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去章丘區官莊街道的小山村水峪村,在村子西北角一處廢棄多年的老宅院大門前,有一溜整齊的長方青石排列在街邊。
青石上刻着的的一些花紋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細一看,原來是小時候經常玩的石子棋的棋盤。
青石上刻着的棋盤一共六種,有的玩過,有的沒玩過。
這一種叫堵和尚,甲方有一個大棋子放在中間的“米”字交叉點上,乙方有20個小棋子,平均分成四堆,分别放在周圍的4個“米”字交叉點上。甲方先走,跳過乙方的棋子就可以吃掉乙方一個棋子。乙方要盡量不要讓甲方的棋子跳起來,并最後把甲方堵在菱形小框的頂點,就算乙方獲勝。如果被甲方跳來跳去吃掉過多的棋子,不夠封堵菱形小框了,則甲方獲勝。
這一種叫做下聯兒,下棋分為兩個步驟,一個是下子階段即布局,另一個是行棋階段。下子階段,由雙方輪流布子,布子時要想方設法組成三子一線,并盡量阻止對方組成三子一線,組成三子一線的一方可以用自己多餘的棋子壓住對方在棋盤上的任意一子,在布子結束以後,壓的棋子和被壓的棋子都要清理出棋盤。在行棋階段,雙方輪流行子,誰先三子成一線,誰就可以踢掉對方的棋盤上任意一顆棋子,誰的棋子無法走成三子一線或無路可走時即為輸棋。
這種棋盤叫憋死牛,雙方各有兩子,一方先走(隻能沿直線或斜線走),一次走一個交叉點。先走一方不能一步把對方“憋死”(即對方沒路可走了)。此後,雙方輪流走棋,如果誰判斷錯誤被逼得無路可走,就是“憋死”,算輸。
這種叫做二頂一,棋盤為四橫四豎八條線組成的九宮格,對弈兩人将棋子分别擺在棋盤一端,猜拳決出先走者,每次隻準走一個棋子,沿線走一步,縱橫進退皆可以。若一方主動(被動無效)走成相鄰兩個棋子頂着對方一個棋子,則能吃掉對方這枚棋子,并将被吃掉的棋子拿出局。依次進行,直到一方隻剩一個棋子,無法對陣則為輸棋。
這種棋盤為兩個長方形格子垂直交叉呈“十字狀”,怎麼玩想不起來了。
這種棋盤沒玩過,不知道怎麼玩。
小時候還玩過一種堵牛角,這裡沒刻上,棋盤是類似牛角形狀的,一方有兩個棋子,放在牛角的最底端,另一方一個棋子。兩個棋子的一方把對方的一個棋子堵在牛角的最頂端無路可走,即獲勝。
還有一種能夾能擔吃對方棋子的,忘記棋盤的樣子了。
石子棋要求簡單,在地上随手一畫,找幾塊小石子、小土塊就能玩,而且玩法多種多樣。石子棋究竟起源于何時無人知曉,據說比圍棋的起源還早。圍棋起源于堯舜時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可見石子棋更加的曆史悠久,是我國勞動人民古老智慧的結晶。
石子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非常普及,是人們農閑時節、茶餘飯後的消閑方式。然而,随着社會生産力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石子棋這種“古老”的遊戲逐漸開始不能滿足人們對娛樂活動的要求,随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産生于過去的遊戲已經慢慢淡出了曆史舞台。但是從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人,石子棋帶給人們的快樂還留在記憶深處,有的地方已經将石子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章丘的有心人不妨也搜集整理一下曾經在章丘農村流行的石子棋玩法,說不定也能申報一下非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