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轼、蘇轍是北宋的三蘇。其中蘇洵是蘇轼和蘇轍的爸爸,蘇轼和蘇轍是兩兄弟。蘇轼是哥哥,蘇轍是弟弟,兩人相差4歲。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轼、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
由于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談錄·才識》記載:“唐宋八大家”。
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轼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首先,蘇轍的讀音是sū zhé。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哲宗即位後,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谏,曆官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蘇轍上書谏,因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徽宗即位,蔡京當國,蘇轍又被降職,居許州,于是緻仕,築室于許,号颍濱遺老。政和二年(1112)卒,年七十四,追複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南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谥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轼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轼,今存詩作不少,但遜色于蘇轼不少。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潇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栾城集》等,并行于世。
從小到大蘇轍在文學方面受到他的父親和兄弟的影響非常大,尊崇儒家思想,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時又關注百家。他最擅長是曆史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理論,縱觀天下大事,對天下的政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觀點一針見血,總能令衆人引起深思。在針對當前的政局會比較前人所用過的方法再進行進一步的剖析,态度中肯,用意深刻。在史論方面跟他的父親和兄弟一樣,古為今用,針砭時弊。如在《六國論》中,評論六國之強大但卻沒有團結起來抵抗秦國,其實是在比喻北宋前方人們在拼命打仗,但朝廷那幫人卻非常安逸。《三國論》評論劉備的智慧短缺勇氣不足也有借古諷今的意思。
在蘇轍古文的寫作有他自己的主張和想法。他認為寫作既要進行内心的修養,也要有豐富的生活閱曆。他個人的寫作特點非常鮮明,在《黃州快哉亭記》的遊記中,将寫景、抒情、議論、叙事融為一體,文章風格秀氣深醇,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錯覺。蘇轍的賦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在《墨竹賦》中把竹子的形象寫的栩栩如生,非常富有詩意。
颍濱是蘇轍所居住的地名,遺老是他對自己的一種稱呼。遺老這個詞有很多種解釋,第一種是指年老曆練的人,《客金陵一月将歸維揚留别周雪客兼懷尊公栎園先生》中有一句詩為“座客皆遺老,德器比瑚琏”,這句詩的意思是說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紀雖然大但都是國家寶貴的人才。
第二種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晉書·徐廣傳》中有一句話:君為 宋 朝佐命,吾乃 晉室遺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了。
第三種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這個意思跟之前第二種意思有點相近,都指前朝的舊臣。
第四種意思是指改朝換代後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在《春在堂随筆》中有寫:“顧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遺老而卒於清朝“。意思是說,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後死在了清朝。
從這些意思中,我們可以看出,遺老基本都是指那些雖然有才能、有膽識,即使他們所處的朝代改變了但還是效忠于前朝的功臣。蘇轍稱自己為遺老,從中能發現他認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無奈新黨派的執政讓他失去了報效祖國的機會,從而也表達出他對現實不滿的控訴。
蘇轍一生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廣,因此他的主要成就也表現在政治、文學、儒學、書法等不同的方面。
先說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在政治上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認為王安石的變法是雖然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主要是以維護地主利益為目的,然而農民的困境卻沒有得到改變,他們的負擔還是非常重的。王安石在聽到蘇轍的意見後覺得挺有道理的。司馬光的變法也遭到了蘇轍的反對,蘇轍認為這個變法也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因此極力反對。蘇轍的政治主張跟他的哥哥蘇轼基本相同,論事精辟獨到,言簡意赅。
