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色和貴港等地喝喜酒,在樓房套間的第一層客廳一般都會有一些神龛,寫着XX曆代祖先之類的字,跟我們靈山很不一樣,曆史上,廣西各族住房的布局、配置,神龛與火塘的方位等,受到傳統習俗的規定和制約,各地的習俗不一樣,它們顯現出來的就不一樣,那麼廣西各地各民族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壯族家庭中的神龛設在堂屋隔牆中間高約三米多的地方。隔牆位于房屋的中線處,或是 距大門五分之三的地方,有的用木闆相隔。神龛上供天地君親師财帛竈君等神位,神龛下面 是一張高腿方桌,方桌兩側置兩把椅子,是為家長和客人的坐椅。婦女和兒童,尤其是兒媳 婦,過去是不能坐家長和客人專座的。堂屋兩邊是卧室與客房。入中門,後面是廚房與卧室。 一般說來,男客是不能進中門的。60年代後,有相當一部分人家已不再設置神龛,堂屋的正 牆多貼字畫,挂年曆、挂鐘等。各地壯族住宅的布局與房舍配置不完全相同。龍勝龍脊一帶的壯族,堂屋是煮食、吃飯、祭祀及進行社交活動的地方,神龛、爐竈、火塘均設置于此。神龛後面是家公房,家公房的兩側分别為家婆房與媳婦房。家婆房有一側門與家公房相通。 兒子房在堂屋右側,女兒房在大門右角的樓梯旁,而客房位于大門左角突出處。天峨白定壯 族的神龛與火塘也設置在堂屋,但神龛後面為子女房,父母房在左後角。上思壯族神龛仍留在堂屋中,但廚房已搬到正房之外,神龛後面的房間是父母及小孩住。堂屋兩邊的卧室,長 子婚後一般住在左前房,次子婚後住右前房,三子住左後房,四子住右後房。若家中兒子小, 父母親亦可住左右後房。
壯族對大門的安置十分講究。一般習俗認為,大門是一個家庭招财進寶的門戶,所以一般都開在正中,以便進财。但龍勝壯族則認為,大門開在正中,“開門見山,祖宗不安,人 丁不旺”,而将大門開于左側。淩雲等縣的壯族住房大門一般要朝東開,但如果門前有向東 的流水,大門就不能再向東開,否則認為全年生産得來的東西會象流水一樣流逝。同時,後門和前門不能開在一條直線上,否則認為财氣會從前門進,後門出,還會給家人帶來災難。 家公、家婆的住房,在他們沒有死時是不可變動的,隻有待他們死後,子媳才能搬進去住。 來客若為夫婦,須分住客房,不能同居,否則必須給主人家“挂紅”,輕者要用紅紙包錢送給主人,挂紅布于床上,放鞭炮驅邪;重者則罰買肉殺雞,請師公做法事“去穢”。
漢族的神龛設在堂屋,迎賓、議事、祭祀均于此。按常規,左為大,右為小,堂屋左邊 的房間是家長或長子的卧室,右邊為兒子或次子的卧室。這就解開了很多人的疑問,像我們去欽州劉永福故居時,劉永福的卧室确實是在左邊,不過有點不一樣的是,他的夫人住在右邊。欽州靈山有些地方的神龛隻在老屋看到,現代人的房間裡比較少見了。
瑤族的房屋靠近大門的地方主要用于煮食、社交和祭祀。在距離大門五分之三的地方編竹為籬,将整棟房屋分為兩大部分,後為卧室。神龛設在堂屋。部分瑤族(盤瑤和山子瑤)的 神龛設在堂屋左側的竹籬上。神龛下置一小桌,用以陳列香爐、燭台、祭品。卧室的多少因 人口而定,神龛後面是家長的卧室,左右分别為子女兒媳卧房。大門居堂屋正中,兩側各開一小門,左為男人門,右為女人門,姑娘的卧室一般設在女人門的旁邊。在女人門旁設有一 鋪床,供客人住宿。石磨、碓多設于堂屋的右前方,火竈置于堂屋左邊的前半部。金秀部分 瑤族(茶山瑤)的神龛置于堂屋正中,與大門相對。一些富裕戶還用一個木架套在神龛四周, 木架雕刻龍鳳,裝飾花紋,神龛後面及樓上為卧室,卧室之後是廚房,接人待客可在堂屋, 亦可在廚房的火塘旁。瑤族住房大門的朝向有一定規矩,金命朝北,木命朝南,土命朝西或朝南,火命朝東或 朝南,水命向西或向西北,如因地勢、房屋建築面積的限制,也可折中行事。
苗族現在的房屋正中一間是堂屋,左邊一間做火塘,右邊一間分裡、外兩個卧室,卧室 的上方鋪木闆為樓亦作卧室。也有的在堂屋香火壁後面圍個房間,用作家長的卧室,或是用 作貯藏室。 ,
