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

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9 23:23:19

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作為學者的胡适我認為,胡适首先是一個學者,所以我把評估他的學術成就列為第一項這裡用"評估"二字,似乎誇大了一點,隻能說是我對他的學術成就的印象而已而且學者和思想家往往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分為二,是不得已之舉其間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胡适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1

胡适的主要學術思想

作為學者的胡适

我認為,胡适首先是一個學者,所以我把評估他的學術成就列為第一項。這裡用"評估"二字,似乎誇大了一點,隻能說是我對他的學術成就的印象而已。而且學者和思想家往往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分為二,是不得已之舉。其間界限是十分模糊的。

我不是寫《胡适傳》,我不想把他的學術著作一一羅列。如果舉書名的話,也不過是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想把他的學術著作粗略地分為六大類:

(1)早年的《詩三百篇言字解》、《爾汝篇》、《吾我篇》;

(2)整理國故和《國學研究》;

(3)以《說儒》為中心的《胡适論學近著》;

(4)關于神會和尚的研究;

(5)關于《水經注》的研究;

(6)為許多舊的長篇小說寫序、作考證,一直到新紅學、《白話文學史》和《哲學史》等。

這六大類約摸可以概括他的學術研究範圍。

我對以上六大類都不一一作細緻的論述和分析。我隻根據我在上面劃分中國近百年學術史的階段時提出來的三條線索或者三條脈絡,來籠統地加以概括。第一類中的三篇文章,明顯地表現出來了,它們一方面受到了乾嘉考據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西方語言研究的影響,特别是"吾"、"我"、"爾"、"汝"這幾個人稱代詞。漢字是沒有曲折變化的,完全不像西方那樣。在西方語言中,人稱代詞有四格--主格、賓格、所有格和受事格--從字形上來看,泾渭分明。而漢字則不然,格變隻能表現在字變上。這一點很容易為不通西語者所疏忽。胡适至少通英語,對此他特别敏感,所以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胡适自己說:

我那時對歸納法已經發生了興趣,也有所了解,至少我已經知道了"歸納法"這個詞彙了。同時我也完全掌握了以中國文法與外國文法作比較研究的知識而受其實惠。

可以看出他自己的認識。

談到國學研究,先要澄清一個誤解。我往往聽到有人懷疑:胡适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怎麼會一變而整理起國故來?這是不了解全面情況的結果。胡适說:

中國文藝複興運動有四重目的:

(1)研究問題,特殊的問題和今日迫切的問題;

(2)輸入學理,從海外輸入那些适合我們作參考和比較研究用的學理;

(3)整理國故(把三千年來支離破碎的古學,用科學方法做一番有系統的整理);

(4)再造文明,這是上三項綜合起來的最後目的。

原來胡适是把整理國故或國學研究納入他的"中國文藝複興"的範疇之内的,同平常所理解的不同。

胡适對中國近三百年來的學術研究作了幾點總結。在成就方面,他認為有三項:第一項是有系統的古籍整理;第二項是發現古書和翻刻古書;第三項是考古--發現古物。同時,他也指出了三大嚴重的缺點:第一個缺點是研究範圍太狹窄;第二個缺點是太注重功力,而忽略了理解;第三個缺點是缺少參考比較的材料。他針對這三大缺點,提出了複興和提倡國學研究的三點意見:第一,用曆史的方法來盡量擴大研究的範圍;第二,注意有系統的整理;第三,"專史式"的整理--諸如語言文字史、文學史、經濟史、政治史、國際思想交流史、科技史、藝術史、宗教史、風俗史等等。

以上就是胡适對整理國故的意見和貢獻。

至于《胡适論學近著》中《說儒》那一篇長達數萬言的論文,确是他的力作。他認為,"儒"字的原義是柔、弱、懦、軟等等的意思。孔子和老子都屬于被周滅掉的殷遺民的傳教士。由于他們是亡國之民,他們不得不采取那種柔順以取容的人生觀。

唐德剛先生對《說儒》這篇文章給予了至高無上的評價。他說:

适之先生這篇《說儒》,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我國國學現代化過程中,一篇繼往開來的劃時代著作。

