樣的”。家明的離開是七月遇到的第二次分離,家明要去北京發展,與安生的分離使她已經懂得了離别總會傷感但是人長大總得習慣告别的道理,雖然七月很難過,但她學會了忍耐與等待。七月遇到的第三次分離,是與愛人、母親和家鄉的分離。家明在婚禮上逃跑了,七月離開了家鄉和母親,這一次七月變成了孤身一人,父母希望讓她過上的那種安穩生活沒有了,七月正真的遇到了獨自思考與面對未來的情境,也迎來了自己掌握命運的機會。當七月曾經賴以生存的穩固的生活像陸地一樣離她越來越遠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其實特别習慣搖晃和漂流。至此,在經曆了多次分離後,七月對自己的認識更加的深刻和真實了。

安生從小就學會了分離,先是與去世的父親分離,後是與經常出差的母親分離。學會了分離,相比七月,安生便更加獨立,在與七月同時喜歡上家明之後,她也才會選擇自己離開,留給不夠獨立的安生可以依靠的家明。而後母親的去世、男友的車禍、家明最後選擇與七月結婚等一連串的分離都沒能擊垮她。當七月離開家鄉與母親的時候,安生已經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寫到: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間前,一個初生嬰兒已遭遇過了第一個無比痛苦的分離……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最後我們徹底離開了家,我們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再以後,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要親自教他們體驗分離、學會分離。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必須這樣做,因為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成為他自己。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分析)4

四、獨立是成長結出的碩果

七月與家明開始交往的真正起點,是七月在圖書館的主動表白,但七月的勇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安生對七月的鼓勵和指導,并且兩人情感的開始是因為七月自己走到家明的跟前,而不是雙方共同的積極投入。家明與安生第一次見面之後,他們便知道對方是自己喜歡的人。家明被安生的另類與張揚所吸引,安生離開時的回眸,也流露出了對家明的心意。在酒吧裡面,安生與家明都暗示了各自的内心。安生喜歡七月的一切,七月的一切家明都喜歡,七月的一切裡面,既有安生又有家明,可以看出兩人都在暗示對方。在山頂的廟裡,家明對安生表明了心意,卻導緻了安生的離開,為了抗拒自己喜歡安生的事實,家明經常跑步,從十八歲認識安生那年開始一直跑了很多年。安生也一直喜歡家明,安生流浪的五年裡寫的每一封明信片都在問候家明,直到距他們十八歲分開後過了七年,安生還帶着那塊家明送給她的玉墜。七年前安生離開的時候曾給家明說過,“别說再見,說了,會真的再見的。”但在家明要回去和七月結婚的時候她對家明依然說了再見,可以看出她還是希望能再見到家明。

家明是一個好男生的形象,但卻不是一個足夠獨立的人,不願勇敢追求,也不願果斷拒絕。七月先向他表露心意,他便和七月在一起,他喜歡安生,卻又同情七月,于是夾在愛情與内疚之間左右為難。在七月希望他離開的時候,他背負逃婚的惡名選擇了離開,最終沒有得到喜歡的安生,也沒能守住愛他的七月。

七月也是一個好女生的形象,她不敢主動去追求家明,需要安生的鼓勵,她不敢留下安生,怕守不住家明,最終既沒能留住安生,也沒能留住家明。家明從婚禮上逃跑後,七月終于解脫了,從那一刻起有了真正獨立的機會。七月去了俄羅斯,在超市打工,在旅途的公車上閱讀,和驢友一起流浪,因為獨立,七月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改變和飛躍,過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七月生了小孩,安生建議兩人一起把孩子養大,七月當好媽媽,教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每天考好分,自己當壞媽媽,教孩子天天打扮化妝,迷倒萬千男生。但七月認為自己應該當壞媽媽,自己最擅長讨大人的歡心和裝乖。七月與安生重新定義了好與壞的概念,委屈求全的好女孩并不是真的好,獨立是成長的碩果。

七月的女兒瞳瞳請家明出來喝咖啡,執意要自己買單,并且對服務員非常有禮貌。她在經曆了人生蛻變的安生養育下,從小就擁有了獨立和勇敢的精神,也是成長結出的碩果。

影片開頭的旁白所述,十三歲到十五歲,是七月和安生形影不離的三年,有時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時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們在書裡讀到,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七月與安生從小就親密的像一個人;七月開始流浪後,終于整合自己與安生的性格,擁有了沉穩的個性又有了獨立的精神,正如旁白所述: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她回頭的時候,踩着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七月生的孩子由安生來養育,她們都是瞳瞳的媽媽;而影片中的小說,雖是安生寫的,用的卻是七月的名字;影片結束的時候,安生在鏡子裡面看到了微笑的七月,安生也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整合,擁有了如七月一樣踏實沉穩的一面。至此七月與安生終于完成了艱辛的成長過程,擁有了成熟獨立的自我,如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描繪的那樣,女主角在一個黎明走向了一座燈塔,從此開始了有目标有方向的生活。從這些方面講,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七月與安生,她們是同一個人的兩面。成熟獨立的她們,是成長結出的碩果。

七月與安生的影視美學理念(電影七月與安生中女主角的成長過程分析)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