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言行一緻的經典小故事

言行一緻的經典小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04:50:06

春秋初期,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南方楚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增強,楚王不但不服齊桓公,還要與他抗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等八國軍隊攻打蔡國,蔡侯隻好連夜逃往楚國,請求楚國出兵援助.齊桓公看到蔡侯逃往楚國,于是率領軍隊長驅直入向楚國進發。楚成王接到密報,一面調集兵将準備同齊國作戰,一面派屈完到齊國軍營進行談判.屈完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大臣,他對楚國非常忠誠。為了楚國的安危,他隻身前往齊國的軍營去見齊國的管仲,責問他:“你們齊國住在北方,我們楚國住在南方,齊楚兩國相隔這麼遙遠,即使馬牛走失不會跑到對方的國境内。尤其沒有料想到你們的兵馬,竟然踐踏我們的國土。”屈完铿锵有力的言辭,把管仲問得理屈辭窮,無言以對。齊桓公見楚國沒有屈服的意思,于是就把大軍開進楚國的領地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談判,齊桓公得知楚國早已有所準備,隻好同楚國講和,雙方言歸于好,各自撤軍。

這就是典故“風馬牛不相及”,它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幹。

您做過這樣的事情嗎?與自己不相幹的事情總是想插手或者不屬于自己的卻總是想着去占有?如果有,那麼就要改一改自己的這個習慣吧!

言行一緻的經典小故事(大智慧一一風馬牛不相及)1

1.不相幹的事不要管,不是自己的不要争。

有一些人,也許的确是有些能力,但是卻總是想以此來壓制别人。比如對别人十分苛責,這也看不順眼,那也不好,好像隻有自己永遠都是正确的,橫挑鼻子豎挑眼,這樣的确令人生厭。所以,我們在說話做事之前,好好想想,這件事與自己有什麼關系?自己說的話,做的事,對對方會有什麼影響?自己該不該說,該不該做?如果這三個問題找不到合理的答案,那就閉上嘴。做事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就可以避免犯錯。對自己都“一問三不知”,那這件事自己就沒有資格去插手。

還有一種人,就是仗着自己強勢,總是與人争權奪利,這樣的人也是讓人十分厭惡的。

比如,在職場中,有的人可能有靠山,有的人仗着自己在公司時間長,有的人也确實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就在其他員工面前趾高氣昂,尤其是在利益面前,沖在前面,本不屬于自己的功勞也去争奪。

《論語》說:“孔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樣的人,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就是屬于最後一種。

所以,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屬于自己的不用争,不屬于自己的争也争不來。

順天意,盡人事。富貴在天,生死由命。

2.隻要自己在正道上,就應據理力争。

在這個故事裡,楚成王和屈完無疑是最大的赢家。雖然他們面臨着巨大的危機,仍然不驚慌失措,尤其是曲完義正嚴辭、理直氣壯地與管仲的對話,更讓人感受到當時楚國的臨危不懼。一方面是維護自己的封地不被擄奪,另一方面還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最後齊國也不得不後退了。

↘我們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有些事情可以退讓,但是有些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觸碰的底線的事情,不能退步。

3.識實務為俊傑。

齊桓公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人,他重用管仲,使齊國的國力強大。但是,有時候,人一變得優秀了,的确容易被欲望沖昏頭腦。齊桓公也是如此,他想借勢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曆史上也有許多君主如此。

但是,齊桓公有一個優點就是懂得審時度勢,懂進退,當他知道楚國已經作了充分準備與之抗衡時,選擇了與對方求和。

其實,我們也應該如此為人處世。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欲望,即使自己變強大了,也絕不可以讓自己的私欲占據。

總結:

1.與自己不相幹的事不要去插手;順應天意,是自己的别人奪不走,不是自己的自己也争不來。

2.在仁道上絕不可以退讓,要義正嚴辭,維護自己的利益。

3.學會審時度勢,如果是自己錯了,記得要懂退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