他又說:

胡氏此篇不但是胡适治學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段時期,所謂"30年代"的巅峰之作。我國近代學術,以五四開其端,到30年代已臻成熟期。那時五四少年多已成熟,而治學幹擾不大,所以宜其輝煌也。這個時期一過以至今日,中國再也沒有第二個"30年代"了。适之先生這篇文章,便是30年代史學成就的代表作。我個人認為,唐先生對《說儒》的評價和對30年代學術的估價,是頗值得商榷的。《說儒》意思雖新穎,但并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郭沫若就有文章反駁。所謂"30年代"的學術成就,不知何所指。當時日寇壓境。舉國同憤,也不能說"幹擾不大"。

關于适之先生對神會和尚的研究和《水經注》的研究,他的确用力很勤,可以說是半生以之。前者的用意在研究中國禅宗史,後者的用意在為戴震平反昭雪,其成績都應該說是在《說儒》之上。

為舊小說寫序,作考證,在這方面胡适的貢獻是很大的,而影響也很大。在舊時代,小說不能登大雅之堂。由于胡适和其他一些學者的努力,小說公然登上了文學的殿堂,同其他昔日高貴的文學品種平起平坐。他對《紅樓夢》的研究,我個人覺得是合情合理的。至于與此有聯系的《白話文學史》,我認為是失敗之作。因為白話同淺顯的文言并無泾渭分明的界限,反不如用模糊理論來解釋--可惜當時這個理論還沒有産生。胡适有時牽強附會,甚至捉襟見肘,不能自圓其說。《中國哲學史》始終沒有寫完,晚年雖立下宏願大誓,要把它寫完,可惜他過早地逝去,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傑作"。适之先生在學術問題上有時候偏激得離奇,比如對中國的骈文,他說"有欠文明"。他認為"四六"體起标點符号的作用,他把中國中古期文章體裁說成"鄙野"或"夷化",因為它同古代老子和孔子所用的體裁完全不同,同後來唐宋八家的古文,也迥然有别。他拿歐洲"修道士的拉丁"和印度的"沙門梵文"來相比。前者我不懂,後者則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我認為這是一位極其謹嚴的學者的極其可怪的偏見。這一點,唐德剛先生也是完全不同意的。

作為思想家的胡适

胡适不喜歡"哲學史"這個詞兒,而鐘愛"思想史"這個詞兒。因此,我不稱他為"哲學家",而稱他為"思想家"。

不管是哲學,還是思想,他都沒有獨立的體系,而且好像也從來沒有想創立什麼獨立的體系,嚴格地講,他不能算是一個純粹的思想家。我給他杜撰了一個名詞:行動思想家,或思想行動家。他畢生都在行動,是有思想基礎的行動。大名垂宇宙的"五四"運動,在中國學術史上,中國文學史上,甚至中國政治史上,是空前的,而執大旗作領袖的人物,不能不說是胡适,這是他在既定的思想基礎上行動的結果。一個純粹的思想家是難以做到的。

說到思想,胡适的思想來源是相當複雜的,既有中國的傳統思想,又有西方的古代一直到近代的思想,以後者為主。中國"全盤西化"的思想和他有密切的關系。年輕時候信仰世界主義、和平主義和國際主義。在這方面影響他的有中國的老子。老子主張"不争"說:"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還有墨子的《非攻》。此外還有西方的耶稣教的《聖經》,講什麼,人家打你的右頰,你把左頰再轉過去要他打。他這樣的信仰都是曆四五十年而不衰的。胡适的行動看起來異常激進,但是他自己卻說,自己是保守分子。表面上看,他是"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鋒,他卻不但尊崇孔子,連儒家大儒朱熹也尊崇。唐德剛先生甚至稱他為"最後的一位理學家"。

胡适的意見有時候也流于偏激,甚至偏頗。他關于骈文的看法,上面已經介紹過了。與此有關聯的是他對于文言的看法。他說:

