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新京報記者 楊司奇
為期一周如火如荼的上海書展
(SBF)
前日
(8月20日)
剛剛落下帷幕,昨日份
(8月21日)
的北京又迎來了國際圖書博覽會
(BIBF)
的開幕。
如此緊鑼密鼓的閱讀接力雖說也是一種曆史“傳統”,但多少還是會讓連續參加兩場書展的工作者和讀者們有些體力不支。
不過,下過今夏的幾場大雨,大家的精神興緻似乎并無消減,反而更加熱烈了,這不,書評君剛從上海書展回來,大氣還沒喘一口,便又開始忙着密切關注北京書展動态,及時為讀者們傳遞訊息、挑選好書。
回顧過去的一周,今年的上海書展令書評君感慨萬千,到現在心情還沒有平靜下來。不僅是因為每天都在暴走的狀态,也是因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
對于不在上海、沒有參加過上海書展的讀者們來說,可能并不能真切感受上海書展的熾熱氛圍,以及書展場館内人們摩肩擦踵搶購圖書的情景,也很難以想象,短短七天的書展,竟會有1270場活動同時在各處舉行,每一場活動都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讀者,所以書評君在此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點經曆感受。因為精力和視角有限,書評君所能分享的,也隻是一些浮光掠影,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明年親自去體驗一下!
與北京書展側重版權交易不同的是,上海書展側重的是現場售書,感覺更像是BIBF和北京地壇書市的結合體,二者的同與異很值得一起坐下來探讨幾番。而且今年上海書展較往年規模更大、活動更多,有很多新的特色與嘗試,尤其是在當下電子閱讀興盛、實體書店也在不斷壯大的背景下,或許也預示了未來圖書出版和閱讀的許多新态勢,這些都讓回顧及反思上海書展成為一件有益的事情。
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書
今年是上海書展舉辦的第16年,這一盛大的圖書活動幾乎已經成為上海文化個性的一個重要縮影。雖然上海一向被稱為國際化大都市,但和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這些有着強烈國際範的書展不同,上海書展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接地氣。
書評君第一天去的時候也驚歎了半天,看着從威海路就開始蜿蜒盤旋的人群在炎炎夏日裡熱火朝天地排隊買票,不禁開始懷疑書展場館是否可以容納下如此多的人口。
尤其令書評君感慨的是,買票逛展的人多是全家出動、男女老幼、拖兒帶女,就像過節一樣。走在離展覽中心很遠的路上也會碰到一大家子的人詢問上海展覽中心怎麼走。除了老人和小朋友,還有不少利用暑假或者周末時間趕來上海的年輕人。
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中國文學名著叢書”
進入場館内,果然,平方米内的人口密度幾乎已經接近飽和。不過大家似乎都在興沖沖地奔赴一個又一個的展位,很多人會直接向展位的工作人員詢問某本書,比如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展位上,有讀者問是否有《綠山牆的安妮》,在中版書房的展位上,則有讀者詢問凡·高的畫冊。
雖然人來人往看起來很混亂,但嘈雜中也有極其安靜的場景。書評君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坐在輪椅裡看書的老人,周圍人流紛亂湧動、一片喧嚣,老人則一直專注地看着手中的書,眼睛不曾有片刻疏離。
展位上書堆的高低随時在變化,工作人員也會及時增補書籍,但其在一定時間内的變化還是能夠反映圖書的售賣情況。書評君用了三個半天的時間在書展暴走,最後兩天的時候,發現很多書都已經售空,書架或攤位上隻留下幾片空蕩蕩的方形輪廓。
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的展位上,有一版今年新出的錢鐘書《七綴集》,裝幀雅緻素淨,很是可愛,但隻剩下薄薄的幾本,旁邊厚厚的《民主四講》則稍顯寂寞。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展位上,一套今年剛推出的“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比起前幾天也矮下去了幾分,其中有幾本賣得格外好一些。
