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七場又現“炸場”神題,全場51人作答,僅有6人答對,而少年團的場地則一片黑暗,出現了少有的“團滅”。
△畫面左上角為少年團場地
那麼,這個題目是什麼呢?難在哪裡?
在“大浪淘沙”環節,郦波讀題:
杜甫詩稱贊諸葛亮“萬古雲霄一羽毛”,其中“羽毛”指的是什麼?
——A、飛鳥,B、羽扇。
答案是A。
郦波解釋說,這是對諸葛亮的贊美,不僅指飛鳥,“而且很多學者認為,應該是指那種在雲霄中的鸾鳳,不同凡響。”
至于出現這種錯誤的原因,他認為應該是受到了電視劇的誤導。
是的,不僅在電視劇中,在小說和戲曲中,諸葛亮無一例外是羽扇綸巾的形象,這對理解詩意會造成障礙。
再比如蘇轼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悅華中學時初讀,百思不得其解——那位“羽扇綸巾,談笑間”使“樯橹灰飛煙滅”的怎麼可能是周瑜呢?
這就是受到了《三國演義》小說的影響。
△諸葛亮形象
那麼怎樣避免對詩歌的誤讀呢?
——隻能是從詩歌文本本身出發,理解、賞析。
這個“一羽毛”出自杜甫的《詠懷古迹》組詩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纡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志決身殲軍務勞。
整首詩表達的是對諸葛亮才華的贊美與“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網上有譯文,摘下:
這裡的“羽毛”是一種借代手法,代指飛鳥,正如“樯橹灰飛煙滅”的“樯橹”代指船,“蘭舟催發”的“蘭舟”代指船夫,“綠肥紅瘦”的“綠”指葉、“紅”指花一樣。
在漢代祢衡的《鹦鹉賦》中有“雖同族于羽毛,固殊智而異心” ,這個“羽毛”即飛禽之意。
唐代孟球的《和周墀》:“誰料羽毛方出谷,許教齊和九臯鳴。” 這裡的“羽毛”即指鳴于“九臯”的鸾鳳之屬了。
△神話傳說中的鳳凰
新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出題難度上比上幾季是增加了。
這種難度增加一是因為關注了詩歌在流傳過程中的常見訛變。
比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人們往往将“身”誤為“功”,出成題目能引導人們關注詩歌的“正版”。
難度增加二是因為将詩歌與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其他品類相結合,突出了選手綜合運用能力的考察。
如有一期考到了唐代孫位的《高逸圖》,當時百人團隻有4人答對。
這個“一羽毛”則告訴人們:僅僅背誦熟記多少首詩歌是遠遠不夠的。在記憶之外,學會理解、賞析詩歌更加重要。
經常聽網友議論,光背詩不寫詩算哪門子“詩詞大會”!這樣講當然不錯,但如果連理解、賞析都做不到,詩還能寫得多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