死文字不能産生活文學。我認為文言文在那時已不止是半死,事實已全死了;雖然文言文之中,尚有許多現時還在用的活字,文言文的文法,也是個死文字的文法。

那麼,胡适真正的主要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曰實驗主義。我現在根據胡适的自述,簡略地加以介紹。實驗主義是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流行于美國的有影響的大哲學派别之一。當時最主要的大師是查理·皮爾士(Chanler Pierce)、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約翰·杜威(John Dewey)。第一人逝世于1914年,第二人逝世于1910年。胡适不可能從他們受學。隻有杜威還健在,胡就成了他的學生。胡适自己說,杜威對他有"終身影響"。

什麼又叫做"實驗主義"呢?必須先介紹一點歐洲哲學史,特别是古希臘的哲學,才能知道杜威一些說法的來源。這要從蘇格拉底(Sokrates,470?~399BC)講起。我現在根據唐德剛先生的注釋(上引書,108~114頁)極其簡略地加以說明。蘇格拉底對"知識"這個概念有特殊看法。人性是本善的,之所以有不善,是由于"無知"的緣故。"知"是"行"的先決條件。"知"中有善而無惡,有惡之"知",不是真"知",無"知"則"行"無準則。要了解什麼是"知",必須了解什麼是"不知"。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有真"知",一般人不了解真"知"而自以為"知",所以都是糊塗一輩子。他十分強調"自知之明"。他之所以拼命反對"民主",就是因為他認為芸芸衆生都是無"知"之輩,他們不能"主","主"者隻能是有德者,"德"隻是"知"的表現。有"知"自有"德"。從"無知"到"有知",有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和方法,這就是"蘇格拉底法則"。蘇格拉底認為,天下任何事物和概念都各有其"普遍界說"(Universal Defimtien),比如說,貓的"普遍界說"就是"捉老鼠"。世界上的事物和概念,都将由其本身的"普遍界說"而形成一個單獨的"形式"(Form),這個"形式"有其特有的"次文化"(Subculture)。

上述這種推理法,就是所謂"蘇格拉底法則"。杜威對這個法則極為贊賞,胡适亦然。他們認為,"法則"隻是一種法則,是一種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不是替任何"主義"去證明那種毫無讨論餘地的"終極真理"(Ultimate Truth)。他們實驗主義者是走一步算一步的,不立什麼"終極真理"。

蘇格拉底的再傳弟子--柏拉圖的弟子亞裡士多德(384~322BC),批評他的師祖和老師的推理雜亂無章,他搞了一個"三段論法"。所謂"三段",指的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這可以稱為"演繹推理法"(Deduclive Method)。

這方法的核心是"證明真理",而不是"尋求真理"。後來它為中世紀的耶稣教神學所利用。這種神學已經有"終極真理"和"最後之因",隻需要證明,而不需要探求,這與亞裡士多德的三段論法一拍即合,所以就大行其道了。

胡适經常講他的方法是"歸納法",就是針對這種演繹法而發的。

既然講到了方法,我現在就來談一談胡适的"實證思維術"。胡适說:

我治中國思想與中國曆史的各種著作,都是圍繞着"方法"這一觀念打轉的。"方法"實在主宰了我四十多年來所有的著述。從基本上說,我這一點實在得益于杜威的影響。

這是"夫子自道",由此可見他畢生重視方法,在思想方面和治學方面的方法,而這方法的來源則是杜威的影響。

根據胡适的論述,杜威認為人類和個人思想的過程都要通過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固定信念階段。

第二階段,破壞和否定主觀思想的階段。這第二個階段杜威稱之為讨論階段。

第三階段,是從蘇格拉底法則向亞裡士多德的邏輯之間發展的階段。杜威用溢美之辭贊揚蘇格拉底,而對亞裡士多德的三段論法則頗有微辭。

第四階段,也就是後階段,是現代的歸納實證和實驗邏輯。

杜威在另一本舉世聞名的著作《思維術》中,認為有系統的思想通常要通過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思想之前奏(Antecedent),是一個困惑、疑慮的階段,導緻思想者去認真思考。