商務印書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一向是讀者們的心頭好,《物種起源》《愛彌兒》《悲劇的誕生》《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幾本書的書堆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低了。
“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
當然,各家出版社和書店也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招呼大家買書。有些打出全場八折甚至五六折的誘人标語,有些推出限時五折優惠,還有的是限量簽名圖書出售,這樣的書幾乎是瞬間搶購一空,來晚的讀者皆是抱憾離開,恨自己沒有早來一會兒。
人民文學出版社在茅盾文學獎公布的同時就迅速将相關書籍擺放了出來,博集天卷也乘着《長安十二時辰》的東風在促銷馬伯庸的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則用好看的明信片給很多不錯的書手寫了推薦語,或是摘自書中的一段話,或是對書籍的簡單介紹,對不曉得書中内容、逛展逛得眼花缭亂的讀者很友好。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的手寫推薦
童書區,最喧鬧也最安靜
書展中最喧鬧也最安靜之處其實在童書區。在“上海國際童書嘉年華”的展廳裡,随處可見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看着書的孩子們,有的是自己拿着本書避開旁人在角落裡看,有的是坐在爸爸媽媽的腿上或者靠在一起看,還有的是大人小孩背對背、互不打擾各看各的,很是有趣。
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包括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童趣出版社以及“中國童書聯盟”的各家童書出版社,以及很多新興的童書品牌,博集天卷的小博集、後浪的浪花朵朵等等,幾乎每一個展位上都擠滿了大人和小朋友。
近年來表現很突出的中信童書在這次書展上推出了巴尼·薩爾茨堡的創意繪本系列,新經典的愛心樹童書推出了吉竹伸介的好無聊啊好無聊系列,引來許多人的圍觀。
值得一提的是,外文書店的英文童書也格外受歡迎。書評君一眼看到大家都圍在其中一個展位前,便不禁靠了過去。
原來是一套名為 A Photicular Book的書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套書是一本會“動”的書,有三個系列Ocean、Polar、Safari,每當你翻開一頁,圖片裡的動物就能跟随你的翻頁動作活動起來,視覺效果很棒,難怪會吸引小朋友大朋友們的眼睛。雖然這套書已經出版多年,在書展上也出現過多次,但一直很受歡迎。
即将于11月份舉辦的上海國際童書展
(CCBF)
也在書展悄悄露了一下臉。在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角落裡,CCBF與光的空間合作展示了金風車獎得主作品、國際兒童文學新著、最新立體書等很多不錯的童書。但老實說,書評君前兩次轉的時候根本沒有發現這裡,很多地方都被忽略,所以要想真正發現好書,不僅需要良好的體力,還需要一雙善于捕捉細節的、充滿好奇心的眼睛。
除了“國際童書嘉年華”展館外,書展各處也有很多童書空間,比如新華書店的親子共讀新空間、陳伯吹童書屋等。
陳伯吹童書屋是上海書展每年展示“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的保留項目,已經參展五年,今年提出了一個新主題——“未來閱讀”。所謂“未來閱讀”是什麼呢?在未來閱讀體驗艙,很多小朋友都積極排隊躍躍欲試,通過MR互動設備,便可以透過2018年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馴鹿六季》中主人公的視角體驗故事情節。雖然書評君沒有親身體驗到,但看到小朋友們體驗後都很興奮。
除此之外,小朋友還可以将親手塗色繪制的小動物通過AR掃描,将對應的英文單詞投影到牆上,觸碰牆上的單詞,小動物們也會在牆上一一現身。
“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展出書目
各個出版社展位上也有一些與成人圖書并置的童書展區。像99讀書人的“99 Kids”,上海譯文的“譯文童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童書區等等。
後者的展區聚集了一群小朋友和家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這裡有《一課一練》,慘兮兮的小同學們可能是被父母硬拉過來的。不過華師大的編輯們并沒有在瞎糊弄小同學們,而是設計了很多趣味小題目,大家都解答得非常投入,書評君去的幾次,總是能看到趴在桌上或者坐在地上絞盡腦汁思考的小朋友。
