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童年的時候,鄰居的三太太買來一對小白兔,包括魯迅在内的孩子們看到這對可愛的白兔,特别地開心,隻要一有機會,就來跟兔子玩耍,其樂融融。幾個月以後,那隻母兔子懷孕,并且生下兩隻小兔子,此時此刻兔子家族開始壯大起來。
自從把兔子買回家那天,三太太就警告他家的小狗:“絕對絕對不能咬他,否則把你宰了!”小狗很聽話,縱使它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膽。但是,這句話卻被一隻大黑貓聽到了,這是一隻流浪貓,早就對兔子虎視眈眈了,一直在等待機會下手。但是,黑貓是聰明的,它并沒有立刻下手,而是在母兔生下兩隻小兔的時候,就把它們“一網打盡”,因為黑貓也知道,如果一下子吃掉兔子,後面就沒得吃了。
得知兩隻剛出生不久的小兔,就這麼神不知鬼不覺地被大黑貓吃掉,母兔和三太太都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母兔應該是最先知道這件事情的,它有什麼辦法呢?生的不夠多,于是再多生七個。
三太太心裡面想:這隻該死的貓,把兔子吃掉,我以後怎麼拿去賣錢啊?還好這母兔争氣,這回再幫我多生七隻。我也不這麼傻了,把這些小兔都藏起來,這隻可惡的黑貓找不到,然後再強制性地抓住母兔均勻地給小兔們喂奶,讓它們快快長大,好讓以後賣個好價錢。
然而,魯迅想得跟大家不一樣,他的内心惦記着被貓吃掉的兩隻小兔。生命就是這麼脆弱,就這麼沒了,也沒有留下一絲痕迹。吃掉小兔子的黑貓固然可惡,但更可惡的是人們的記憶,這件事情就像從沒有發生過那樣。兩隻被吃掉的小兔子,它們也被時間遺忘了。對此,少年的魯迅(咱們姑且稱他:迅哥兒)憤怒了,于是拿起一瓶氰酸鉀,準備向貓下手,向這不公的現實複仇……
以上的内容,源自魯迅的小說《兔和貓》,這篇小說一方面表明了魯迅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哪怕再幼小的生命,也應該值得尊重;另一方面,表達了魯迅對于那些糟蹋弱小生命的行為、以及人們麻木不仁的态度表示強烈的不滿。從《兔和貓》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并不是我們大家所認知的冷冰冰的展示,而是特别有人情味的、接地氣的大哥。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分享一下我對本文的理解。
1 再幼小的生命,都值得尊重在原文可以看出,母兔第一次生下的兩隻小兔被貓吃了以後,三太太内心的确是感覺不爽甚至是憤怒,但讓三太太感到欣慰的是,母兔也很“争氣”,盡管前面的這兩隻兔子沒了,沒關系,我再來七隻夠不夠;同時三太太也很“配合”,為了避免母乳喂養不均勻,就跟母兔“合作”,把小兔藏在箱子裡,并且強制性輪流哺乳。這樣确實做到了“亡羊補牢”的作用,有效杜絕大黑貓再次“光臨”,向這些小兔子下手。當這些小兔養大以後,“白兔的家族更繁榮,大家也都高興了”,皆大歡喜。
然而,迅哥兒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白兔家族的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是通過前面兩隻小兔“壯烈犧牲”換來的,但是它們的“貢獻”卻被完美地忽略了。從整個大環境來看,一個小生命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哪怕是給它賦予生命的母親(指的是那隻母兔)不在意,因為它還能再生多生一打來。誰會為這個獨立的個體心疼呢?
當然,三太太因此而更加謹慎,會“亡羊補牢”,使得後續的小兔子不會這麼輕易丢掉性命,後來白土家族能夠蓬勃發展,歸于誰的功勞呢?當然是三太太和母兔合作的結果,首先是母兔很争氣,它還能多來一打;然後就是三太太,她從中吸取教訓,提前對大黑貓做好了防備,想要偷吃我們家的兔子,沒門!
在這個“皆大歡喜”的場景中,犧牲了的“小生命”就這麼被忽視了,這正是迅哥兒感到悲涼的原因。除了本文,魯迅先生也寫過不少類似的雜文,比如《記念劉和珍君》的劉和珍、楊蔭瑜,還有《為了忘卻的紀念》裡邊的柔石,他們并不缺反抗精神,但他們的生命又是如此地脆弱,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要是沒有魯迅為他們寫文章,誰又能知道他們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而且為了正義而付出生命呢?
但是,他們又是值得可敬的,如果沒有他們的犧牲,社會就不會有進步。雖然說,最終勝利的光環沒有給他們帶上,但作為當年自媒體的大V,魯迅先生就為他們代言,讓我們後人知道這一切,給他們這些弱小的生命賦予了價值。在魯迅看來,生命哪怕再怎麼弱小,也是曾經存活過的,不應該被忽略。
“由來隻有新人笑,沒有聽到舊人哭……”為什麼人們往往把舊的生命忽略呢?
