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亞文化

中亞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30 18:33:40

中國和中亞山水相連,民心相通。早在兩千多年前,漢代張骞兩次出使西域,開啟了“駝鈴聲聲,馬蹄陣陣”的古代絲綢之路。中亞五國宣布獨立後,中國率先予以承認并建立外交關系,順利解決了曆史遺留問題,雙方在能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等各領域展開了全方位合作,成為名副其實的永久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中國領導人選擇在中亞首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并受到積極響應,也就順理成章了。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亞各國獨立以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全面了解該地區的不同國情,更多地熟悉并尊重他們的獨特傳統風俗禮儀文化,無疑有助于增進民間的相互理解、信任、交流和合作。

“馬背上的民族”熱情好客

我于1983年首次踏進中亞,1992年遍訪中亞五國,2003年常駐哈薩克斯坦。近40年來,無論在國内還是國外,我與中亞的交往一直沒有中斷,與哈薩克斯坦等國老朋友的情誼曆久彌新。

中亞地區有130多個民族, 曆史上與中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别克等主體民族本是遊牧部落,長年逐水草而居,食肉飲酪,随風放歌,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随着時代變遷,他們逐漸由遊牧走向定居,同時也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改信伊斯蘭教。據統計,五國中多數屬伊斯蘭教遜尼派,隻有約10%的居住在戈爾諾-巴達赫尚自治州的塔吉克人信仰什葉派。由于受俄羅斯的影響,中亞比傳統的穆斯林較為世俗一些。中亞人性格粗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都搞各種文體活動,如彈唱、對唱、跳舞、踢毽、放風筝,還舉行賽馬、摔跤、姑娘追、叨羊、馬上角力、射箭等各種比賽。總的看,中亞各國的風俗禮儀大同小異,同時也各有特色。

哈薩克人殷勤好客,招待來賓總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殺畜。進餐時,主人先将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到客人面前。哈薩克人不吃豬肉,不食動物血。做客時應注意,在氈房内席地盤腿而坐,不脫鞋,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不能跨過吃飯用的餐布。熟人之間見面、送别都行擁抱禮,男人初次見面都雙手緊握,極為熱情。不要給穆斯林送酒水、非清真食品或有關豬的禮物,可以送中國的茶葉、工藝品等。正式的社交場合,初次見面應用雙手遞上名片.并主動伸右手握手;遇到尊長或接待來賓時,哈薩克人的傳統禮節是右手按住胸口,躬身施禮,并緻吉祥祝頌之語。

吉爾吉斯人認為,來客是福,不管是萍水相逢,還是遠道而來,都要熱情招待。家裡一切好的東西:食品、床鋪以及全家老少的共同關心都要獻給客人。如果客人是騎馬來的,那主人必須出門迎接,幫助客人下馬,把客人請進氈房。對于吉爾吉斯人來說,客人剛進氈房,就問這問那,打聽客人來訪的目的,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和沒有禮貌的表現。在關系親近的朋友中,有相互饋贈的風俗,可贈送牲口、獵禽、馬飾品、皮鞭、樂器和首飾等。依照禮尚往來的習俗,得到贈品者也要回贈,而且要回贈更有分量的東西。

中亞文化(親曆中亞風土人情文化)1

塔吉克人重視禮節,老人倍加遵守。幼輩見長者要問安,親友相遇時要握手、撫須,即使遇到不相識的人也要問候,将雙手拇指合攏并道一聲好。他們忌諱交談時脫帽,認為戴着帽子才為禮貌的表示。塔吉克婦女穿戴和裝飾比較講究,不論年幼、年長都喜歡戴十分别緻的圓頂繡花小帽,外出時帽子上還披頭巾,一般都是白色的,新娘為紅色,小女孩多為黃色,并愛佩戴各種銀珠玉飾。塔吉克人特别崇拜鷹,認為它象征着勇敢和英雄。他們崇尚白色,認為白純正潔淨,還喜歡綠色,認為綠象征着幸福和美好。

