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續 ,張寶龍1,白東清2,曲木1,王雲祥1,翟勝利1
作者簡介:趙子續 碩士研究生
主要從事水産動物營養與飼料的研究。
基金項目:天津市科技計劃項目,“黃颡魚功能性配合飼料的技術轉化與應用”16YFNZNC00070資助;寶坻區農業科技重大項目“金魚新型增色環保飼料的研發與應用”
摘 要:在黃颡魚養殖業發展過程中,黃颡魚功能性飼料的研發、推廣與應用意味着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黃颡魚功能性飼料能夠提高其生長性能,改善其健康狀況,促進其免疫系統發育,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改善體色,提升水産品品質,比傳統的飼料帶來更佳的生理效應。文章就國内外黃颡魚功能性飼料的應用現狀及前景進行了綜述,集中讨論了不同添加劑在常規飼料中的添加對黃颡魚生長、體色、非特異性免疫等影響,以期為其進一步開發與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黃颡魚;功能性飼料;應用現狀;前景
黃颡魚别稱黃角丁,黃骨魚,黃沙古,黃辣丁,刺黃股等,隸屬于鲇形目,鮠科、黃颡魚屬。黃颡魚是溫水性底層魚類,在自然環境下身體顔色特征為背部黑褐色,至腹部逐漸變為淺黃色,體側有兩縱及兩橫黃色細帶紋,間隔成暗色縱斑塊。黃颡魚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黃河、黑龍江等流域,是我國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中常見的小型淡水經濟魚類,深受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地區消費者青睐。因其含肉率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
随着淡水漁業的不斷發展以及黃颡魚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如今僅靠天然捕撈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必須進一步擴大黃颡魚養殖規模,與此同時各地也開展黃颡魚養殖技術研究。在健康水産養殖發展過程中,功能性飼料的研發與應用意味着擁有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功能性飼料是傳統水産配合飼料的功能拓展,是一種在滿足水産動物營養需求的同時具有其它多種功能的高效安全環境友好型水産配合飼料。黃颡魚功能性飼料的使用能夠提高黃颡魚的生長性能,改善其體色,促進其免疫系統發育,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強抗應激能力,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等,比傳統的水産配合飼料更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文章就國内外有關黃颡魚功能性飼料的應用現狀及前景進行了綜述,集中讨論了不同添加劑在常規飼料中的添加對黃颡魚生長、體色、非特異性免疫等影響,以期為業内人士研發科學、合理可行的黃顆魚功能性飼料提供參考。
1 生長強化
1.1蛋白類添加劑
黃颡魚飼料重要組成部分——魚粉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以及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脂肪酸等,魚粉應用于水産飼料中時适合魚類消化吸收,是水産飼料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1-3]。但近期魚粉資源緊缺供不應求造成其價格上漲,因此不得不降低飼料中魚粉添加量以減少生産成本,目前已有關于植物蛋白質替代黃颡魚飼料中部分魚粉的研究[4],通過功能性添加劑增強飼料适口性、消除抗營養因子、提高消化能力以及改善氨基酸平衡等來提高魚類對植物蛋白質的利用。在黃颡魚基礎飼料(含26%魚粉、32%豆粕、10%棉籽粕和10%雙低菜籽粕)中分别添加400 mg·kg-1複合核苷酸、1000 U·kg-1植酸酶和20.4 g·kg-1包膜賴氨酸 2.2 g·kg-1包膜蛋氨酸均能顯著提高黃颡魚的增重率與特定生長率,降低餌料系數[5]。
1.2中草藥添加劑
中草藥有強健機體的功能,含有黃芪多糖、甘草多糖、茯苓多糖、黃酮類化合物、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成分[6],能促進動物機體代謝和蛋白質及酶的合成,在水産動物養殖過程中利用中草藥制劑也能起到加速生長、提高成活率等作用。基礎飼料中添加混合藥液(黃芩、茯苓、闆藍根、黃芪、大黃、甘草、金銀花等)投喂黃颡魚,黃颡魚攝食含有1.0%中草藥混合藥液的飼料後,特定生長率顯著上升[7];朱浩等使用金銀花提取物為飼料添加劑飼喂黃颡魚,飼養60d後,增重率和成活率顯著高于基礎飼料對照組[8];黃颡魚基礎飼料中添加黃芪、黨參、當歸等中草藥添加劑,也可顯著提高黃颡魚特定生長率[9]。
1.3天然着色劑
