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一座有千年文化底蘊的古鎮,古名斜塘,距嘉興市嘉善縣城11公裡。春秋戰國時代,西塘位于吳越兩國的交界處,見證了吳越争霸的曆史,故有“吳根越角”之稱。
如今的西塘古鎮是嘉善縣唯一的5A級景區,是中國首批曆史文化名鎮之一。
與其他江南水鄉古鎮相比,西塘古鎮地勢平坦,河流縱橫,池塘密布,古鎮内有9條河道相互交彙,把古鎮分割成8個不規則地塊,各地塊之間内用20多座石橋、100多條古弄和1000多米廊棚,串聯成一片,再加上保存完好的20多萬平方米明清建築群,就組成了不同凡響的西塘古鎮。
特殊的地形地貌,使西塘古鎮有着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這裡的“橋多”、“棚多”、“弄多”,被稱為“西塘三絕”,是西塘最值得遊玩的看點。
古鎮内家家枕水而居,處處綠波蕩漾。坐在緩緩行駛的遊船上,吹着柔和的河風,看着跳躍的綠波,那種船遊春秋水,橹搖吳越風的感覺,會讓你産生無盡的遐想!
上了岸,漫步小鎮,緩緩地徜徉在窄窄的弄堂和細細的廊棚裡,傾聽着輕音樂一般的弄堂風,看着滄桑的明清民居,會讓你真切體會到:“現代的人,古時的弄,唐宋的鎮,明清的棚”,很有曆史穿越感!
一、西塘的“古橋多”。
橋是什麼?在西塘,橋不僅僅是交通方便的代名詞,它是維系現代與古代的紐帶,是現代人們對曆史情感的連接。水是西塘的夢,而讓人魂牽夢繞的,則是西塘的橋。西塘古鎮的橋大部分建于明清時代,至今保護完整,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石柱木梁橋,在雨量充沛的江南,木梁橋很容易腐朽,這些古橋曆經多年風雨而不朽,令人感到莫名驚詫!
小橋流水人家是江南水鄉的特征,也是文人墨客喜歡的生活意境。西塘的古橋很多,有人說是24座,有人說是27座,還有人說有一百多座,具體是多少,我也不清楚,下面我介紹幾座有名的橋。
1、來鳳橋:體現男女有别的一座橋,上橋頗有講究。
位于小桐街東側,是一座三孔石闆橋,傳說明代建橋時,有一鳳飛來,故取名“送子來鳳橋”,簡稱來鳳橋,橋頂有棚,兩側有護欄,護欄邊有長條座,供遊客休憩。
這座橋很有意思,橋南面是階梯,北面是斜坡,寓意南陽北陰,男為陽,女為陰,故又名“晴雨橋”,諧音“情侶橋”。男子走台階寓意步步高升,古時女子三寸金蓮,步幅較小,走北側斜坡比較穩當,寓意持家穩穩當當。
2、卧龍橋:西塘最高的橋,奇特的是三面有台階。
位于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以北,為單孔石拱橋,建于清代。古代整座橋上刻着一條龍,首東尾西,至今依稀可辨,故名。這是一座南北向的古橋,橋東西兩側的台階不僅不對稱(橋東坡32級,西坡30級),而且橋的西南拐角處還有9級台階。
3、永甯橋:西塘古鎮最佳觀景點,遊客打卡必去之地。
這座橋本身沒有什麼特别之處,卻占據了地利之便,它位于兩河交彙的地方,西側是西塘的标志性建築——煙雨長廊,東北側是曆史上最繁華的北栅街,東南側是曆史上最繁忙的水道燒香港,西塘有名的購物街西街也在附近。
憑欄遠眺,北岸南埭長廊如長龍卧伏,南岸明清民居高低錯落,這裡是攝影家和畫家們紮堆之地,也是遊客必來之處。
4、安境橋:西塘的交通要道。
東西走向立于胥塘河上,建于明代,因為橫跨當時兩個鄉的界河——胥塘河,故名為安境橋。
5、五福橋:西塘古鎮中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一座橋。
建于明代正德前,為單孔石級橋,橋長14米,連通燒香港東端的南北兩岸。傳說這座橋是由西塘的5戶人家共同集資建造的,5家人分别把“福、禧、壽、祿、善終”5種美好祝願寫在橋上面,故名“五福橋”。
古代中國,雖然生産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界認知水平低,但并不妨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事物的祝願。“五福”一詞屢屢見于各個古書籍中,是人們在祝願美好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彙,最早出自《尚書•洪範》,其雲:“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即福、禧、壽、祿、善終,這是民間對人生的五大追求和祈願,命名“五福橋”是希望此橋能給人們帶來吉利。
6、環秀橋:被人誤解最深的一座橋。
很多人認為它是西塘古鎮“最早的高橋”,網絡上也都是這麼講的,事實上它既不是西塘建造時間“最早”的一座橋,也不是西塘“最高”的橋。
(1)、先說一下環秀橋為什麼不是西塘最早的橋?