按土庫曼人習慣,在家裡最明顯的位置上往往擺放着被咬掉幾口的面餅,這一古老風俗意在緬懷那些出征而未能返家的親人們。在某些特定場合(如家宴), 土庫曼人還保留了遊牧民族席地而坐用餐的傳統。食品有馕、抓飯、烤肉、烤肉餅、炸馓子和包子等,飲料以茶為主,夏天人們往往喝酸駱駝奶用以消暑。在飯桌上,吃飯的客人隻要不起話頭,主人就不會向客人提問題,因為他們認為應該讓尊敬的客人吃飽飯後,由客人先說,這是一種禮貌。在交談中,土庫曼人從來不打斷對方的談話。在談論問題時不大吵大嚷,認為吵鬧是不體面的行為。

烏茲别克人講究禮儀修養。男性見面時多以握手為禮,但在握手之前要把右手放在胸前鞠躬。女性的習慣是擁抱,但也要在擁抱前把右手放于胸前鞠躬。長輩可以親吻晚輩的面頰或額頭。去烏茲别克人家裡做客時,要客随主便,如果端來飲料就喝一點,端來吃的就吃一點,這才算禮貌。與人交談時,要保持恭敬态度,不能吐口水、吐痰,不能打嗝、咳嗽。在大庭廣衆的場合裡,要求穿戴整齊,舉止文雅。如果穿着背心、短褲之類的服裝,就不能到别人家裡去,更不能進清真寺,也不能到公共場所裡去。在穆斯林做禮拜時,不準别人亂走動、大聲說話。

中亞人食肉量“世界第二”

我在哈薩克斯坦工作了兩年多,這個國家及其人民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突厥語中,“哈薩克”是指“自由之民”,“斯坦”是“國家”或“地方”的意思。哈薩克人對馬情有獨鐘,視其為最忠誠的朋友,與此同時馬肉也是當地人日常生活和節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剛到哈薩克斯坦時,哈方朋友對我說,他們喜歡吃肉,食肉量為世界第二。我問:“誰是第一?”他們答:“那是狼。”

我原先不喜歡吃羊肉,但入鄉随俗,也逐漸習慣了。當地人每次招待貴賓時,幾乎都少不了他們的一道特色民族菜——哈薩克式手抓肉。香噴噴的羊肉,再佐之以用木勺盛在特制木碗内的“索爾帕”羊肉清湯,那才叫原汁原味。大塊未完全切開的羊肉煮熟後端上桌,主人親自把肉切成小塊遞給每位客人享用:盆骨和小腿肉給德高望重的長者,胸脯肉給女婿或兒媳,頸椎骨分給姑娘們,再割一塊羊耳朵給年齡最小的孩子,而給最尊貴的客人要先獻上用特殊方法制作的羊頭。哈國首任總理捷列先科還專門用羊肉宴為我接風,初次面對盤中的羊頭,我束手無策。他親手教我用小刀将額頭上的一層薄皮片下留給自己,說這是最好吃的一塊。後來才知道,按哈薩克族正規習俗,客人應先割一塊面頰肉回敬主人家年齡最大的長者,然後自己随便割一塊,再将羊頭還給主人。這時主客圍坐在一起,一邊大口食用盤中的羊肉,一邊盡情暢飲主人家釀的馬奶酒。

中亞文化(親曆中亞風土人情文化)2

吉爾吉斯人喜歡食用羊肉、馬肉、牛肉、駱駝肉和牦牛肉,綿羊肉最受歡迎。據悉,吉爾吉斯人餓了的時候常說“能吃一整隻羊”,可見其食肉量并不亞于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同其他穆斯林一樣,忌食豬、狗、驢、騾及猛禽肉和自死畜肉。在宗教氣氛比較濃厚的地區,即使可食的馬、牛、羊肉也必須是信仰伊斯蘭教者所宰的才可食用。吉爾吉斯人在食肉方面至今還保留着不少古代的風俗習慣。例如,在用鐵鍋煮肉時,首先向沸騰的水中投入一塊桡骨,然後再倒入肉塊。在吃肉菜時,客人按兩人、三人或者四人一組入座,依照來賓的社會地位或親屬輩分,主人給他們每人相應的熟肉塊,進餐者必須嚴格從自己的盤子取肉吃。在餐桌上,如果刀子不夠用,進餐者可以互相使用刀子。在這種情況下,送刀子給别人時,一定讓刀把兒朝前方;如果把刀子送回主人,那刀尖上要紮上一塊肉。

