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15:47:54

點這個筆畫有多種外形,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說點章第四》中,就介紹了多種點的形狀:“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上點、下點、左點、右點、長點、圓點、豎點,偃仰不同,姿态萬千。

但是,這些點的用筆大多是一樣的,不同的隻是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說這樣的話,是準備好了挨噴的,那些把筆路圖當筆法的人,如果看到最後也不能明白,就随他去吧。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1

寫這些各種各樣的點,都隻用按鋒和揭筆兩種筆法就可以了。按鋒和揭筆,都是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裡記錄的腕下用筆方法,也就是筆在紙上的運動狀态。

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把筆鋒押下來使他寬闊,章草的磔書寫時用到這個筆法。這個筆法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樣,要把筆鋒逐漸按下去。不僅章草的磔法使用,所有的逐漸加粗的點畫都會用到,就像各種各樣點畫的前半部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2

揭筆,張懷瓘是這麼說的:“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這裡出了一個詞“側鋒”,我不知道很多人主張寫隸書的波磔和大楷的捺角用偏鋒,是不是根據這裡的“側鋒”二字得出的結論。用偏鋒本來就是錯的,把這個“側鋒”理解成偏鋒就更不對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3

八法中的第一法,“側”,就是從上而下斜着側棱下來,早期的書法論著中的“側”,都是這個用意,是不正的含義。“側鋒”是筆鋒運行方向是側勢的,并不是說筆鋒是倒着行筆的。并且在《啄展異勢》中,說人字、入字的捺的寫法時說到“潛趯(yuè)而戰行,行勢盡而微著,摘出而暗收”。

趯鋒、戰行,“如錐畫石”,這都是中鋒的标志。“勢盡而微著”就是小幅度的“按鋒”,若用偏鋒,就沒辦法用“按鋒”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4

王羲之也記錄過一個寫捺角的方法,叫做“蹙筆”。“蹙筆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這個捺角的寫法在于“将”這個字,本意是帶領。這裡是說逐漸地結束,也就是慢慢摘出來。這時毛筆的運動方向就象把什麼東西揭起來一樣。

而點這個筆畫,很簡單,不用鈎描,就是一個按鋒接着一個揭鋒完成的。而大多數的人,特别是初學書法的人,寫點都是讓毛筆繞一圈,把該凸出來的部分描出來,把縮緊的不等鈎出來。這樣已經不能叫書法,寫字也勉強稱得上,它隻是描畫圖形罷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5

那些标着筆路圖的點畫寫法,隻不過是根據碑帖的點畫外形想象出來的。雖然簡易好學,但沒有了書法必須的勢,與藝術相比過于平淡;與實用相比過于費時費力。而按鋒加揭筆的書寫方法,既簡單,又實用,還遠離做作。

這些點的不同隻在于按鋒的力度大小和時長,以及揭筆的方向不同。普通的點、右點、長點、捺點,都是向右下側出筆,按鋒,而後向下方揭鋒收筆。左點、豎點、撇點,是向左下方側向出鋒,而後向下揭鋒收筆。圓點、上點是向右下按鋒,然後向左下方向揭鋒收筆。下點是挑點,是向右下方側勢按鋒,挫筆後,向右上揭鋒收筆。

王羲之的最後一筆(王羲之的蹙筆就是張懷瓘的揭筆)6

揭鋒收筆,不僅點這個筆畫用,可以說橫豎撇捺點等所有需要抽細的點畫都需要。豎畫的垂露、懸針。橫畫的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都會用到揭筆,撇捺就更不用提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