各地出版社各顯神通
在上海書展的展覽中心主會場,聲勢最浩大的便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今年是其20周年紀念,所以推出了許多主題書目和活動,上海人民、上海教育、上海古籍、上海辭書、世紀文景、上海譯文、上海文藝以及學林、格緻、故事會等出版社都參展,推出了許多重點書籍。世紀文景和上海譯文是其中尤為有影響力的兩股出版力量。
世紀文景推出過很多有意思的書系,比如托爾金系列就是文景一直在主推,今年文景出了插畫師約翰·豪的兩本新書《中州旅人》《神話與魔法》,與前幾年的艾倫·裡素描集終于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州插畫世界。文景還和思南公館一起舉辦了“中州旅人——約翰·豪藝術展”,很受大家歡迎。《小說藥丸》的續集《故事藥丸》也格外受到矚目。
今年譯文推出了很多珍藏紀念版書籍,比如紀念詩人惠特曼誕辰200周年的《草葉集》和紀念海明威誕辰120周年的《海明威文集》,以及高羅佩的《大唐狄公案》等。還有很多新書首發和閱讀活動,比如村上春樹代表作電聲版發布會暨聯合反盜版聲明、“博爾赫斯的地圖冊——博爾赫斯和兒玉旅行攝影巡回展”、“挪威現當代文學譯叢”等。今年挪威也将作為2019年法蘭克福書展
(10月16日-20日)
的主賓國開展豐富的文化項目。
上海譯文村上春樹的專櫃
與世紀出版集團相鄰的是上海高校出版館,複旦、同濟、上外、上海交通、上海财經、華東理工、東華大學、上海大學等都各具特色。
其中,華東師大出版社平日重點推出的“薄荷實驗”文叢、“輕與重”文叢、“獨角獸”文庫、“六點圖書”等也都在書展上有大面積的展示,像“薄荷實驗”今年新出的《人行道王國》《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市場在中國》《道德與市場:美國人壽保險的發展》等都有良好口碑。同濟大學的展廳設計也很有特色,入門便是一面鏡子,下面陳列着一系列有關上海主題的書籍和各類地圖,還有德語書,很符合同濟大學的氣質。
“輕與重”文叢
除了上海本土的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也都參與了上海書展,雖然沒有太多的空間來搞展位設計,但循着蹤迹前來選書購書的讀者們幾乎占滿了每個角落。“主賓省”是上海書展的一個特色,2008年設立,和其他書展的主賓國有些相似。
今年上海書展的主賓省是四川省,四川的16家出版社、1家數字出版公司和文軒在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集中參加了書展。四川出版集團還适時打出了年底“天府書展”的預告,與上海書展大大小小的活動相映成趣。
四川展區
實體書店的創意空間和衆多分會場
上海書展進行到中期,适逢第四屆“最美書店周”在北京閉幕。在展覽中心的品牌實體書店館内,多家書店都參與了書展活動,如思南書局、方所、作家書店、鐘書閣、字裡行間、西西弗書店、博林書店、上海三聯書店、杭州曉風書屋等等,雖然沒有入選“最美書店”,但這些書店在現場搭建的空間卻都獨具創意。
思南書局的書展展位和實體書店的風格一脈相承,主色調采用的是深紅色系,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和對面方所·和集的黑色系冷色調搭配,竟也格外具有美感,因此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書店内的書籍分類設計也比較吸引人,除了與倫敦書評合作而常設的專櫃外,還有豆瓣高分、書展榜單、專櫃圖書這樣的書架。
在這些書架上,書評君看到許多最近頗受好評的作品,比如《聊天記錄》《烏金的牙齒》《辛格自選集》《澤諾的意識》《下一次将是烈火》等等。
而在對面的方所,雖然圖書分類不像思南書局這麼鮮明,但書評君一眼就看到了高高擺在展位上的《2081:馮内古特短篇小說全集》《五四運動史》《東京風格》等等,還有隻在上海書展參加過一場活動的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焚舟紀》,看起來讀者們對這些書也都很有熱情。
方所陳列的《2081:馮内古特短篇小說全集》《東京風格》《五四運動史》
在這些實體書店中,書評君想格外提一提國際館的企鵝蘭登書屋、現代書店和外文書店。企鵝蘭登書屋的迷人完全是因為它的書,幾乎所有的書都設計得很好看。
比如,今年企鵝圖書帶來了“卡夫卡的書信世界”英譯全集,封面用“眼睛”這一既能帶來親近感又能制造被妄想症包圍的恐慌的意象來表現卡夫卡,色彩鮮豔而具有魅惑性。還有“布紋詩歌系列”,包括華茲華斯、惠特曼、威廉·布萊克等11位詩人的經典作品,從精美的布藝裝幀到複古典雅的封面圖飾,再到充滿韻律的音節與詞句節奏,這套詩歌集從内到外都很讓人喜愛。不過書展期間企鵝隻選擇了系列中的五本出售,特意來此找尋某本詩集的讀者不得不遺憾地離開。
