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好入學第一步】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楊飒
“小小刷鍛王、我有一雙勤勞手、凡事講理小達人、自學小能手……”近日,南京市中央路小學一年級新生收到了學校精心準備的一份“入學适應支持手冊”,還配有該校二年級小朋友錄制的“開箱視頻”。
“手冊裡四個闆塊的挑戰遊戲,對應身心适應、生活适應、社會适應、學習适應四個方面,包含10個挑戰小遊戲,如跳繩、拍球、找點畫線、分類擺放文具等等,掃描手冊上的二維碼還能聽到老師們錄制的繪本故事和小朋友唱的兒歌,引導學生在玩一玩、畫一畫、動一動中熟悉校園環境、逐步調整作息、激發學習興趣。”相關教師表示。
新學期伊始,對于學校大家庭迎來的“新面孔”來說,一定有新奇、有歡樂,也可能有緊張,有忐忑。孩子能适應小學的新環境嗎?有沒有必要上幼小銜接班(課)?學校會安排哪些新生教育或銜接教學環節?如何讓孩子盡快适應和融入新環境?對于家長、社會普遍關注的此類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四川省阆中市民族小學學生制作雕版印刷作品。王玉貴攝/光明圖片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實驗小學學生帶領幼兒園小朋友學習國學。王徐超攝/光明圖片
安徽省合肥市蓮花小學學生用毛筆書寫一年級新生入學通知書。袁兵攝/光明圖片
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第三實驗小學學生參加足球訓練。新華社發
1.軟性“破冰”,減輕換環境的不适感
北京市朝陽區一位幼兒園大班家長表示,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擔心最多的還是孩子的學習:課堂環境能否适應、作業能否按時完成、學校作息安排能否适應等,因此他為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
“身心适應、社會适應、生活适應、學習适應”,浙江甯波四眼碶小學校黨總支書記林敏這樣理解家長們最擔心的問題。她表示,剛步入小學的孩子,對于上小學、成為小學生雖然充滿期待,但在如今教育關注度格外高漲的大環境中,還是會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甚至會讓有的孩子感到焦慮、慌張。“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一次重要的轉折,兒童對初入學能否适應,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其今後對學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響将來的學業成績和發展。”
“上了小學,就要戴紅領巾了”“上學不是一直坐在教室,課間操也好有趣”……對于四眼碶小學櫻花校區的不少一年級“小萌新”來說,“上小學是什麼”在幼兒園大班階段已經有了朦胧的認識。據介紹,每年四五月份一年級新生報名時期,學校都會面向李惠利櫻花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和家長們舉行校園開放日活動。跟着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學校,觀看哥哥姐姐的課間操,聆聽一年級的課堂教學,跟一年級的老師和哥哥姐姐互動,讓自己“準一年級新生”的身份感變得更加鮮明。
“對,這是衛生間,你怎麼找到的?”“有個小人,代表男生、女生。”“真聰明,給你蓋個章!”……打卡、蓋章,校園“定向越野”活動是四眼碶小學每年新生的“破冰課”。新生們每人手持一張任務卡,在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的幫助下,以遊戲闖關的方式來熟悉校園的各個角落。“這樣一天下來,孩子們結識了不少小夥伴,覺得小學生活還是蠻好玩的,對學校的整個環境,教室、廁所、操場也熟悉了。”林敏說。
齊正衣冠、行拜師禮、朱砂啟智、師贈學禮、開筆破蒙、謝父母恩、結對入學……這是黑龍江省桦川縣八女英烈冷雲紅軍小學一年級“小紅娃”的入學第一課。據校長魯偉焱介紹,在開學第一課上,一年級的“小紅娃”與年齡相近、容易溝通和交流的二年級哥哥姐姐結成“紅娃助學幫幫隊”,哥哥姐姐們一對一為他們介紹一年級的學習生活特點,以他們的親身經曆為“小紅娃”現身說法、答疑解惑。之後,“小紅娃”們再在二年級義務講解員引領下參觀冷雲紀念館及校園文化,初步了解學校的校容校貌及學校紅色文化,為快速融入新環境、投入新的學習生活做準備。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小學将一年級上學期設置為入學适應期,重點實施入學适應教育,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在适應期,要關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班級環境,适度調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數量的圖畫書、玩具和操作材料,調整一年級的課程教學及管理方式,創設包容和支持性的學校環境,最大程度消除兒童的陌生體驗和不适應感。”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2.“五育并舉”貫穿銜接課程,成為“雙減”後新特點
面對人生新階段、新環境、新校園,哪方面“适應”最重要?
