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古人各種尊稱

古人各種尊稱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12 06:11:15

在中國古代,對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稱謂。不知道您注意過沒有,在很多稱謂中,往往都會有“下”這個字,其實按現代人的理解,“下”最主要的意思是代表方位,按說與人的身份沒有什麼直接聯系,可是古人卻偏偏能把這麼八竿子打不着的字,用到人的稱呼上面,想想也真是怪有意思的,所以今天,咱們就專門找幾個這樣有趣的稱呼來聊一聊。

一、關于稱呼皇帝為“陛下”

咱們現在看各種古裝影視作品的時候,經常會聽見“陛下”這個詞,大家都知道這是稱呼皇帝的專用詞彙,不過這個稱呼,可是挺有來頭的。

其實“陛下”這個詞,最早不是用來稱呼人的 ,《說文》中的解釋為:“升高階也。”意思是皇帝宮殿外面的台階,如果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是特指台階上面的丹陛石了。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1

皇帝接見臣子的時候,為了顯示威嚴莊重,當然更重要的目的也是為了做好安保工作,大臣們都是先要站立在高高的台階之下等候傳喚。比如《荊轲刺秦王》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意思是:秦舞陽捧着裝地圖的匣子,被帶到了宮殿台階之下等候。

在臣屬們等候皇帝傳喚的同時,禦前侍衛分立在兩側,執戟戒備,形成一種威懾的氛圍,讓等候的人們不敢仰視,甚至大氣都不敢出,更别說跟皇帝直接對話了,有啥要禀告的,隻能讓同在台階之下,負責傳話的内侍進行轉告。

所以,“陛下”這個稱呼叫的不是皇帝,而是負責傳話的内侍。時間久了,在與皇帝進行正式會談前,口稱“陛下”就成了習慣。等到後來,沒有了傳話的内侍,臣子可以直接與皇帝對話的時候,也就習慣成自然地用“陛下”來表示自己對皇帝的敬意了,“陛下”這個詞,就這麼提高了自己的身價,成了對皇帝的專屬稱謂了。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2

有意思的是,既然有了“下”,就會有“上”與之對應,皇帝的專屬稱謂中,還有一個與“陛下”遙相呼應的詞語:“聖上”。那麼“陛下”和“聖上”的區别在哪裡呢?

原來“陛下”的使用僅限于第二人稱,使用的語境基本上都是:“皇帝您要怎麼怎麼地”,如果是臣子之間談話,有内容涉及到了皇帝,也就是需要用第三人稱的時候,就必須得用“聖上”了,比如“聖上有旨”。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二、關于“殿下”和“閣下”

聊完了皇帝,咱們再說說皇親國戚和大臣。

1、變化很大的“殿下”

對皇室成員的稱謂,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殿下”。其實,最早“殿下”和“陛下”是一個意思(無非就是把觐見的臣屬,帶到台階下站着,還是帶到宮殿下站着的區别),都是對皇帝或者王上的尊稱。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3

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詞的意義開始分化,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寫道:“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至今循用之。”也就是說,從漢代起,“殿下”演變成為了對太子和親王的稱呼。而從《三國志》中則能了解到,在三國時期,皇太後也可以被稱為“殿下”了。

但也不是說,漢朝之後的皇帝,就不能被稱為“殿下”,這個情況要是具體朝代而定,比如:據清代經學大家梁章钜所著《稱謂錄》中内容:“魏晉六朝稱殿下”,也就是說,魏晉六朝時那些頻繁更換的皇帝們,也是被人們稱作“殿下”的。

2、透着有學問和被尊重的“閣下”

在官員或同僚之間,往往會互稱“閣下”,這個詞盛行于唐代,在當時是對于高級别官員的稱謂。因為在那個年代,朝廷中要員任職的部門,往往會被稱為“閣”,比如:當時的國家圖書館被稱為“天祿閣”,皇宮中收藏各類書籍的地方被稱為“文淵閣”等等,在這些地方工作的,不是飽學之士,便是國家棟梁,備受皇帝的重視和人們的尊重。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4

把對方稱為“閣下”,總會透露出一股尊敬的親近勁兒,所以自然也就被朝廷中的官員們廣為接受,并且使用範圍不斷擴大。時至今日,仍然會有一些人,在書信中或一些特殊的社交場合以“閣下”來稱呼對方,以顯示尊重之意。

三、其他形形色色的帶“下”稱謂

除了真龍天子、皇親國戚、朝廷重臣的稱謂中有“下”外,民間百姓的各種稱謂中,也有形形色色的帶“下”的稱呼,找常用的說幾個吧:

  • 1、膝下:這個是古人對父母的尊稱,來曆也比較形象化。主要是受到了小孩子圍繞在父母膝下撒嬌場景的啟發,也就有了諸如“遠離膝下”,這樣的詞語。
  • 2、麾下:這裡的“麾”指的是戰場上,指揮和調度軍隊用的令旗,“麾下”也就是在令旗下,聽從号令的将士,這個詞既特指某一位将領的部下,也是對将領的尊稱。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5

  • 3、在下:這個稱謂與“鄙人”是一個意思,都是對自己的謙稱。古人都以年長者為尊,不管待客,還是居家都要讓長者坐在上座,坐在下手的晚輩,自然就稱自己為“在下”。
  • 4、足下:這是一個第二人稱的尊稱,意思就是“您”。這個稱謂源自一個悲傷的故事:晉文公重耳為了報答介子推,在流亡時割股奉君的情義,在自己成為晉國國君後,幾次三番邀請隐居的介子推出仕為官,但介子推堅辭不受,帶着老母躲進深山。
  • 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放火燒山,誰知介子推甯死也要堅持自己的志向,最後和老母一起抱着一棵大樹被燒死了。晉文公見到介子推的屍身後,追悔莫及。為了緬懷介子推,便用他殒命時抱着的那棵已經燒焦的樹幹,做了一雙木屐。從此後,每日穿在腳上,時時緬懷。這便是“足下”一詞的來曆。

古人各種尊稱(古人稱呼中的各種)6

所以,“足下”這個詞的内涵,是在表達一種深深的敬仰,還有深厚的情意。在戰國之前,這個詞基本都是用于下級尊稱上級。戰國之後,這個詞擴大了使用範圍,不僅能用于上下級之間,也可以用于同僚和同輩人之間了。

咱們前面聊的這些稱謂,不管是用于皇家貴胄,還是流行于平民百姓,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在現代社會的口語表達中,基本上已經沒什麼人在使用了。不過,出于對曆史的追溯,以及對文化的梳理,閑暇之餘我們把這些詞語整理出來慢慢品味,也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