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醫、命理、堪輿都是以這四個陰陽周期為基礎理論框架,隻不過運用了各自的術語,掌握了這一點,學習就很輕松。
“辰”在古代是個多義詞,可以指大火星,即東方蒼龍的心宿二,可以指水星,但它主要指日月相會。《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注:辰,日月所交會之地也。”
古人将太陽周年視運動線路(即地球公轉軌道)稱為黃道,把黃道均分為360份,稱為黃經。它是在黃道坐标系中用來确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一個坐标值,由春分點起向東量度,共360度。現行的二十四節氣就是把太陽黃經的360°劃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為一個節氣),在這個系統中,天球被天赤道平面平均分割成南北兩個半球。
“日月相會”這個概念,就是指日月交會的地方,日月什麼時候最接近呢?朔日,兩者黃經相等,最為接近。
通俗點說,就是月亮轉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點成一線的時候,月亮離太陽最近,是為日月相會(見B圖),稱為“朔”,此日看不到月亮。此後月球每天向東行13°(26倍月球直徑),兩者逐漸遠離。直到環繞天球一周,達到下一個朔日。
當月亮轉到地球外側,月亮地球太陽,三點成一線的時候,是農曆十五,月亮離太陽最遠,稱為“望”(見A圖),此日滿月。C圖為上弦月,D圖為下弦月。
朔日的時候,月亮部分遮擋了太陽的能量,在大氣層形成一個低溫區域。望日的時候,月亮反射太陽能給地球,在大氣層形成一個高溫區域。高低溫區域的空氣流動,形成了“大氣潮”,周期是一個農曆月,這是月亮公轉形成的陰陽周期。
白天為陽,夜晚為陰;或者子時至午時為陽,午時至子時為陰,這是地球自轉形成的24小時陰陽周期。
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或者冬至到夏至為陽,夏至到冬至為陰。這是地球公轉帶來的南北回歸運動形成的一年陰陽周期。
六十甲子(年)陰陽周期。由于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一天的四分之一,簡稱“四分曆”),需要四年才能形成整數,但需要五年才能回到視運動的起點位置,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就是五年周期。五行的十二次輪回,就是六十甲子(年)陰陽周期。
在前面講過,一年分為六氣,把六氣理論運用到年周期,一年一氣,對應一年一卦,六氣的十次輪回,也是六十甲子(年)周期。
這樣的劃分讓每一天、每個月、每一年都帶有陰陽能量,再套用五行生克理論,就可以構築完整的信息網絡,萬事萬物皆處其間。
地球和月亮的公轉形成的陰陽周期,相對重要,這是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