2 “喜新忘舊”是一種常态我們往往會把“喜新厭舊”挂在嘴邊,但現實是,人們并不會“厭舊”,取而代之的,“舊”的往往被遺忘。
為什麼兩個“小生命”這麼輕易被遺忘呢?我們先站在母兔的角度去看,既然損失都已經産生了,這就是一種“沉沒成本”,難道因為失去兩個孩子,還得糾結半天嗎?已經給主人造成了損失,還不趕緊将功補過,多生半打?所以聚焦點不應該放在損失上,而是放在後續的生産上。
站在三太太的角度,因為兩隻小兔的損失,是由于她的疏忽造成的,所以她的關注點應該在與如何止損,不要再有同樣的事情發生。相反,如果還是為前面的過失而惦記着,說不定損失還會擴大呢!因此,三太太也沒空去想這兩個逝去的小生命。
像這樣的“小生命”太多了,并不是無可替代的,隻要前腳離去,後面立馬就有他們的替代品,把他們的位置給補上了。從整個大環境來看,誰還記得你是誰呢?就比如說,一個人“領盒飯”了,或許他是家裡的頂梁柱,但放在村裡、鎮裡來說,頂多隻是少了一個人口而已,放到14億的人口來看,幾乎是可以忽略的。誰這麼吃飽撐着,天天研究誰“領盒飯”了?
我們再看當今社會,在這個“全民創業”的年代,有多少的打工人,有多少小微創業者,希望打造自己的個人IP,有自己的一份事業?每一個人都顯得如此的渺小,因此我們要認清自己,不能把自己看得這麼重要。不論是打工也好,創業也好,哪怕沒有誰,都依然能正常運轉。
這幾年來,我看到很多富有夢想和使命的打工人走向創業之路,他們希望能為社會創造點什麼價值,甚至還有不少人提出“改變世界”的夢想。可是大多數人,在折騰一段時間後,就黯然謝幕。姑且不談論他們失敗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但他們倒閉以後一年半載,誰還記得曾經有這麼一個人存在過呢?這個舞台早就被清洗幹淨,留給下一位繼續表演了。
為什麼這些犧牲者,會這麼輕易被遺忘?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舞台下的觀衆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什麼呢?也許,他們“表演”得很精彩,但這一切“與我無關”;要麼就是“我可以從中吸取教訓”,而更多的人注意力壓根都沒往舞台上,更不知道舞台上有人在表演,也不知道表演完謝幕了。
3 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怎麼辦?不論是在魯迅的那個年代,還是在今天,“不公平”就是一種常态。面對這個不公的局面,迅哥是憤怒的,他想拿起“氰酸鉀”對貓進行“複仇”,但小說就到此打住,并沒有告訴我們有沒有複仇成功。
試想一下,要是把這個故事繼續往下寫,迅哥真的把這隻大黑貓毒死了,能夠換回兩隻小兔的生命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同時,大黑貓是殺不盡的,擺平了這一隻,還有千千萬萬隻大黑貓在虎視眈眈。去除了魯迅的各種光環,其實他跟我們一樣,隻是普通人。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人,面對不公,我們能夠奮起反抗嗎?先别急着反抗,我們先看看前輩們的結果,他們手無寸鐵去反抗,結果怎麼樣?要麼就是被利用,被别有用心的人引誘到一塊,然後集中撲滅;要麼就是激怒了相關的既得利益者,然後被暗殺了;要麼就是反抗并沒有什麼結果,就這樣不了了之,被大家遺忘……其實,哪怕我們不行動,這個結果都已經預料到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急着出手呢?
那麼,這是否意味着讓我們放棄抵抗,徹底躺平?面對強者,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暫時沒有這個能力跟強大的勢力對抗。應該怎麼着?
首先,我們不能忘記在抗争中犧牲的前輩,但僅僅是為他們鳴不平喊冤,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在他們身上吸取教訓,不斷壯大自己。同時,反抗也是要講究技巧的,不但要考慮自己的行為,更要考慮我們作出這個行為後,對方可能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這也是我在研究“博弈論”的原因。
就比如說,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這些女生們要是接到通知說去請願,這個時候要不要去?不妨“向前展望,向後推理”,咱們到底去請願,對自己有什麼樣的的好處;如果不去的話,是不是我的學業就這麼荒廢了呢?除非敵人真的攻打到了學校,這個時候才容不得你考慮要不要反抗,既然都還沒到這一步,還真沒必要急着出手。
同時,要是從敵方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會給機會她們請願,這其中一定有貓膩,要是請願成功了,敵方經濟上一定會有損失,所以敵方的最優解,一定是把殺人滅口,而且不留痕迹。因為,隻要留下絲毫痕迹,他們就會被口水淹死,所以必然要毀屍滅迹。因此,最後的結果,她們白白犧牲了,而且全社會也極少人知道她們。想明白了這一點,年輕人啊,還是悠着點吧!
那麼,怎麼做才是優勢策略?當然不僅僅是埋頭苦幹,而是要“知己知彼”,不僅僅是看敵方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要看整個社會的情況,我可以做出什麼樣的貢獻,能給大衆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的?為什麼革命會這麼難,不被人理解,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大家并不能馬上看到效果,普通用戶得不到正反饋,你又豈能獲得正反饋呢?
所以,事情不論大小,還是“正反饋”為王,不要害怕做小事。
最後的話總結一下:在《兔和貓》這篇小說,魯迅主要表達的,就是再小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敬畏,都不應該遺忘。人們之所以會遺忘,是因為感覺他們“與我無關”。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就要敬畏自己的生命,不要做無畏的犧牲,在不利的條件下,保全實力總比犧牲自己要占優。
我們要從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不必在意事情太小,重要的是有正反饋,隻要做的這件事情有受益者,并且受益者立刻得到好處并且為你點贊,而不是潑髒水,這就已經足夠了。想要不被遺忘,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活着”,隻有在“活着”這個基本條件下,做的一切事情才能不斷地叠代,才能把一件件小事叠代成偉大的變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