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概論第一章筆記?第四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态性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文學概論第一章筆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第四章 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态性質
第一節、文學的含義
,文學概念三義
廣義文學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曆史、宗
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狹義文學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學,即包含情感、虛構和想象等綜合因素的語言藝術行為和作
品,如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
“美的藝術”: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書法、電影
折中義文學:介乎兩者之間難以歸類的口頭或書面語言作品。如一些政論散文
二、文學作為文化
在中國魏晉以前和西方18世紀之前,文學通常被作為一般文化形态即廣義文學看待。
1、魏晉前,文學泛指一切文章
文學”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文學、德行、言語、政事為孔門四科;
詩有多方面作用;
《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
2、古希臘
未産生一般文學概念,隻有文學的特定形态,如史詩、頌詩、演講術、悲劇等。文學
( literature ):14世紀自拉丁文literaturaliterae引進
三、文學作為審美
文學的審美含義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為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狹義
文學從廣義文學分離、獨立出來,在中國大緻完成與魏晉時期,在西方完成于16—18世紀,
成為特殊審美形态。
1、中國
魏晉時期,宋文帝“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文史正式分家。
曹丕《典論◇論文》:“詩賦欲麗"、“文以氣為主"
陸機:“詩緣情”
鐘嵘:
“滋味”
劉勰:“情者文之經”,“情往似贈,興來如答"
蕭統、蕭繹、沈約:聲律等方面的努力
2、西方
18世紀詩正式成為”美的藝術”。查裡斯巴托把詩與繪畫、雕塑、音樂、藝術和修辭等納入
七種“美的藝術”fine art)之中,手工藝、科學不再是“藝術”;
浪漫主義作家、詩人在創作上對審美的追求;
四、文學作為慣例
1、慣例,在這裡是指人們在使用文學概念時,有意無意遵循或建立的某種未經言明而又約
定俗成的規範。
2、判斷文學與非文學的标準
文學的語言富有獨特表現力;文學總是要呈現審美形象的世界,這種審美形象具有想像、虛
構和情感等特性;文學傳達完整的意義,本身構成一個整體;文學蘊含着似乎特殊而無限的
意味。
如。成廉斯《便條》
第二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
一、文學作為一般意識形态
文學是上層建築中社會意識形态的組成部分;
文學作為意識形态,最終決定于社會的經濟基礎;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是間接的,通過上層建
築中政治等中介環節與經濟基礎發生聯系。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态
1、意識形态的多樣性:哲學意識形态;政治意識形态;法律意識形态;道德意識形态;審美意識形态;宗教意識形态;商品意識形态。“純”意識形态原則上是不存在的。
2、審美意識形态
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領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
雕塑等藝術活動
3、
審美意識形态的特殊性
意識形态中的富于審美特性的種類
滲透着社會生活以及其他意識形态的因子
4、文學審美事件與意識形态
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态,看起來隻是一次遠離社會生活的個體審美事件,但歸根到底總
是與某種思想、觀念、意識聯系在一起的。
文學的審美表現過程與意識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滲透的狀況
5、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表現
(1)無功利與功利
無功利(disinterested,又譯無利害),指人的活動不尋求實際利益的滿足;
審美的無功利性(disnterestednes)表現在,審美并不尋求直接的實際利益滿足;
文學直接地是無功利的,但間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種功利性(interestednes );
作為再現現實社會生活的話語結構,文學把審美無功利性僅僅當做實現其再現社會生活這一
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2)形象與理性
審美形象的含義及特征藝術形象是由文學的文本結構所呈現的富于意義的審美感性形态,
它是文學的特有存在方式,審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時又滲透想像、虛構或情感等精神
過程,審美形象總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
審美形象與藝術直覺:形象在直覺的瞬間真正活現出來;直覺是主體對于對象的不依賴概
念而獲得的瞬間領悟;審美直覺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間接的,是體驗的
而不是分析的,