中亞最有名的招牌美食

1983年3月,随同錢其琛副外長訪問已有2500年曆史的布哈拉城時,市長熱情地用傳統的抓飯招待代表團。我是初次品嘗抓飯,不知真用手抓,還是使用刀叉。正在猶豫之時,當地陪同人員告訴我,可以用刀叉,并稱這是中亞最有名的羔羊肉抓飯,不吃會終身遺憾的。如今一提到抓飯,就回想起當初聞到的那股特有的誘人撲鼻香味。

中亞各國以及我國新疆地區都烹制抓飯。不過,烏茲别克抓飯确有其獨到之處。僅從制作手法上看,就有塔什幹抓飯、撒馬爾罕抓飯、布哈拉抓飯、安集延抓飯、希瓦抓飯等二三十種。食材雖無明顯區别,都是羊肉、胡蘿蔔、洋蔥、油、鹽、水、大米等7種原料,但最終出鍋的味道及顔色卻各有不同。據介紹,波斯語中這7種食材的首字母相連剛好能構成“抓飯”一詞,這或許便是其名稱的由來。

全中亞最大的抓飯中心位于塔什幹國家電視塔下。這裡并非高檔餐廳,卻吸引着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此地的抓飯名聲在外,生意興隆,不待天黑當日所做的抓飯即告售罄,并非總能吃到。2017年9月,來自烏國各地50餘位廚師,用一口大鍋共同烹制了8噸抓飯,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外,烏國還将抓飯做成罐頭包裝銷往國外,讓更多外國民衆得以領略烏茲别克抓飯的魅力。

在中亞各國駐華大使舉行的國慶招待會及其他活動上,幾乎每次都少不了他們的正宗抓飯。我們這些有中亞情結的老外交官,争先恐後品嘗的也正是久違的抓飯。

吉哈兩國鐘愛手抓面與馬腸子

在吉爾吉斯斯坦,每每與當地人聊到美食,諸如“吃過手抓面嗎”、“喜不喜歡吃手抓面”這樣的問題,幾乎每次都會被問及。所謂“手抓面”,讀作“别什巴爾馬克”(意為五根手指),是由炖熟的馬肉或羊肉加上湯、面片或面條烹制而成。在宴會上,“别什巴爾馬克”是最重要的一道菜肴,通常在最後奉上,這時一般已是午夜。在哈薩克斯坦,“别什巴爾馬克”也是婚禮、節日宴的主打菜。之所以被稱作手抓面,是因為吃傳統的“别什巴爾馬克”并不需要刀叉一類的餐具,而是直接用手抓吃。對于遊牧民族的傳統美食,這種手抓進食方式,能更好地适應在草原放牧時相對簡單的生活條件。馬肉或羊肉熬制的湯汁看似油膩,實則卻給人們的放牧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熱量。當然,如今很多中亞人早已不再放牧,食用“别什巴爾馬克”時也不再手抓,而是改用餐叉。與手抓面搭配的馬腸子,也是相當不錯的美味。通常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腸子洗淨,按馬的肋條切成條肉,撒上鹽、蒜沫、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内後兩頭紮緊,風幹幾日即成。馬腸子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2018年3月在首都比什凱克,吉爾吉斯斯坦50多名廚師共同努力,一次烹制而成的1464公斤手抓面創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為了烹制這份載入世界紀錄的手抓面,廚師們共使用了13口鐵鍋,僅面粉就用了半噸有餘。為了與這麼多的手抓面搭配,廚師們還使用了長達120米的馬腸子。上一個類似的世界紀錄,還是哈薩克斯坦方面于2015年創造的。彼時,哈國的廚師們制作了700餘公斤的手抓面,使用了100米長的馬腸子。

中亞飲食的特點是多食肉類,飯菜油量大。中亞民衆普遍愛飲茶,特别是紅茶的習慣,也與此有關。飲茶對茶葉本身的要求并不高,但一般都是濃茶,以解飲食中的油膩。飲茶時多加入檸檬和方糖。除了飲茶,普遍對奶制飲品鐘愛有加,不僅是一般的牛奶或者酸奶,還有頗具民族特色的馬奶和駱駝奶。新鮮的馬奶和駝奶經過發酵後,會形成獨特的醇厚、微酸的口味,營養豐富,對于增強身體抵抗力大有裨益。

