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中非常有名的一句話,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其實體現了《孫子兵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辯證關系:知彼和知己。
“知彼知己”其實在《孫子兵法》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在《謀攻篇》,第二次在《地形篇》。在《謀攻篇》中,孫子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在《地形篇》中,孫子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這兩個地方都強調“知彼知己”的重要性,而且意思也差不多,要想獲得戰争的勝利,一定既要知彼也要知己,這看似一句正确的廢話,這裡面體現了什麼辯證思想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講。
首先,相較于知彼,知己其實更重要。孫子說,如果不知彼而知己還有一半的勝率,而如果既不知彼也不知己,那就完全沒有勝算了。因此,相較于知彼,其實孫子強調知己更重要。在《謀攻篇》中,孫子說,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預測戰争的結果:“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yú]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第一個是,知道能作戰或不能作戰的這一方會取勝;
第二個是,知道根據兵力的多少,來采取相應謀略戰術的一方會取勝;
第三個是,将領和士兵的目标一緻,全軍上下同仇敵忾的一方會取勝;
第四個是,以充分周密地準備去,對付毫無準備的一方會勝;
第五個是,将帥有領導才能,而國君不加幹預的一方會取勝。這五條就是預測勝敗的方法。
其實,這五條原則裡面,有四條都跟“知己”相關,包括兵力多寡、目标一緻、準備周密還有将帥才能,這些都需要 “知己”。對自己的實力要有非常清晰的認識,才有可能對戰争勝敗做出準确的預測。因為,“知己”是我們可以做到的,而“知彼”往往不準确。所以,知己比知彼更重要。
其次,知彼和知己的戰略意義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簡單來說就是,“知己”是為了不敗,而“知彼”是為了可勝,而且是有先後順序的。
在《形篇》中,孫子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孫子說,過去善于作戰的人,總是會預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首先讓自己處于不敗之地,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要做到不被敵人戰勝,關鍵在于自己;而能否戰勝敵人,關鍵在于敵人。所以,善于作戰的人,能夠做到的是,不被敵人戰勝,而不能做到的是,讓敵人必定被我所戰勝。所以說:勝利是可以預見的,卻是不可以強求的。
“知己”是為了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在此基礎上,要想獲得勝利,就要做到“知彼”,等待敵人暴露弱點,然後抓住機會戰勝敵人。這是知彼和知己的戰略意義的差别,它們所要實現的目标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在獲得戰争勝利這個目标上是統一的,這就是知彼知己的辯證關系。
《孫子兵法》告訴我們,想要赢得戰争,首先要管好自己,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後再伺機而動,找對手的弱點。這種思想其實也貫穿了整部《孫子兵法》,很多地方都是讓自己做好防禦,讓自己不可戰勝,這才是獲得勝利的前提。有一種說法是“最好的防守是進攻”,但是在孫子看來,正好相反,最好的進攻是防守,首先要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好,減少自己的破綻,等自己強大了,再等待勝機出現,然後抓住機會,一戰而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