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驚豔的十首唐詩?韓翃,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最驚豔的十首唐詩?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韓翃,唐代詩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
宿石邑山中
唐代:韓翃
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霭蒼蒼望轉迷。
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
這首七絕寫得很圓熟。詩人采用剪影式的寫法,截取暮宿和曉行時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段,來表現石邑山中之景。
“宿”字的使前後安排有迹可尋,脈斷峰連,渾然一體,避免平鋪直叙的呆闆,顯得既有波瀾又生神韻。
表面看,這首詩似乎單純寫景,實際上景中寓情。一二句初入山之景,流露作者對石邑山雄偉高峻的驚愕與贊歎;三四句曉行幽靜清冷的畫面,展現“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式的意境,表達詩人羁旅辛苦,孤獨凄清的況味。
白話譯文天上的浮雲不能與此山平齊,山巒雲霧蒼蒼遠望反更迷離。
拂曉彎月暫時飛隐到高樹裡,秋夜的銀河遠隔在數峰以西。
注釋⑴石邑:古縣名,故城在今河北獲鹿東南。
⑵浮雲:飄動的雲。《楚辭·九辯》:“塊獨守此無澤兮,仰浮雲而永歎。”共:同,與。
⑶山霭(ǎi):山中的雲氣。唐岑參《高冠谷口招鄭鄠》詩:“衣裳與枕席,山霭碧氛氲。”望:一作“翠”。迷:分辨不清。
⑷曉月:拂曉的殘月。南朝宋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作》詩:“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暫:短暫,突然。高:一作“千”。
⑸秋河:秋夜的銀河。
這首七絕以極簡煉的筆觸,描繪石邑山變幻多姿的迷人景色。
起句“浮雲不共此山齊”,用“烘雲托月”的手法,描寫這種直插雲天的氣勢。
第二句“山霭蒼蒼望轉迷”,則是寫遠眺情景:摩天的山巒連綿不斷,飄蕩的晚霞忽淡忽濃,忽明忽暗,給重巒疊嶂的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此句巧妙地照應上句,正因為山高雲繞,才使入山的遊人産生“望轉迷”的感覺。
三四句“曉月暫飛高樹裡,秋河隔在數峰西”,是這首七絕精妙傳神之筆。在甯靜的氣氛中增加豐富的層次和鮮明的動感。
最後一句“秋河隔在數峰西”,一筆帶過,戛然而止。這兩句一詳一略,一實一虛,把近景遠景、明暗層次、時間空間安排得井然有序,将所描繪的景色熔鑄在俊美流暢的對句中,給全詩增添富有特色的藝術魅力與和諧悅耳的音樂效果。同時,透過這兩句景色描繪,使人深深體味到旅人夜宿曉行,奔波不已的艱辛。
參考資料:
1、《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2、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