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黛玉為什麼變了

林黛玉為什麼變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15:29:09

“林黛玉體”前段時間登上熱搜。一連串扭曲模仿(或稱“仿拟”修辭格)的林黛玉語錄變體,被用到了一切可以旁敲側擊捎帶陰陽怪氣叫“哥哥”“姐姐”的語境裡:

見男友專注于打遊戲,小女生脫口便是“我又哪裡配跟遊戲比呢”;

回應延遲了,就會說“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絆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事實上,此類戲仿而又誇張的修辭手法大家并不陌生,比如之前的知音體和甄嬛體,而林黛玉體則是戲仿文學的升級版。此前,B站上林黛玉形象獲封“林怼怼”大号就風靡一時,問題是,為何是林黛玉,而不是文學中的其他經典形象,被網絡界“一見鐘情”,從《紅樓夢》原著被推送到“戲仿文學”,稍事改妝後又一次被動地當起了女一号?

林黛玉為什麼變了(頻上熱搜的背後)1

我們固然可以反駁說,《紅樓夢》原著中的林黛玉形象要比網絡上流傳的言語尖酸、專事怼人的遠為豐富。一方面,林黛玉剛進賈府時,她曾經告誡自己不能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所以,她根據賈府的飲食習慣來改變自己在家的常規做法,根據賈母談及自己孫女讀書時口吻的低調而換一種語氣回答寶玉的詢問,其實都可以看出她謹言慎行的特點。另一方面,即使要用貼标簽、概念化的方式理解林黛玉,其被抽象出來的概念,也是多側面的。這裡既有尖酸刻薄的一面,也有弱不禁風的一面,既有常常傷感流淚的一面,還有謹言慎行、不願多事,封閉在自己的潇湘館裡靜靜閱讀與寫詩的一面。而在多次諷刺挖苦寶钗後,又坦誠向她道歉,檢讨自己“多心”,與寶钗互剖“金蘭語”,那樣的真性情,也足以令人動容。

但是,她能夠被大衆相中,被網絡“戲仿文學”選拔出來作為或尖刻、或綿裡藏針怼人的代言者,确實也有其自身的理據,有其形象的特殊性。

依據小說原著,林黛玉言語“尖酸刻薄”、喜歡怼人的做派,主要集中于第七回到第四十一回。從表面看,這跟薛寶钗有很大關系。第七回薛寶钗不戴宮花,薛姨媽讓周瑞家的分送給衆姐妹,因為走到黛玉處已經是最後一家,黛玉就發作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話雖然是沖着周瑞家的說,但實質上仍然關聯到送禮者薛寶钗那頭。第八回小說寫林黛玉在薛姨媽家四面出擊,把一屋子的人都冷嘲熱諷到了,起因還是因為寶玉探視寶钗沒約黛玉同去,更由于寶玉聽了寶钗的勸告不喝熱酒,讓黛玉吃醋,所以回目中點明是“探寶钗黛玉半含酸”,雖然含酸的是黛玉,但“探寶钗”的主角,卻是在強調先到一步的寶玉。

有意思的是,從第四十一回以後,林黛玉與薛寶钗開始和解,在林黛玉那邊,很難再聽到她對其他人尤其是對寶钗的嘲諷的話。也許我們可以把這歸因于第四十二、第四十五回薛寶钗與林黛玉推心置腹的交談,好像彼此敞開來對談幾次,就能把黛玉治愈似的。

其實不然。這裡的症結還在于賈寶玉。

林黛玉為什麼變了(頻上熱搜的背後)2

林黛玉心理敏感、言語尖酸,既可以說由于身世不幸,也是許多戀愛中人的正常反應,更重要的是,賈寶玉并不是一個讓她放心的戀愛對象。賈寶玉雖然鐘情于黛玉,但又具有貴族子弟自我中心的劣根性,對女性有普遍的占有欲,是那種“見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公子哥。他曾經奢望死後有一群而不是一個姑娘眼淚埋葬他,更何況薛寶钗在賈府口碑甚好,又有金玉姻緣的傳說,也難怪黛玉會焦慮、會緊張。

