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九年級化學《複分解反應》知識點總結
更多初中、高中知識,可以在物理大師app中查看,獲取哦~
一:定義
複分解反應是指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它是四大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二:基本模式
AB CD=AD CB
三:判斷依據
1、反應物:生成物種類隻能是兩種。
2、反應物:生成物都是化合物,沒有單質。
3、反應中,反應物相互交換成分,組成新物質。
四:實質
在溶液中進行的複分解反應,大都是酸、堿、鹽電離後進行的離子間的互換反應。當溶液中存在某些離子能相互結合而使其濃度迅速減小時,反應就向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從而發生複分解反應。
五:能發生或進行到底的依據
複分解反應要進行,電離出的離子混合後,濃度要減小。若離子濃度不減小,則反應不能發生。
例如,KNO3 NaCl≠NaNO3 KCl
能使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小的情況大緻有以下三種情形:
1、反應中有溶解度極小的物質生成 ( 即産生沉澱,用“↓”表示 )。
例如:
六:反應規律與條件
1、酸與堿的中和反應
規律:酸 堿→鹽 水。
條件:反應物至少有一種可溶,一定有水生成。鹽酸、硫酸、硝酸等
強酸可以跟任何堿(無論可溶性或難溶性的)發生中和反應。
例如,下列反應都能夠發生:
2、鹽與堿的反應
規律:鹽 堿→新鹽 新堿。
條件:參加反應的堿和鹽都必須可溶,反應一定要在溶液中進行,而且生成物中有難溶性的堿(或鹽)産生或有氣體生成。
例如,下列堿跟鹽的反應,就能夠發生:
3、酸與鹽的反應
規律:酸 鹽→新酸 新鹽
條件(有三種情況):
(1)強酸與弱酸鹽能發生複分解反應。
例如:
(2)難揮發性酸(即高沸點酸)與易揮發性酸的鹽能發生複分解反應。
例如:
(3)生成的鹽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反應中生成的酸,則此類複分解反應可以發生。
例如:
4、鹽與鹽的反應
規律:鹽 鹽→兩種新鹽。
條件:參加反應的兩種鹽都必須是可溶于水,反應一定要在溶液中進行,且生成的兩種鹽裡至少有一種不溶于水。
例如:
等一個一鍵三連~
您的支持是小編不斷更新的動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