文學中的理性:理性是由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所構成的思維過程,與形象方式相對;形象成
為文學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又依賴于理性的力量;藝術形象本身蘊含着某種理性;理性使
藝術形象服務于特定時代的人類生活;
形象與理性(小結)
文學的直接的審美感性特征決定了文學是形象的
文學的人類活動屬性本身決定文學蘊含某種理性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屬性在表現方式層面表現為文學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層具有某種
理性
(3)情感與認識
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凝聚在審美形象中的主體态度
審美情感的特征:超越個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與審美無功利、審美形象相互滲透,并通過它們而顯現
文學也是認識的:文學不僅表達主觀情感評價,而且也表達客觀理智認識:文學作為審美意
識形态,必然包含認識因素;
情感與認識(小結)
>審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認識是間接的。直接的審美情感在深層往往隐伏着間接的
理智認識。
文學的情感性和認識性應當聯系起來考察
(4)小結
文學具備審美與意識形态雙重屬性:既是審美的又是社會的;這種雙重屬性存在于其特
有的具體語言組織所形成的話語蘊藉之中,通過話語蘊藉顯現出來。文學的審美意識形
态性質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着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
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語言活動。
第三節文學的話語蘊藉屬性
1、文學與話語
索緒爾的語言理論:語言區分為語言系統( 1angue,或譯語信、語言結構)和言語(parole)
兩種成分,前者指社會普遍性語法系統,後者指個人的實際語言行為。
福柯的話語理論:話語指語言結構與言語結合而形成的更豐富和複雜的具體社會形态,是指
與社會權力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
話語(discourse),是與語言、語言系統、言語和文本等存在聯系和區别的概念。話語是特
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
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文學話語的特殊性:文學是一種話語行為或話語實踐,有具體社會關聯性,與社會權力關系
有緊密聯系。文學是一種意識形态話語。
文學話語五要素:說話人、受話人、文本、溝通、語境( context,又譯上下文,就是使用
語言的環境,是說話人和受話人的話語行為所發生于其中的特定語言關聯域,包括具體語言
環境和更廣而根本的社會生存環境。)
2、文學與話語蘊藉
蘊藉指文學作品中那種意義含蓄有餘、蓄積深厚的狀況;
蘊藉包容性的含義:多種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話語狀況;
中國古典美學中論蘊藉: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把“醞(蘊)藉”作為評價作品成就的重要标
準之一。
《文心雕龍隐秀》:“文外之重旨”、“以複意為工",提出“重旨”和“複意”,指文章蘊含其他重
要意義。
強調“深文隐蔚,餘味曲包”,“使醞藉者蓄隐而意愉”
張炎、賀贻孫:
張炎《詞源雜論》評元好問詞深于用事,精于煉句,有風流蘊藉處,不減周、秦。"
賀贻孫《詩筏》“詩以蘊藉為主,不得已而溢為光怪爾。蘊藉極而生光,光極而怪生焉。李、
杜、王、孟及唐諸大家,各有一種光怪,不獨長吉稱怪也。怪至長吉極矣,然何嘗不從蘊藉
中來。
“所謂蘊藉風流者,惟風流乃見蘊稍耳;詩文不能風流,畢竟蘊藉不深。"
王夫之、趙、劉熙載
王夫之《古詩評選》評江淹詩”寄意在有無之間,慷慨之中自多蘊藉”
趙翼《瓯北詩話》贊李白古樂府詩“皆醞藉吞吐,言短意長,直接《國風》之遺。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東坡《滿庭芳》老去君恩未報,空回首彈鐵悲歌,語誠慷慨,然
不若《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字,高處不勝寒,尤覺空靈蘊藉。"
話語蘊藉:
文學以一定的話語形态去蘊含多重複雜意義,或把多重複雜意義蘊含在一定的話語形态之
中。話語蘊藉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
文學與話語蘊藉:
文學作為話語蘊藉,整個文學活動帶有話語蘊藉屬性;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
話語蘊藉屬性;這兩層意思在文學中是統一起作用的。
3、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态
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話語中隐含或蘊蓄仿佛無限的意
味,使讀者從有限中體味無限。
沈祥龍:《論詞随筆》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葉燮:《原詩:内篇》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緻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
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
含混:話語蘊藉的典範形态之一,指看似單義而确定的話語蘊蓄多重不确定意義,令讀者回
味無窮
含蓄與含混、含蓄突出表法上的ト"中蓄"大", 含混備重削軽上的"-"中生"%"、一緻性話
語蘊藉特性。
4、文學的定義: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