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厝屋頂上雕龍畫鳳,形成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陳龍山攝
中新網南安4月15日電 (陳龍山 劉锶婷)行走在福建泉州,經常可見名刹古寺、宮廟、祠堂以及閩南古大厝,其雕龍畫鳳、燕尾脊、神仙故事雕塑圖等建築風格獨具一格,分外引人注目。閩南古建築堆剪傳統技藝不僅扮靓着泉州,在台灣和東南亞等地也備受歡迎。
現年49歲的林杉谷是堆剪(詩山)技藝傳承人,他目前正和工人們一起在南安詩山鳳山寺内緊張作業。“初中畢業後,我就跟随父親學習堆剪技藝,之後便獨立承接堆剪工作,至今經手修建的古建築遍及海内外。”林杉谷介紹說。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廣泛傳播于閩南文化圈,并在海外大受歡迎。陳龍山 攝
堆剪傳統技藝通常包括白描、打底、按模、粘瓷等制作過程。一雙手,一把剪鉗,一堆瓷片……經過堆剪師傅的巧手,一幅幅诩诩如生圖案被“搬”上古大厝,形成獨特的閩南建築風格,被閩南人稱為“厝頂上有出戲”。
走進林杉谷所處的工地,一座氣勢恢宏的廟宇出現在眼前,放眼望向屋頂,黃琉璃瓦、燕尾脊、木石雕刻等映入眼簾,雕龍畫鳳、鯉魚吐水、麒麟祥雲、花鳥等堆剪圖案豐富多彩,造型栩栩如生,為閩南古建築增加了藝術氣息。
“堆剪、泥塑、交趾陶是閩南民居中最常見的裝飾藝術,其中堆剪具有最鮮明的特色。”林杉谷表示,以龍鳳、麒麟、祥雲、錦鯉等作為堆剪創作元素,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造型栩栩如生的龍鳳圖案,為閩南古建築增加了藝術氣息。陳龍山 攝
在工地内一角,擺放着衆多紅、黃、綠等彩色陶瓷碗,林杉谷拿起一把鉗子将陶瓷碗打碎,并不斷修剪。他邊剪邊介紹說,采用德化的陶瓷碗碎片作為龍、鳳、麒麟等神話動物的鱗片,往往不容易褪色,不僅可保存上百年的時間,而且能與古建築形成鮮明色彩對比,極具視覺沖擊力。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源于唐五代,廣泛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特别是閩南和台灣的寺廟、祠堂、古民居的建築風格十分接近,堆剪建築風格加強了兩岸民衆的交流與合作。
數十年來的堅守,林杉谷的手藝也小有名氣,曾被邀請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修建古建築、宗祠和寺廟等。林杉谷表示,堆剪文化不僅在閩南地區得到傳承,也被帶到東南亞華僑華人所在之處,海外僑胞對堆剪的喜愛與支持,包含着對家鄉的濃濃思念之情。
現年49歲的林杉谷堅守堆剪技藝,經手修建的古建築遍及海内外。 陳龍山 攝
林杉谷用巧手打造,塑造了極具魅力的屋頂藝術作品。對他而言,堆剪從一開始被當做養家糊口的手藝,如今已被他視為是一門藝術。“我特别希望堆剪技藝能夠代代傳承下去,為閩南古建築增添美麗色彩。”
如今,林杉谷已培養了不少年輕徒弟,部分“80後”學徒已順利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堆剪師。(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