林敏表示,針對此年齡段孩子們心理、認知特征,在教學上 盡可能采取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例如語文課上,對于簡單的漢字,老師在白闆上畫甲骨文讓學生猜測,讓學生體會漢字的變遷;課中操、猜字謎、開火車、角色表演等遊戲活動也是課堂常态。科學課上,老師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體驗,還穿插‘科學閱讀’‘科學小魔術’等内容,引導孩子們自主探究。”
“我們把每年九月開學的第一個月,确定為行為習慣養成月。我們還會組織拼音認讀賽、字母數字書寫展示、‘我是小小演說家’自我介紹、聽口令做動作班級賽、‘我和媽媽比快慢’整理書包比賽等。”魯偉焱表示,這一系列比賽和展示,以徐徐推、慢慢行為原則,不求時間上的快速、隻為養成上的紮實,幫助他們樹立團隊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在習慣養成方面,四眼碶小學精心選擇了八本繪本。如《大衛上學去》這個繪本,将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能主動喝水、學習保護視力的基本方法、注意衛生、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校規的基本要求等育人要點融入,課堂教學中,老師圍繞着繪本,開展讀一讀、說一說、畫一畫、編一編、演一演等系列活動,結合故事中大衛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們理解并學習遵守規則,督促提醒小朋友養成各項好習慣。
記者注意到,“五育并舉”貫穿銜接階段課程成為“雙減”後的新特點。從入校門開始,各校營造氛圍引導學生愛上一項體育運動,愛上一門藝術。魯偉焱表示,為培養小紅娃的興趣愛好,開心快樂健康生活,學校打造了紅色跳繩、筷子舞、彩繩操等人人參與的基礎體育訓練項目。“我們每天的大課間時間都會指導學生跳繩,每天的家庭作業也有跳繩這一項。”入學一學期後,“小紅娃”99%能達到基礎跳一分鐘一百二十個,學校還開設有花樣跳繩社團,供有興趣的“小紅娃”進一步提高。我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開設了剪紙、鋼筆畫、衍紙畫、三角插、臉譜畫、蛋殼畫、科技、音詩舞劇團、手鼓、二胡、葫蘆絲、舞蹈、口才、排球、籃球等五十七個社團,豐富了校園生活,為“小紅娃”多姿多彩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底色。
“在一年級的菜單課程設置中,我們根據需求開設了田徑、舞蹈、創意童畫、經典誦讀、故事欣賞、數學思維、硬筆書法、軟筆書法、中國象棋等十餘門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來選擇課程,既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又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展示特長的機會,讓他們的校園生活更加多元。”林敏介紹。
3.“靜待花開”,父母一定要有好的心态
“為什麼要報銜接班?主要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報,小孩假期也沒什麼事,就想報了去看看。”面對身邊家長“提前學”的“搶跑”壓力,家長吳剛(化名)選擇了讓孩子在銜接班學拼音等知識。“以前還好,不太焦慮,讀讀趙石屏《孩子要上一年級》之類書籍做做準備。但到了馬上要上一年級的那個暑假,突然焦慮起來。我個人感覺在銜接班學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作為家長有點着急,甚至導緻親子關系有些緊張。”
名目繁多的“幼小銜接”“預科”班,究竟有必要上嗎?需要顧慮“大家都上我不上,課堂孩子跟不上”嗎?
“從孩子的成長規律來講,我們不倡導提前學。為什麼特别強調零起點入學?因為超前學不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幫助,可能還會有害。孩子以後進入小學,應該跟着學校老師的教學計劃走,這種‘跟上’需要适應。但如果提前學了,老師開始講他其實就是重複學,最後即使學得好,并不能代表他的學習能力好,有的提前學的孩子還有可能産生厭惡學習的情緒,這樣完全得不償失。”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鐘曉琳表示,“此外,幼小銜接班的師資問題也需要重點考量,是否有教師資格證,水準是否夠專業,都需要警惕。”
鐘曉琳表示,幼小銜接階段的确需要做一些準備,不提前學小學知識不代表不給孩子做啟蒙。“比如文學、閱讀的啟蒙可以滲透在家庭生活裡,依靠孩子的自然感知和興趣來進行;再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書包要自己去整理、家庭作業需要自己記住、根據冷熱增減衣服等;還有,做好言語認知方面的準備,聽懂老師的指令,學會跟小朋友們交往,交流、分享、學會拒絕等。”
“其實,小學階段特别是一年級的知識,完全可以在 規定的時間内通過教師教學、課後練習等來掌握,反而是聽講的習慣、詢問的習慣、專注的習慣更為重要。”林敏表示,家長應該利用入學前時間,一是讓孩子在思想上認識到“我慢慢長大了, 我要進入小學了,我會到小學裡學到很多好玩的東西”,激發其對小學生活的向往;二是慢慢養成一些學習的好習慣。 比如把東西整理好,看完書把書擺放整齊,按時間、有計劃地閱讀繪本,有不懂的要問爸爸媽媽,到學校要問老師等等。
“如果選一句話給新生家長,我更想說‘靜待花開’,”林敏表示,父母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孩子潛能是很大的,即使一年級會有不适應、學不會,到了二三年級可能很快能夠趕上,沒有必要去揠苗助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