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果在高原開出了花、結出了果。本報記者 宋熙曜 栾雨嘉 攝
我叫馬文明,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文明蔬菜水果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這些年,我先後入選共和縣委組織部“鄉村工匠”人才庫,獲得“共和縣農技特聘員”“青海省鄉土專家”等榮譽,多年的創業經曆使我更加堅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踏實肯幹,就一定有機會讓人生出彩!
回首創業之路,經曆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我從沒後悔過,更沒想過放棄。可以說,我的家庭農場能有今天的發展和成績,真的來之不易,曾經的所有坎坷經曆和努力付出,都是我人生中最可貴的财富。
2009年,我用12.8萬元啟動資金承包了3.33公頃土地,開始搞起了菜花、筍子等蔬菜種植,從此踏上了我的創業之路。最初的美麗夢想,很快就被現實敲碎,并狠狠打在了臉上。那時我才意識到,搞蔬菜種植并不是一塊輕松易得的香饽饽,不是說撒了點種子澆點水,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剛開始起步時,資金有限,最要命的是沒技術,缺乏經驗。那時,由于我的蔬菜沒品質、沒品相,而我也不懂市場營銷,菜拉到市場上都沒人要。為了賣菜,我幾乎天天睡在車裡,可結果還是菜要麼賤賣了要麼就爛掉了。最困難的時候,我連18元一把的鐵鍬都買不起。就這樣,我種了三年菜,賠了三年錢。那個時候,天天幹着隻賠不賺的買賣,家裡人都看不下去勸我放棄。可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不能因為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啊!于是,我開始認真反思,并努力尋找問題根源所在,嘗試精細化的農業生産管理,最終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經驗。
我在一畝三分地上做品種對照實驗,一個菜買九個品種,将這九個品種在同等條件下統一管理,擇優錄取土地适應能力強、品質最好的,然後進行大規模種植。曾經,為了保證種出來的菜花品相好,烈日最毒的時候我跑到地裡用菜葉把一棵棵菜花全部蓋上,防止被太陽曬黃。從育苗、移苗、防病蟲害、施肥、澆水等各個方面,我都親力親為,嚴格把關。漸漸地,我學會根據作物生長特點同時結合地域環境特點進行種植,也慢慢摸清了種植門道。由于我的信譽高,蔬菜品質品相好,我的蔬菜成為了菜商們的搶手貨,收入也随之越來越多。
後來轉型做水果種植,是源于我的一次外出考察經曆。由于我的蔬菜種植搞得有聲有色,政府相關部門給了我幾次去外地考察的機會。有次去張掖學習,了解到當地紅心火龍果的成功種植經驗,使我深受觸動。考察回來後,我就對“紅心火龍果”念念不忘。那時,我想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甘肅能種植火龍果,那青海能不能種呢?于是,我開始到處查資料、做功課,并先後四次去張掖反複考察學習。2015年,我下定決心,開始種植火龍果。就是從那個時候,我慢慢開始了從種植傳統的蔬菜向種植高原特色水果、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轉型。
後來,我專門向縣農牧局申請了建棚項目,貸款20萬元開始搞試種。2017年初,我引進2000株紅心火龍果苗子以及葡萄等熱帶水果,開始進行“南果北種”試驗。第二年,紅心火龍果開花結果了,我總結出:蔬菜生長周期短,一年要種三四茬,而且每茬都要翻地、澆水、施肥等。種火龍果就比種蔬菜輕松許多,種一次,然後定期修剪枝子即可。而且,種高原特色水果的效益也比種蔬菜高。一座大棚種蔬菜一年能掙三四萬元,而種水果一年至少有十萬元收入。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專注于特色水果種植了。
我們這裡種火龍果有獨特的自然優勢,空氣污染小,土壤、水質幾乎零污染,而且光照充足,紫外線強,早晚溫差大,種出來的火龍果糖分高,口感甜。現在,我的農場發展得越來越好,共和縣農牧、科技局等相關部門也加大了扶持力度。
一路走來,可以自豪地說,我是第一個在青海高原大面積種植熱帶火龍果,并讓火龍果在高原開出美麗花朵的人。未來,我會把自己這些年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傳授給更多的鄉親們,帶着大家一起富起來,為家鄉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宋熙曜 整理)
稿件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以上内容版權為《青海日報》所屬媒體平台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