我剛才介紹的五福橋建于明正德年間,當時的皇帝是朱厚照(1506年——1521年)。環秀橋建于1581年(明代萬曆九年),皇帝是神宗朱翔鈞(1573年——1620年)。這兩座橋的建造時間都是有據可考的,也就是說,在西塘古橋中,最起碼有五福橋早于環秀橋而建,所以說,環秀橋并非西塘最早的橋。
還有一個更有力的證據:現在的環秀橋是複建的,不能稱之為西塘最早的橋。1944年,在日僞統治時期,環秀橋突然倒塌,壓死了7個人,古鎮上80多歲的老人,仍然有人記得1944年環秀橋倒塌時的情形。1944年後該橋改建成木橋,解放後重修,1997年才把木質橋梁改建為石質拱橋。
(2)、再說一下環秀橋為什麼不是西塘最高的橋?
西塘最高的橋是卧龍橋,它東坡32級,西坡30級,而環秀橋隻有11級台階,高度比不上卧龍橋。
(3)、環秀橋既不是最高的橋,也不是最早的橋,那它為什麼會在這麼多橋裡面赫赫有名呢?
那是因為,環秀橋是西塘一個著名的觀景點,它連接着煙雨長廊和繁華的西街,也是從煙雨長廊到石皮弄的必經之路,站在橋上,倚欄遠眺水鄉,但見灰牆白瓦間,層層民居,曲曲廊棚,岸邊紅燈籠高挂,河中烏篷船漫遊,一番浪漫的江南美景。橋上有幅對聯:“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描寫了過橋的兩種方式,很有江南水鄉的畫面感。
二、西塘的“弄堂多”。
弄堂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古鎮在明代有很多大戶人家在此居住,這些大戶都建有深宅大院,各個宅第之間形成長長的弄。現在的西塘老街上,每隔幾戶人家就有一條弄堂。
據統計,西塘古鎮的各種弄堂共有122條,這些縱橫交錯的弄堂構建了古鎮的整體框架,按用途來分類,大緻有三類:街弄、陪弄和水弄。
街弄是連通兩條平行街道的弄堂,在西塘一般是指前通新街後通老鎮的弄堂,穿過它就像穿過曆史時光隧道。
水弄是指聯通河流與住宅的通道,在西塘一般是為了方便不臨水人家而設立的通道。
陪弄是設在廳堂側面的通道,有牆和鄰居相隔,有的完全在室内,陪弄的采光效果很差,比較陰暗,外地遊客進入,如入迷宮。
西塘最有名的弄堂是石皮弄。關于石皮弄的來曆,傳說宋禦營司都統制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後遭明受之變(南宋親軍叛亂導緻趙構倉皇退位),其子孫隐居于杭嘉湖平原一帶。到了清順康年間,其子孫又移居西塘,興建宅第,也就是現在的“種福堂”。石皮弄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形成的一條弄,左右山牆有6-10米高,全長68米,最窄處僅0.8米,人行弄内,仰望長空,藍天僅存一線,為遊人平添一份奇趣,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
三、西塘的“廊棚多”。
在江南水鄉,廊街随處可見。然而,長達1000多米的廊街,天下唯有西塘,彎彎曲曲,臨河而立的千米廊街是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廊棚多以磚木結構為主,青黛瓦蓋頂,木梁柱支撐,漫步其中,既可遮陽避雨,又可駐足觀景,累了,還可以倚靠在長凳上小憩,看着兩岸明清民居林立,河中篷船穿梭,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關于廊街的由來和具體建造時間,史籍中沒有明确的記載,民間有兩個版本的傳說:
版本之一:“為郎而蓋”的愛情傳說。
古西塘河邊有兩個鄰居,一個是年輕寡婦胡氏,開着一個面料鋪,獨自贍養着公婆孩子。另一個是後生王生,開着一個豆腐鋪。
王生同情胡氏,經常過來幫助胡氏幹一些體力活,順便送些豆腐腦給胡氏和孩子吃,日久生情,胡氏對王生産生愛慕之心,可是老實巴交的王生是個榆木疙瘩,絲毫看不出胡氏對他的情感,胡氏又難以啟齒表達這份感情。于是,胡氏請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兩家店鋪前的小路遮蓋了起來,這樣一舉兩得:一是暗示自己與王生同在一個屋檐下,二是使兩家的客戶、包括王生免受風吹日曬。
沒有想到的是,兩家的鋪子因為棚屋,生意更加紅火。吸引得沿河其他商家紛紛效仿,打造的棚屋連成了一線。因為發起人胡氏建造棚屋的初衷是“為郎而蓋”,于是後人就将棚屋叫做“郎街”,久而久之,就演變成“廊街”了。
版本之二:“積善行德”的善行傳說。
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雖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但靠着小店誠信經營,生活上衣食無憂。忽一日打烊時,見一乞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讓他進屋躲雨,叫花子不肯,善良的老闆就在屋檐下臨時搭了個小棚讓乞丐躲雨。
不曾想,這個乞丐竟然寫得一手好字。第二天乞丐離開時在店門上留下一副對聯:“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老闆為感謝乞丐的恩德,也為了讓西塘的乞丐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索性在沿河的店面前搭了個木架支撐、黛瓦蓋頂的廊街。
總之,西塘古鎮的古橋、古弄、廊棚,以無愧于“西塘三絕”的姿态,勾起了無數旅遊愛好者對江南水鄉的無限癡迷與向往。映照漣漪的古橋,承載着古代西塘人民的非凡智慧和藝術創造力;曲折幽深的弄堂,亦是滄桑歲月留給西塘的曆史印記;伴随着波光舟影的煙雨廊棚,更是以說不盡的綿綿柔情,訴說着江南水鄉的傳說,成為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