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為能力不足而受挫的時候,家長一邊動手幫助孩子快速完成任務,一邊抱怨這件事如此簡單。
孩子因為玩具壞了而傷心的時候,家長指責孩子“為了玩具這件小事情,至于嗎?”
孩子自己的零食被别人吃了而生氣的時候,家長搶過零食給對方,還教育孩子要大方。
……
以上家長都是在将孩子推離自己,長期以往,孩子會變得拒絕與家長溝通,因為家長“根本不懂我在想什麼。”
那麼當孩子因為一些“小事”而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做呢?首先應該做的就是與孩子最大程度的共情——最大程度的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以及找到感受的根源。
共情并不等于解放,而是意味着理解。
要給到孩子一個擁抱,并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煩操,我知道你想呆在這。”然後拉着孩子的手,體驗他的感受,當孩子緩和下來,再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當我們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才能夠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問題,才能真正的解開孩子内心的疑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