上海書展期間,曆年“中國最美的書”也在大廳展出,這些漂亮的設計很能夠展現實體書的魅力。8月14日,“中國最美的書”頒獎典禮也在上海書展舉行,企鵝的這些也都是很美的書了。
企鵝童書
現代書店和外文書店的特色是充滿了各種英文袖珍圖書、日本動漫書籍和雜志,讓人看得愛不釋手,書評君在一堆花花綠綠的雜志中随便一瞅就看到了湯淺政明、中村佑介、今敏等人的名字,相信喜歡日本動畫的人會激動地停留在那兒,哪也不去了。
還有台版文學藝術類書籍也挺多,而這些書基本是在台版圖書專區看不到的。說到台版書,展覽中心有三個集中的區域,一個是實體書店館的台版圖書專區,一個是上海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的展位,還有就是這裡,雖然不大,但别有乾坤。
另外,今年上海書展很重要的一個特色是分會場衆多,雖然有不少簽售活動安排在了展覽中心,但更多的活動都在分會場舉行。想想看,書展有1270場活動,全都在7天内舉行,怎麼可能逛得完?所以必須有所取舍。
今年也是上海書展首次在全國各地20多個城市設立分會場,上海100家,外埠50家,借力鐘書閣、西西弗書店等全國性品牌連鎖實體書店,上海書展的影響也在擴大。連鎖書店的地域帶動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與上海書展同期舉辦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也迎來了第九屆,今年的主題是“家園”。思南文學之家、建投書局、作家書店、朵雲書院、上海圖書館都是今年的文學周分會場,除了各種對談活動,朵雲書院和思南書局也會同期舉辦“家園主題展”。
除此之外,靜安嘉裡中心、光的空間、機遇中心等富有特色的書店空間也是書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朵雲書院是一家新書店,與書展同期開放,建在“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的52層。可惜書評君抽身不得,沒有去這個“雲端”書店參觀,據說這個建在雲朵上的書店也有三個很有特色的書區:“有态度的書架”“豆瓣高分圖書專區”“倫敦書評書店專區”。此外,上海“中版書房”也是書展期間首次開業,在中國出版集團的展位上,也時時可以見到中版書房的招牌。
未來,紙質閱讀還是去紙質化閱讀?
書評君逛展的一個很大感受是,電子閱讀甚至未來閱讀在這些紙質閱讀中有着很強的存在感。走在展覽中心的書叢中,随處可見類似于數字出版館、亞馬遜kindle、喜馬拉雅星空聽書館這樣的獨立于傳統閱讀區的展位,電子書、有聲書、AR互動體驗成為熱門,直觀展現了出版業日新月異的變化。
線上線下的融合,在今年書展表現得更加明顯,甚至出現了雲會場。本屆上海書展首次推出了手機端“移動書展”,讀者能夠在小程序内查詢浏覽書籍以及跟蹤書展的千餘場活動。
其實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4年前就設立了數字出版館,彼時數字閱讀剛剛興起不久,4年後的今天,數字出版對于各大出版社來說,分量越來越重。在今年的數字出版館裡,《追蹤中國恐龍》《都市蟲蟲記》等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AR版科普書前圍滿了小朋友,對準書上的恐龍或昆蟲,屏幕上就能跳出立體的圖像。
書展期間,上海譯文一連首發了《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冷酷仙境》《尋羊冒險記》《且聽風吟》等九部村上春樹代表作的電子書及有聲書,電子書同時登陸亞馬遜Kindle、微信讀書、掌閱等平台,有聲書在懶人聽書平台首發。
截至目前,譯文社已持有36部村上春樹作品的數字版權。去年上海譯文的《刺殺騎士團長》紙電同步預售上架,不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都位居暢銷榜前列,這似乎也意味着編輯體系和理念的改造。
傳統出版物之外,誕生于互聯網環境的網絡文學,早就走在了有聲化的路上。閱文集團旗下有聲化改編作品上架散發量已達一萬餘本,占國内有聲閱讀内容來源的半壁江山。書評君在閱文集團的展廳看到,《上海繁華》《中國鐵路人》《相聲大師》等書籍都被轉化成了聽書項目。在喜馬拉雅星空聽書館裡,也排滿了聽書的人群。
喜馬拉雅星空聽書館
書評君也說不好這一趨勢究竟是好是壞,但這确實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看到上海書展如此熱鬧,大家對于紙質書的熱情依舊這麼高,也許人們對紙質閱讀的隐秘激情終究是不會完全失掉的。
花樣文創,閱讀時代的新時尚?