過去,苗族的屋内布局以火塘為中心,人們的起居、飲食、祭祖敬神,均在火塘旁。火塘用青石闆砌成, 再用椿木圍成正方形, 然後在火塘周圍用質地堅硬的木闆鋪“地樓”。 “地樓”離地面約三十厘米,苗族稱之為“拉總”或“總站”,意為“床鋪”或“冷鋪”。 平時,火塘總是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有的人家還用桐油油得明亮發光。盡管現在苗族大都制 做了木架床,有的立了香火牌,晚上睡覺不再卧在火塘旁,借火取暖禦寒,但火塘邊仍是安 靈設位祭祀祖先的地方,節日或喜慶日、忌日,均在此擺酒、肉、飯菜等供品,敬奉祖先。 所以,到苗家作客,如未得到主人的邀請,不能在“地樓”火塘邊的凳子上坐。當主人邀請 就坐時,必須到外面擦掉鞋子上的泥巴,然後再到火塘旁坐。晚上睡覺時,主人總是熱情地 招呼客人“包拉總” (睡覺) ,安排客人睡在火塘旁的“地樓”上。此時客人千萬不能說是 “睡地鋪”。苗家叫“睡地鋪”為“包大鬥”,專指睡在地闆上的牲畜。安排客人“包拉總”, 意思是讓客人與祖先的神靈一樣在全家最好的地方,表示尊重客人。
侗族木樓
侗族木樓多分為三間,二樓正中一間是堂屋,在堂屋的中軸線用木闆隔開作中壁,設神 龛于壁上,兩廂為卧室,内間是火爐堂。火爐堂正中設火塘,置三腳架煮食物;或于一端砌 竈。全家大小多在火塘就餐,冬天則在此休息取暖,男女青年“行歌坐夜”也在火塘旁。外 間一般是長廊,設有長凳給人休息及給婦女紡紗、刺繡、做針線活。另一端是客房。二樓一 般是父母與兄嫂居住,未婚子女則住三樓。姑娘的卧房也是織布房。四樓多為倉庫,存放糧食。
仫佬族房屋
仫佬族房屋一般内分六室,正中一間分為二室,前為正廳,後為後堂,左右兩間共有四 間房。正房廳堂内,在正面牆壁的上半部用木闆做成長方形的神龛,兩邊貼對聯,中間貼香 火榜,神龛下的壁上懸挂鏡屏,張貼年畫等,在神龛的下方,放有一張方桌,兩旁各放一張 長條凳。廳堂左側或右側挖地砌一地爐,燒煤煮飯菜。後堂用來堆放雜物,或作青年婦女休 息與做針線、紡織之場所。正房兩側為卧室,左前屋為老人卧室,後屋為青年人卧室。右前 屋也有用作關養牲畜,或是于大門外的圍牆邊建牛欄。前有院子,後有菜園。
毛南族房屋中為堂屋,堂屋架設闆壁,用木闆鑲花邊為小閣,是為神龛。神龛中間多用 整張紅紙寫“天地君親師位” , 或“天地民親師位”,或“天地國親師位”,兩側一般寫 “守龛童子,護宅郎君”。兩邊多用紅紙寫閣聯:“心香一炷沖牛鬥,手澤千年寄子孫”, 橫額為“天賜純嘏”。閣台上擺有香爐,閣台下放一張八仙桌,左右兩邊分别是兩張長條凳 或太師椅,供客人就坐。堂屋左邊是竈房,右邊放石磨、圍籮等。堂屋後面是父母的卧室, 大門兩側是子女或客人的卧室。有的還在卧室上鋪樓,存放糧食,也有的是在房前一側建糧 倉。堂屋内有專用于供奉祖先的靈台,有的設在堂屋左邊靠近火塘的地方,有的設在吃飯的 地方。靈台是一張四方桌,上面擺有祖宗的牌位、香爐、茶壺、茶杯等。在爐台旁靠牆的地 方, 有的還用紅紙寫上“竈王之位” 。在靠近正房大門左邊的柱子上設财神位,用紅紙寫 “本坊下界廖尹二氏神位”,兩邊貼對聯:“日進千鄉寶,時找萬裡财”等。
彜族土掌房
隆林彜族的房屋多人畜分居,住房周圍建關養牲畜的小舍。那坡彜族的房屋,地層主要 是關養牲畜,左前廂養豬,左後廂養馬,中間養牛,右前廂放石碓。二樓住人。左右兩間鋪設竹樓,用來放置糧食、飼料及晾曬辣椒,但互不相通。有的人家還在竹樓上放一副質地和式樣都很好的棺木,這是全家晚輩對長輩孝敬的表示。堂屋設神位,神位的牆上有的貼對聯, 有的隻貼幾張棕樹葉和紅紙條。貼棕樹葉和紅紙等事必須由男主人或長子來做,婦女不能參與。堂屋的左右兩邊分别為卧室與廚房。
水族房子
水族房屋的堂屋設在正中一間,左右兩側,一邊為廚房,一邊是子女卧室和客房。堂屋 設神位,兩側各放一條長凳,稱“春凳”。神位後面是家長的卧室。卧室上均鋪闆為樓,用以存放谷物、飼料。
仡佬族的堂屋不住人,也不放置雜物。神台設在堂屋的中牆上,用隔闆搭成。神台下是竈神的台位,财神的台位在祖公牌右方的水平位置上。神台上放有香爐與香桶。神台的左邊 或右邊,一般是安置石磨的地方。另一間為卧室與廚房。比較富裕的人家将廚房與卧室分開, 将作卧室的房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公婆住房,另一部分是兒媳住房,在房屋的兩側開一小門,以便出入。
廣西各族各地住房的布局、配置,神龛與火塘的方位等情況有所不同,都是根據當地情況和不斷相互影響相互同化的過程中不斷改進的,希望我們好好保護。
文自:嶺南十三叔
參考:地方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