天然着色劑不僅能改善養殖魚類體色,而且會對魚體生長、成活率及免疫力等指标産生影響,具有一般色素添加劑和營養添加劑的雙重功效。基礎飼料中天然着色劑金碧黃的添加對黃颡魚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有一定的影響,随添加濃度的增加,成活率有升高趨勢,添加濃度增為0.8%時能顯著提高黃颡魚的存活率,餌料系數随着色劑添加量的增加有所下降,添加量為0.8%時,可顯著降低黃颡魚餌料系數[10];丁小峰等在黃颡魚配合飼料中分别添加400 mg·kg-1加麗素紅,100 mg·kg-1金黃素和金菊黃分别飼喂黃颡魚,經過8周飼養,金黃素組和金菊黃組魚種成活率達到90.2%,100 mg·kg-1金黃素和金菊黃可顯著提升黃颡魚成活率[11]。
1.4其他添加劑
維生素A:維生素A是促進魚類生長發育并維持其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之一。當飼料中維生素A在3690~23720 U·kg-1時,黃颡魚增重率随飼料中維生素A水平增加顯著性上升,餌料系數随飼料中維生素A水平增加顯著性降低,維生素A添加水平為40316 U·kg-1時達到最佳增重率[12]。
褐藻糖膠:褐藻糖膠具有降血脂、降膽固醇等作用,它主要是通過抑制外源性脂質吸收、促進内源性脂質代謝和增加膽汁酸排洩這三個方面來調節脂質代謝。楊晴等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有效濃度為0.1%的自提褐藻糖膠可顯著促進黃颡魚幼魚的生長[13]。
殼聚糖:殼聚糖是至今發現的唯一天然堿性多糖,具有抑菌、抗病、增強免疫等功能,并且有良好的營養價值。在黃颡魚飼料中添加25 mg·kg-1殼聚糖可促進黃颡魚生長發育,顯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并降低其餌料系數[14]。
芽孢杆菌:芽孢杆菌能夠産生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多種代謝産物,提高機體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黃颡魚基礎飼料中添加3×109 CFU·kg-1芽孢杆菌能顯著提高黃颡魚的增重率與特定生長率,降低餌料系數[5]。
複合酶制劑:通過在水産飼料中添加複合酶制劑(水産專用複合酶制劑,由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和果膠酶複合而成的酶制劑),可以補充魚類内源性消化酶,同時利用外源性消化酶幫助機體分解部分抗營養物質,提高魚類對飼料的消化利用率,促進機體生長。徐黎明實驗發現在黃颡魚飼料中添加400 mg·kg-1的複合酶制劑投喂黃颡魚,增重率得到顯著提高[15]。
2 體色改善
在天然水域中,野生黃颡魚體色多呈金黃、土黃、褐黃色等不同程度黃色;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投喂人工飼料養殖的黃颡魚體色相對較深,呈現灰色、黑色,嚴重影響商品價值與消費市場認可。
2.1着色劑
多種因素可以影響水産養殖中魚類體色變化,國内外這方面報道已有很多[16-17],水産飼料中的色素物質會對魚類體色變化産生重要影響[18-19]。魚類黑色體色的變化受到皮膚、鱗片和鳍條中黑色素細胞數量、分布、密度等方面的影響[17]。黃色、紅色等體色的變化會受到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等色素在皮膚、鱗片、鳍條中含量和分布的影響[19]。魚類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自身不能合成色素,必須依賴于從飼料、環境中吸收并沉積來獲取色素[16-20]。玉米蛋白粉含有豐富氨基酸和天然色素-葉黃素,Morros等測得玉米蛋白粉中葉黃素含量是新鮮玉米的7倍[21]。玉米蛋白粉中色素總含量為200~400 μg·kg-1,是玉米籽粒(0.1~0.9 μg·kg-1)的200倍以上[22]。朱磊等以玉米蛋白粉(葉黃素含量為270 mg·kg-1)和4%葉黃素(提取自萬壽菊)為飼料添加劑,經過58 d的養殖試驗,發現黃颡魚的黃色深度随着飼料中玉米蛋白粉水平提高而上升,說明黃颡魚能夠有效吸收飼料中玉米蛋白粉的葉黃素,當玉米蛋白粉色素量達到10%以上時可以滿足黃颡魚對飼料色素的需要量[23];丁小峰等在黃颡魚飼料中分别添加0.4%的加麗素紅、0.5%的金黃素、0.5%的金菊黃、6%的玉米蛋白粉作為色素源,也發現玉米蛋白粉等飼料原料中的類胡蘿蔔素、葉黃素在黃颡魚腹部皮膚中有一定的沉積量,其中添加100 mg·kg-1色素的金黃素-Y和金菊黃使黃颡魚皮膚中類胡蘿蔔素、葉黃素含量顯著性增加[24];也有研究表明,飼料中的葉黃素在黃颡魚皮膚中的沉積率明顯高于角黃素,但飼料中添加100 mg·kg-1以上葉黃素時,黃颡魚皮膚中沉積率明顯下降,添加50 mg·kg-1葉黃素時,養殖的黃颡魚皮膚中葉黃素含量能夠達到野生黃颡魚水平,體色也與野生黃颡魚基本一緻[25]。
2.2維生素A
魚類的體色變化與體内類胡蘿蔔素含量密切相關,而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合成前體物質。陳學豪等實驗表明,黃颡魚飼料中維生素A添加量少于33705 U·kg-1時黃颡魚體色出現異常,說明飼料中不同維生素A水平會對黃颡魚體色産生影響,黃颡魚配合飼料中維生素A的适宜添加水平為33 705~40 316 U·kg-1 [12]。[待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