接着說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蘇轍擅長政治方面和曆史方面的論述,在縱觀天下之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非常中肯。在蘇轍的代表作《曆代論》中些文章非常有他自己的特點,如《六國論》就是借古諷今,表面上是評論六國的過錯,實際上是暗喻北宋的腐敗的現實。蘇轍寫的最自由随意的文章應該是書信雜文了,比較自然平淡,也有自己獨有的特色,這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轍(zhé),意思指車輪壓過的痕迹,部首是“車”,總筆畫為16畫。在古文中有多種含義。在《曹刿論戰》“下視其轍”中的意思是指車輪壓出來的痕迹;在《贈白馬王彪》“改轍登高崗”中的意思是解釋為車輛行馳的路線;在《<指南錄>後序》“會使轍交馳”又指車輛的意思。
蘇轍,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轼合稱三蘇。蘇轍在治學的方面受到父親的影響非常大,以儒家為主要方向的學習方向,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時又看遍百家。
他最擅長政治和曆史方面的知識,在政治言論中縱觀天下大事,所寫的文章一針見血,十分中肯,如《上皇帝書》、《六國論》等。蘇轍在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寫文章既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養,又要有豐富、廣闊的閱曆。因此他十分羨慕和欣賞司馬遷能遊覽天下與各路英雄交流。
蘇轍的賦也是極具特色的,在《墨竹賦》中他把竹子形态寫的非常逼真,又充滿詩意。早年間對詩的寫作上,蘇轍并沒有表達出出色的才華,與他哥哥蘇轼的手法相差甚遠,主要是寫一寫生活瑣事和景物等,風格樸實平淡。但在晚年寫詩的才情逐漸突顯出來,所寫的詩作富有情态,将情感融入在詩中。
蘇轍在文學方面比較注重文學思想與文學形式表達的統一性,重視閱曆對文學的影響,而且要求文學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具有個人代表性。他的文章結構非常嚴謹,表達形式簡潔通暢,語言樸實無華,并且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他的雜記散文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語言純樸,不喜歡過度地誇大,但又不失去事物本身的形象,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如《栾城集》中的其中一篇文章《黃州快哉亭記》描寫了江山的宏偉壯觀的景色,然後聯想起曆史遺迹進行懷念。還有一篇散文《巢谷傳》,寫了巢谷的生平事迹,又寫了作者與巢谷的情誼,全文語言質樸,生動形象,把人物寫的十分逼真。他早些年有很多作品都是反映現實的,比如《夜泊牛口》就是寫了人們的悲慘遭遇,體現了他對勞動人們的關心。他有一些是抒發自己個人情感的文章,這類文章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文章的内容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如他在仕途失意的時候會寫一些文章來抒發自己内心的不平和壓抑,以景物來襯托他内心的苦悶,最後以自我安慰來結尾。
張益州畫像記
【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謠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衆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親辭,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淨衆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衆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将亂,将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于地。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顔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鄉裡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蘇洵無以诘,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系之以詩曰:天子在祚,歲在甲午。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雲。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纛舒舒。西人聚觀,于巷于塗。謂公暨暨,公來于于。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春而條桑,秋爾滌場。”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公宴其僚,伐鼓淵淵。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闼閑閑。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期汝棄捐。禾麻芃芃,倉庾崇崇。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有謠言從四川一帶傳過來,說是敵人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裡都惶恐不堪,老百姓基本上逃跑了。謠言四起,震動了京城。皇上正準備選派、任命禦敵的将帥,天子說:“别造成大的禍亂,也不要促成事變。雖然現在謠言很猖狂,但我已經打定主意了,外患是不會造成大災難的,事變是在内部引起來的。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也不可以付諸武力解決。隻需要派一兩個大臣前去就能處理好的。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去帶領軍隊?”于是衆人推薦說:“張方平恰好是合适的人選。”天子贊同道:“好!”張公卻借口要奉養父母拒絕前去,但是皇上沒有批準他的請求,于是他就出發前去了。
十一月才到達蜀地。就在他上任的當天,就下命令讓駐軍回去,并解散守備人員,他還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由我來對付,你們就不必勞心了。”到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還和以前一樣慶賀新春,一直都沒有什麼敵寇前來入侵。很快到了第三年的正月裡,百姓私下裡商量在淨衆寺裡擺放張公的像,張公沒有阻止住百姓的這一行動。