别具特色的納烏魯斯節

1992年1月4日,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新獨立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雙方當天就達成了建交并互設大使館的協議,晚上塔吉克斯坦外長宴請我們代表團一行。席間,外長興緻勃勃地介紹了塔吉克民族的曆史和風俗,并指出,在人文方面塔吉克與伊朗的淵源較深。比如,塔吉克語與波斯語相近(屬波斯語系),塔吉克傳統的春節——納烏魯斯節即源于古代波斯,已有2700年曆史。在波斯曆法中,每年的3月21日是舊歲的終結和新年的開端。在這一天,人們要走親訪友,互贈早開的春花。這是我第一次聽說納烏魯斯節。

每年春分之際,中亞國家都會隆重慶祝一年中最為盛大的傳統納烏魯斯節,類似于中國的春節。2010年2月,聯合國宣布每年的3月21日為“國際納烏魯斯節”。新華網曾用“五宗最”來推介中亞各國慶祝納烏魯斯節的盛況:

哈薩克斯坦——最“美味”的納烏魯斯節。納烏魯斯節前夕,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豐盛的節日美食,這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傳統的“納烏魯斯飯”——用大米、小米、麥粒、面粉、奶酪、牛羊肉等烹制而成的美味肉粥。雖說各國在納烏魯斯節期間準備的菜肴有千百種,但唯有“納烏魯斯飯”作為最古老的節日菜肴最為正宗。節日當天哈薩克人聚在家中,一同品嘗母親親手熬制的“納烏魯斯飯”,佐以儲存過冬的馬腸子、馬脖子、碎肉灌腸等下酒菜肴,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迎接春天,品味家的味道。

吉爾吉斯斯坦——最“正宗”的納烏魯斯節。吉爾吉斯人慶祝納烏魯斯節的方式與中亞其他國家唯一不同的是,在節日這天,吉爾吉斯斯坦家庭一定要點燃篝火,舉行古老的祭祀儀式,并讓家族的男性和孩子們跳過篝火,意在保佑族人健康。他們相信,火聖潔而熾烈,具有淨化與保健作用。由此可見,納烏魯斯節起源于拜火教這一說法并非完全空穴來風。也正因如此,吉爾吉斯人認為自己的慶祝方式最古老、最傳統、最正宗。

塔吉克斯坦——最具“創意”的納烏魯斯節。2015年,塔吉克斯坦人民慶祝納烏魯斯節的方式可謂匠心獨運。拉赫蒙總統批準了本國設計師為納烏魯斯節量身定制的标志——背景為綠色大地,中央的圓形圖案象征地球,陽光和植物幼芽象征春天到來和新生命的萌芽,地球下方由塔吉克斯坦國旗圖案組成的緞帶環繞。據了解,塔政府用它來裝飾和布置節日慶典現場,還制成胸章供民衆在節日期間佩戴。或許有一天,塔吉克斯坦的納烏魯斯節專屬Logo真的會沖出塔國,走向世界。

土庫曼斯坦——最“國際化”的納烏魯斯節。自2010年起,中亞各國輪流舉辦國際納烏魯斯節慶祝活動。2013年3月21日,作為中立國的土庫曼斯坦在首都阿什哈巴德隆重舉辦第四屆國際納烏魯斯節慶祝活動,總統别爾德穆哈梅多夫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總統以及來自土耳其、阿塞拜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别克斯坦等國高級代表團出席。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向國際納烏魯斯節緻賀信,并派代表出席慶祝儀式。土方以傳統節日為平台辦多邊外交,可謂走向國際化的一招妙棋。

烏茲别克斯坦——最“高規格”的納烏魯斯節。每年3月21日,在首都塔什幹都要舉行盛大的納烏魯斯節慶祝活動。烏政治精英、各界名流雲集,各大電視台對活動進行全程現場直播。作為烏國内最高規格的節日盛會,該活動影響力之大、受衆之廣堪比中國春晚。如此陣勢自然是有重量級嘉賓登場。自獨立以來,總統每年都要出席納烏魯斯節慶祝活動,并廣邀駐烏使團參加,共度節日。除上台緻辭外,總統還會步入舞台中央和各民族舞蹈演員們載歌載舞,并到觀衆席和民衆互動,為節日中的烏茲别克斯坦民衆帶去濃濃的暖意。