以前有學者認為,黛玉在小說第四十二回以後變得和氣可親,主要是因為黛钗間解開了心結,進而認為兩人的和解是各自放心的結果,即從寶黛這邊看,寶玉挨打前後,黛玉在寶玉處得到了放心的保證,事實也是,寶玉從齡官對賈薔的癡情中,領悟到自己不是女孩子的中心,不可能得到一群姑娘的眼淚,所以他對黛玉的保證,不是哄黛玉開心,而是真正的心理成熟。再從寶钗這一方面看,她也從王夫人、賈母等人那邊得到了保證,認為父母之命的婚姻,由家長得到保證才是抓住了根本,這樣寶钗也放心了,就樂得順水推舟做好人,不去回擊黛玉的嘲諷。

這樣的理解,其實還是流于教條的,或者說,隻說對了一半。因為放心不放心,這是黛玉和寶玉的彼此訴求,于寶钗何幹?寶钗雖然對她金鎖上的字與通靈寶玉上的字是一對而有點小得意,但既然婚姻由父母決定,她就不應該主動追求,用自己的言行去左右家長的意思,不但不可主動,還要時時回避,這樣才能體現出一個恪守禮儀的大家閨秀的本分,小說不少描寫,都體現了這一點。所以,用兩人各自放心的說法來解釋他們的和解,其實是把現代三角戀愛的競争關系,來簡單比附《紅樓夢》的寶黛钗關系了。

既然一切出于黛玉的主動,一旦黛玉解開心結,向寶钗真情表露,寶钗也立馬投桃報李。如果硬要說這也是一種三角關系,那麼,黛玉的主動和寶钗的避讓,正體現了三角關系中兩位女性态度不具競争的一種特殊性。

林黛玉為什麼變了(頻上熱搜的背後)3

特殊的不僅僅是黛钗關系,也有寶黛關系。

寶玉不專一,黛玉因吃醋而嘲諷,這同樣是戀愛中人的正常反應。關鍵是,無論是寶玉還是黛玉,盡管他們彼此陷入很深的戀情中,卻苦于無法找到合适的表達方式。因為在一個講求禮儀的貴族之家,強烈的情感被視為一種具有破壞力的病态,是需要加以理性克制,需要用虛假的外殼來包裹、來僞裝起來的。而真誠的深情,是小說叙述者所謂的“下流癡病”,是小說中人物指稱的那種萬萬不可有的“心病”。這樣,黛玉言辭的尖酸、尖刻與尖銳,除開正常的玩笑外,還帶有一種殺傷力,它是在言語的旁敲側擊中來掩飾自己的真情,同時刺透對方僞裝,讓真情暴露出來,這正是小說第二十九回回目提示的,是“癡情女情重愈斟情”,也是這一回小說正文寫到的,是“兩假相逢,必有一真。”

以前,楊绛以《藝術與克服困難》讨論了黛玉的嘲諷和經常與寶玉吵架,對表現彼此情感的特殊意義。這樣,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喜歡怼人,顯示的就不僅僅是個人性格,而是在這種個性中,折射了時代的大問題,即在一個發乎情止于禮儀的社會中,人是如何曲折而又迂回地把自己的真性情表達出來,而不是像薛寶钗那樣竭力去掩蓋它、消解它。

正由于黛玉有更多的真性情流露,所以喜歡來事的王熙鳳更願意去挑逗她,招惹她,從她的反彈中來尋找快樂,哪怕被她直接怒怼,也要比讓太有涵養的寶钗把絕大部分冒犯消解于無形更有趣味。

總之,進入時代困境而又超越時代的努力,不論多少困難也要把真性情表現出來,才把林黛玉的個性凸顯在《紅樓夢》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小說的畫廊中,點燃了許多人的情感,也引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靈感(我還清晰記得,87版電視劇在B站播出時,有多少戲仿林黛玉話語的彈幕洶湧而來),後人也包括當今網絡社會的各種仿拟的言行方式,其實是折射了經典形象本身的持久生命力。

至于有些人擔憂那種“仿拟”多少會讓人對林黛玉的形象理解流于片面和平面,這或許倒是多餘的吧。

作者丨詹丹 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光啟語文研究院教授

來源: 文彙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