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
注:
1、鈎,注意有一定的弧度。
2、下部兩點,距離稍微寬一些。
不當示例分析:
1、上下兩部分錯位了。解決辦法是把下部的橫畫再寫得長一些,同時,“小”的位置右移。
2、下部兩點,距離太窄,整個字站不住。
3、整體效果還不錯,但可以再加重一下右點。
二、西
注:
1、橫畫與下面的框部,注意距離可以稍微寬一些。
2、這裡用的是大方折,像大框的折角,常常可以用這一寫法。
不當示例分析:
1、上面橫畫太長了一些。而且上下部分壓得太緊了些,略有些壓抑。
2、兩豎畫,最好不要同時與下部相接,應該要體現出虛實的變化,見例字。
3、框部太方正,這樣容易呆闆。
三、南
注:
1、上部橫短豎長。
2、下部的半包圍,這裡寫得比較方正。
3、兩點,寫得長一些。
不當示例分析:
1、上部的橫和撇,可以有一些長短變化,這樣更和諧。
2、上部用了直直的一豎,并且與下部豎畫并排,這樣的效果不好,可把豎改成撇。
3、框部内收的處理也很常見,但是不能收的太過分,這裡右邊内收的弧度太大,導緻右下有缺角。
四、北
注:
1、整體結構呈矩形。
2、第一豎,起筆用曲頭。這在“二王”的作品中很常見。硬筆字中,有時為了突出某個部分的地位,使其更有分量感,常常會借用這一筆法。
3、左右不要挨得太近。
不當示例分析:
1、左斜右正,整體結構不穩。若為了求險,可以把右邊部分也寫成斜的。
2、“匕”的撇畫(這裡寫成橫),位置可以比左邊的短橫高一些。
3、豎彎鈎向右放出去,這種寫法也常見。但是注意要與左邊部分協調。此例中就是單邊倒了。
五、中
注:
1、注意輕重比較,這裡第一豎稍稍重一些。
2、豎畫,大緻處在框的中部。
3、這裡,豎畫大緻被分為上下均等的兩部分。
不當示例分析:
1、豎畫的起筆位置,還可以再高一些。
2、寫得太方正,兩邊豎畫可以内收一些。而且這裡的筆畫,缺少粗細的變化。
3、框部太大,豎畫太短,所以就不夠協調。可以縮小框部,或者延長豎畫。
六、山
注:
1、三豎畫,方向,寫法略有不同,可見圖解。
2、兩側稍稍内收。
不當示例分析:
1、豎畫缺少變化,筆畫粗細也是一緻的,不夠生動。
2、三豎畫,它們之間的距離,大緻是相當的。
3、兩側的豎畫,不要内收的太誇張。如果内收的度較大,那麼豎畫就不能寫得太高。
七、水
注:
1、豎鈎寫得稍微直正一些。
2、注意鈎和接下來的提畫的呼應,由此也可以定下來出鈎的方向。
3、左右兩部分,左部基本是收的,而右邊是放的。即左撇收,右撇放。
不當示例分析:
1、豎鈎寫歪了。像行書中,有刻意把豎鈎寫歪而造勢的,但是那要配合左右兩邊的筆畫變化。所以,我們在行楷書寫中,一般這裡的豎鈎都應該寫得直正一些。
2、左右兩邊,寫得太輕了。顯得兩部分像飄在空中一樣。
3、右邊的撇和豎,位置可以再低一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