我的老朋友塔吉克斯坦前任駐華大使阿利耶夫和現任大使達夫拉特佐達,幾乎每年都要在北京舉辦納烏魯斯節慶祝活動,而且十分隆重,氣氛熱烈。除品嘗節日傳統美食外,還表演詩朗誦等文藝節目,人氣很旺。上海合作組織的駐華使節、外交部主管領導和我們這些曾在中亞工作過的老朋友也都應邀出席。納烏魯斯節成了廣受歡迎的中外嘉賓友好交流的溫馨平台。

中亞文化(親曆中亞風土人情文化)3

神奇寶馬成國禮

上世紀70年代,我在駐蘇聯使館工作時,就聽說過中亞的土庫曼産有著名的阿哈爾捷金馬,即我國史書記載的汗血馬,但一直未能前往尋訪。蘇聯解體後,我有機會兩次去土庫曼斯坦出差,終于得以親眼見證其真容,并有幸在主人指導下試騎寶馬。後來,我出版外交回憶錄時還專門寫了有關阿哈爾捷金馬的傳奇故事。

阿哈爾捷金馬不愧為 “世界上最好的馬” 之稱,不僅形體美、速度快,而且通人性,土庫曼人祖先花了數千年時間才培育形成。

土庫曼有句俗語:“早上起床後先給父親請安,之後給馬兒請安。”這形象地反映了馬在家庭中的地位。小馬駒出世後,像孩子一樣被正式命名,因此每匹阿哈爾捷金馬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後代則叫兒子、女兒、孫子、重孫等等,并有世代家譜。在悉心喂養的過程中,馬兒受到主人全家老少的呵護和疼愛,始終與人類保持着親密接觸,因而也漸漸變得通人性了。當主人有難時,它總會挺身相救。

據《史記》中記載,張骞出使西域歸來說:“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在我國,兩千多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馬”。公元前112年,敦煌有人将一匹汗血馬獻給漢武帝。武帝大喜,将其稱為“天馬”,并作歌詠之:“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沬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達兮龍為友。”武帝愛馬心切,遂派百人使團,帶一具純金制作的馬前往大宛國,欲以重禮換取汗血馬種馬。可是,大宛國王不僅拒換,還在歸途中“殺漢使,取其财物”。武帝聞之大怒,下令武力奪馬,并為此發生兩次戰争。唐朝時,中原與西域諸國的關系更加密切。公元647年,奧古什-卡拉乞達人贈給唐太宗一批阿哈爾捷金馬。太宗從中選出10匹,封之為“千裡馬”。天寶三年,唐改大宛為甯遠,并将義和公主遠嫁甯遠國王。對方獻上兩匹“胡種馬”(亦即汗血馬),唐玄宗取其名為“玉花骢”和“照夜白”,還将其畫進唐代名畫《照夜白圖》、《玉花骢圖》。

被譽為“貴族血統”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與阿拉伯馬、英國純血馬同為世界三大純種馬。土庫曼斯坦總統曾先後三次向我國領導人贈送極為珍貴的國寶阿哈爾捷金馬。在中國公衆視野中消失了千年的夢幻之馬,從它的故鄉穿越古絲綢之路,又再次來到友好的鄰邦。這是中土兩國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的美好象征。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開辟了一條橫跨歐亞、綿延萬裡的偉大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源源不斷地運往波斯、大食等地,西域的胡椒、胡桃、胡蘿蔔、胡馬等物産也通過絲綢古道流入我國的千家萬戶,為絲路沿線各國的貿易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經貿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各類文明彙聚此道,以其包容互鑒的精神發展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千百年來,在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各國人民共同譜寫出千古傳誦的友好篇章。

古絲路曆經滄桑綿延至今,并被賦予新的時代内涵,“一帶一路”正承載起新的曆史使命。

(作者是原外交部歐亞司司長,前駐哈薩克斯坦大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