眉陽人蘇洵告訴百姓說道:“沒有發生禍亂,還是很容易控制的;禍亂已經發生了,也還是容易治理;可是已經出現了禍亂的苗子,但是還沒表現出禍亂,這種情況叫做将要發生禍亂,禍亂馬上要發生但是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是最難治理的。因為我們不可以出現了禍亂的苗子就急着去做,又不能因為禍亂還沒出現就放松警惕了。現在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正好像是器物現在已經傾斜,可是還沒有倒地的情形。隻有你們的張公,還能穩穩地坐定,面色不改,慢慢地站起來扶正器皿。扶正之後,他又慢慢地坐下,沒有一點驕傲的神色。為天子管理百姓,他能做到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
你們因為張公的智慧得到了生存,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還有,張公曾對我說:‘老百姓的性情是可以改變的,隻是要看官吏怎麼對待他們。衆人傳言說,蜀地人小亂不斷。上司于是就用對待盜賊的辦法來對待這裡的老百姓,對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來約束他們。那些百姓本來就已經很害怕了,現在還用殘酷的刑法對待,這樣百姓才狠下心來抛棄父母妻兒,不顧性命,變成了盜賊,所以大亂常常發生。要是對他們施以禮儀教化的話,按照法律來差使他們,這裡的人就變成最容易管理的了。要是把他們逼急了導緻變亂發生,那麼即使是齊魯的百姓也會叛亂的。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來對待他們,那麼蜀人也會認為自己是齊魯有教化的人了。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來辦事,一味靠武力來威脅平民,我是不會幹的。’啊!愛惜蜀人是多麼真誠啊,對待蜀人是多麼厚道啊,在張公之前,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人。”大家聽了,一齊重新行禮說:“是。”
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一定要記在心裡;即使你們死了,也要讓你們的子孫記在心裡。他的豐功偉績,已經在史官的史冊上有記錄了,不需要再畫像了。況且張公不想這樣做,那又怎麼辦呢?”衆人都說:“張公不會理會這些事的。就是這樣,我們的心裡很是過意不去的。就是在平時聽說有人做件好事,還要問那人的姓名和他的住處,還有那人的身形、年齡大小、面容等基本情況呢;還有一些人,還要問到他的生平愛好,是為了更好地推測他的人品。這些人也是史官寫入他的傳記裡的,主要是想讓天下人不僅記在心裡,還要時刻出現在眼前。音容在人們的眼睛中時常閃現,所以才會記得更加久遠啊。因此,畫像也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蘇洵聽了,無言以對,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
張公出生于南京,為人很高潔,有高尚的節操,很有雅量,聲明傳播于天下。國家有重大事情,都可以托付給他的。在文章的末尾我作一首詩,内容如下:大宋天子坐龍廷,甲午之年日月新。忽然蜀人謠言起,邊關敵寇将興兵。朝廷良将紛如雨,文臣謀士多如雲。天子贊歎說聲嘻,命我張公遠出征。張公方平來東方,西風獵獵大旗揚。蜀人圍觀睹風采,人山人海滿街巷。齊道張公真堅毅,神色鎮靜又安詳。
張公開口谕蜀人:“各自還家且安頓,謠言莫傳自安甯。謠言不祥且勿聽,回去照常作營生。春日動手修桑枝,秋天谷場要掃清。”蜀人磕頭拜張公,稱他就像父與兄。公在蜀國園林居,草木繁茂郁蔥蔥。宴請文官與武将,擊鼓作樂咚咚響。蜀人慶賀來觀望,共祝公壽萬年長。姑娘佳麗美婵娟,幽娴貞靜閨房間。幼兒哇哇向人啼,牙牙學語已能言。當初張公不來蜀,你輩早已填溝壑。如今莊稼多茂盛,糧倉高聳堆滿谷。可感我們婦與子,歡歡喜喜慶豐足。張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天子下诏命返駕,張公豈敢不允承。修起殿堂好莊嚴,又有廊房又有庭。公像挂在正當中,朝服冠帶宛如真。蜀人紛紛來禀告,不敢放蕩做懶人。張公放心回京城,像挂殿堂傳美名。
注釋
張益州:宋朝南京人,字安道,官益州刺史。
傳言:相互謠傳。
以親辭:用養老的理由推辭官職。
欹(qī):傾斜。
油然:謙和謹慎的樣子。
繄:是的意思,為助詞。
屬:有所托付。
暨暨:果敢的樣子。
于于:自足的樣子。
條:修理。
骈骈:茂盛的樣子。
淵淵:象聲詞,敲鼓的聲音。
娟娟:美好。
閑閑:悠閑的樣子。
哇哇:孩子的哭聲。
芃芃(pénɡpénɡ):美貌盛。
倉庾:放谷的地方。
崇崇:高峻的樣子。
庑(wǔ):堂下的周屋。
【作品鑒賞】
《張益州畫像記》是蘇洵記叙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個寬政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蘇洵的抒情散文數量不多,但有很多優秀的篇章,《張益州畫像記》就是其中一篇。本文記叙張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表現了他寬政愛民的思想。蘇洵的散文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語言犀利,話語縱橫,有很強的思辯力。歐陽修稱其為“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後止”(《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曾鞏也誇贊他“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蘇明允哀詞》),這些評價都是很合理的。
作者介紹
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轼、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并傳于世。
本 名
蘇洵
字 号
字明允
自号老泉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
出生時間
1009年5月22日
去世時間
1066年5月21日
主要作品
《權書》《衡論》《嘉祐集》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蘇之一
職 位
官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