今年适逢各種周年紀念,比如海明威誕辰120周年,博爾赫斯誕辰120周年,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等,各類展覽慶祝活動也持續不斷。
展覽中心的國學館特别安排了每天一小時的甲骨文VR體驗專題活動,讀者可以通過VR穿越回殷商時代,實現古文字沉浸式觀賞和虛拟學習。“博爾赫斯的地圖冊——博爾赫斯和兒玉旅行攝影巡回展”在靜安區文化館展出,出版博爾赫斯作品全集的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展覽現場帶來一個擺放着作品的“書房”以供讀者翻閱。
上海譯文還在靜安嘉裡中心策劃了一個名為“日常之外遇見好奇心”的書展,有三件藝術家的作品展出,據說讀者可以通過這三件藝術裝置沉浸體驗《挪威的森林》《夏洛的網》和《聊天記錄》這三部作品。
國學館的《中華善本百部經典再造》叢書
此外,新星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今年都舉辦了《神秘博士》紀念活動。譯林推出了《神秘博士》時光旅行派對,新星和“八光分”則在上海最高的書店朵雲書院推出了“全職時空浪遊者——神秘博士和TA的一切”分享活動,據說之後還會推出一本《神秘博士學》。書評君對此充滿了熱情,可惜并沒有分身之術可以趕過去參加。
在這些活動中,中信的“大方文學節”創意别具一格。今年中信大方開了個大腦洞,在上海中海環宇荟構建了“一間做夢的房間”,經典文學文本《變形記》《月亮與六便士》《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以“夢”的形式被裝進房間。配合這一創意,中信出版還發起了“大方采夢計劃”,采集了翟永明、萬瑪才旦等多位作家的私密夢境,将這些夢放在“夢的扭蛋機”裡,等待人們的偶遇。
書評君抽中了翟永明的夢,上面是一首寫于1999年的詩:
“騰空時沒有一片困倦/是因為 東風太急/陌生人站在面前/他們的眼球 在一個聚會中/滾上滾下 充滿暗示/末日成為一道補品/被幾個年輕女孩端來遞去……當我被脹得全身通紅/内核多汁而又疏松/我開始感到某個人山長水遠/又有一些含糊的東西……”
嗯,這首詩很吸引人,和活動主題“感官文學”很搭配。聽活動負責者說,之後的幾期将會面向更多的人群,比如“快遞小哥的夢”等等。此外中信還聯合國内20家與出版相關的文創、生活品牌等辦了一場文學市集,每一家都很有意思。
特别是一家叫做文字大藥房的台北品牌,充滿了各種細膩巧思。比如名字叫偉大的藥瓶是苦澀的,名之為渺小的藥瓶是酸的;還有一個藥方抽簽活動,問了問藥房的工作人員,他們給的回答很有趣:廈門抽取最多的是“娛樂至死”,武漢是“想太多”,上海則是“發際線焦慮”……
由《變形記》《月亮與六便士》《愛麗絲漫遊奇境記》改造的夢的房間。
說起來,今年展覽中心也有很多文創産品的參與,比較有意思的是兩個空間,一個是世紀文景的竹居空間,旋開一個盒子,就是一個未知的閱讀可能。還有上海三聯書店的“稻田裡的書店”,以大米、蘑菇、綠豆苗、薄荷葉為元素,随處可見以稻米為靈感的設計:書店标識以散落的稻米粒為原型,以稻米粒的有機形态作為書架的裝置,書架上種着菌菇、綠植,植物邊上就是相關聯的書籍。
菌菇與書籍并置的“稻田裡的書店”
未來書展的新可能
比較遺憾的是,今年還有一些很好的出版社和出版品牌沒有來現場布置展位,比如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社科文獻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三輝、中資海派、漢唐陽光、拜德雅、雅衆文化、楚塵文化等等,不過這也并不影響上海書展讀者的熱情程度。
今年倫敦圖書與熒幕周作為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合作夥伴,也參與到了上海書展的子活動上海國際文學周之中,不管是來自倫敦書展的參與者,還是參與過其他國家書展的作家,都對上海書展表示驚歎。挪威作家羅伊·雅各布森不住地驚歎:太神奇了。這是他有史以來印象最深刻的書展。
除了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氛圍之熱烈,上海書展近年來從兄弟書展借鑒而來的主賓省制度、書展參觀動線設計、書展大廳設置文化展覽、演講簽售隔離制度、分會場制度等也使得上海書展更加完善、多樣,不過作為一個接地氣的書展,上海書展的舉辦依然有更多的可能。
比如書展期間來到上海的日本出版人都築響一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書展,對書展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在今年七月的東京藝術書展
(TABF)
上,都築在鄰近TABF展場的一家畫廊辦起了另外一個書展,為沒錢或沒被選的人開設的書展——窮人藝術書展
(Poormans Art Book Fair, PABF)
,攤主均是來自日本各地的藝術家、作家和獨立出版人。當然,這也跟中日兩國不同的出版機制有關,在日本,自己制作的電子書也可以放到書展上售賣,而中國書展的賣書者都是出版集團。但都築覺得,書展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嘗試,尤其在這個快捷的電子時代,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這或許也可以作為我們日後策劃書展的一點啟示。
作者:楊司奇
編輯:李陽,西西
校對:薛京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