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鄉一體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快速推進,在農業生産效益低下與農村勞動力向外轉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農村撂荒耕地面積逐年增加,在我們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丘陵和山區最為明顯。耕地撂荒危及糧食安全和當地生态環境,對撂荒耕地的監測尤為重要。
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出現無人耕種、耕地撂荒現象。耕地撂荒後,可以用來種植糧食的土地越來越少,糧食的産量也因此下降。
農村耕地分布零散,部分耕地土壤環境較差,肥力下降,農作物生産力低,産量不理想;加上種植戶多為老人,農作物種植面積大、耕地種植難度較大,隻能就近少量種植。因此,距離相對偏遠的農田便被閑置,出現撂荒現象。由于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科學化種植和科學化管理不到位,導緻農村收入低,農村青壯年不願種植,選擇進城務工,農村耕地大面積撂荒現象嚴重。由于沒有固定渠道出售,農業生産效益低,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與現外出務工工資比較,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很多農民甯肯買糧食也不願意種地,農業生産積極性嚴重受挫。
部分農村地區自然條件和生産條件相對較差,雖然政府大力進行土地整治和基礎設施改造,但未改造地區仍占大部分面積。較差土地條件無法實行機械化生産,隻能采用原始的勞作模式,産值和收入相對較低,緻使農民視土地為“負擔”,主動棄耕。
珈和農情遙感監測服務系統土地資源監測
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産力水平的提高,傳統的“一畝三分地”對農民的吸引力正在減弱,“舍不得土地”的意識正在淡化。政府雖然引導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經營,但在山地真正實現的隻是少數,産業化輻射面不大,生産效益不明顯,農民不願意種地。當前大部分農民農業生産仍然是以家庭生産為主,土地流轉意識不強,生産要素難以整合形成合力,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同時,由于幾千年來形成的土地是農民命根子的思想根深蒂固,大部分農民情願讓自己名下的承包地撂荒也不願流轉,自己不種也不願别人種,緻使土地荒蕪。部分農村仍然存在基礎設施落後,生活條件差的現象,“城市生活”成為農民向往的“樂園”,大部分農民外出務工緻富後紛紛在城鎮、城市購房居住,不願再回農村,也不願再耕種土地。
城市的美好生活讓許多青壯年離開了生長的故鄉,田間看過的晚霞,稻田裡跳躍的蝦都隻存在于記憶深處,耕地的消失,不僅僅是糧食的減産,鄉愁也在慢慢消失。
2021年撂荒地遙感監測專題圖
撂荒地的監測依靠傳統的人工監測不僅費時費力且成本較高,遙感監測作為一種高時效、高精度的監測方式,基于多時期的衛星影像,結合最新的變更調查耕地利用數據,利用遙感技術、智能AI技術,實現耕地區域内糧食作物分布圖斑自動提取。套合基本農田、兩區劃定數據,通過疊加分析,形成耕地“非糧化”變化圖斑。在耕地“非糧化”變化圖斑的基礎上, 結合用地管理信息進行内業審核,形成最終耕地“非糧化”監測成果。
未來,将持續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緊盯撂荒地整治工作中的難點、重點,一鼓作氣,堅決以“啃硬骨頭”的幹勁推動複耕複種,做到應耕盡耕、應種盡種,在昔日閑田荒地,努力耕耘、創新機制,共同管理、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為農民緻富增收拓寬渠道,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