第二階段,是決定這疑慮和困惑究在何處。

第三階段,為解決這些困惑和疑慮,思想者自己會去尋找一個解決問題的假設,或面臨一些現成的假設的解決方法,任憑選擇。

第四階段,思想者隻有在這些假設中,選擇其一作為對他的困惑和疑慮的可能解決的辦法。

第五階段,也是最後階段。思想者要求證,他把大膽選擇的假設,小心地證明出來,哪個是對他的疑慮和困惑最滿意的解決

我想,大家一看就能夠知道,胡适有名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來源就在這裡,是他從杜威那裡學來而加以簡化和明确化了的。

根據我個人膚淺的分析,在對外方面,在對西方的反應方面,胡适這個思想的來源還不僅限于杜威,一定還有尼采的影響在,他那"重新評估一切價值"的名言,影響了整個世界。在對内方面,胡适也受到了影響,最突出的是宋代哲學家張載。張載說: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他又說:

無征而方,取不信。啟詐妄之道也。杞宋不足征吾言,則不言;周足征,則從之。故無征不信,君子不言。

多少年來,我就認為,"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這十個字,是胡适對思想和治學方法最大最重要的貢獻。胡适自己在《口述自傳》中"青年期逐漸領悟的治學方法"這一節裡說:

我的治學方法似乎是經過長期琢磨,逐漸發展起來……我十幾歲的時候,便已有好懷疑的傾向,尤其是關于宗教方面。

下面他講到"漢學",又說:

近三百年來學術方法上所通行的批判研究實自北宋開始,中國考古學興起的時候。古代的文物逐漸發展成曆史工具來校勘舊典籍,這便是批判的治學方法的起源。"考據學"或"考證學"于焉産生。

胡适在19歲前讀中國經書,發現了漢、宋注疏之不同,企圖自己來寫點批判性的文章。這種以批判法則治學的方法,胡适名之為"歸納法"。

在這同一節中,胡适又說:

我舉出了這些例子,也就是說明我要指出我從何處學得了這些治學方法,實在是很不容易的。我想比較妥當的方法,是我從考據學方面着手逐漸地學會了校勘學和訓诂學。由于長期鑽研中國古代典籍,而逐漸的(應作"地"--羨林)學會了這種治學方法。所以我要總結我的經驗的話,我最早的資本或者就是由于我有懷疑的能力。

最了解自己的老師的胡适的學生唐德剛說:

胡适的治學方法隻是集中西"傳統"方法之大成,他始終沒有跳出中國的"乾嘉學派"和西洋中古僧侶所搞的"聖經學"(Biblical Scholarship)的窠臼。

唐又本着"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精神說,胡适"不成一套!"

唐德剛先生的話不無道理,胡适的"治學方法"确實是中西合璧的。但是,我認為,決不能就因此貶低了胡适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我上面已經提到,這是胡适最大的貢獻之一。無論是人文社會家,還是自然科學家,真想做學問,都離不開這十個字。在這裡,關鍵是"大膽"和"小心"。研究任何一個問題,必先有假設。否則就是抄襲舊論,拾人牙慧。這樣學問永遠不會有進步。要想創新,必有假設,而假設則是越大膽越好。在神學統治的重壓下,哥白尼敢于假設地球圍着太陽轉,膽子可真夠大的了。但是,大膽究竟能夠或者應該大到什麼程度,界限很難确定,隻好說"存乎一心"了。有了假設,隻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這種假設往往是出于懷疑,很多古聖先賢都提倡懷疑,但是懷疑了,假設了,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認為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結論,必須求證,而求證則是越小心越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異常複雜,千萬不要看到一些表面就信以為真,一定要由表及裡,多方探索,慎思明辨,期望真正能搔到癢處。到了證據确鑿,無懈可擊,然後才下結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孤證難信。這做起來比較難。如果真正隻有一個孤證,你難道就此罷手嗎?

胡适畢生從事考據之學,迷信考據之學。他在《齊白石傳》中說過幾句話:白石先生用"瞞天過海"的迷信方法,來隐瞞自己的年齡,卻瞞不過考據學。可見他對考據學信仰之虔誠。我再重複說一句:十字訣是胡适重大貢獻之一,對青年學者有深遠的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