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聞雞起舞(祖逖)
聞雞起舞,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典出自《晉書·祖逖傳》。近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原文】初,範陽祖逖(ti),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谘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骁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将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複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給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2、 刻舟求劍
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也比喻辦事刻闆,拘泥而不知變通。
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年級下:1、 買椟還珠(鄭國人)
比喻經常用來比喻沒有眼光取舍不當。
典出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椟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椟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2、 畫龍點睛(張僧繇)
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
典出唐朝《曆代名畫記 張僧繇》
【原文】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皆在。
1、 胸有成竹(文與可)
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已經非常熟練很有把握了。
典出宋·《》:"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複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少縱則逝矣。
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晁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轼《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杏林春滿(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術和醫技,與當時的華佗、張仲景齊名。人們用"杏林春滿"來稱頌醫生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近義詞:譽滿杏林、妙手回春
【故事内容】他雖然醫術高明,但是給人治病從不收錢,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宅旁種植杏樹。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樹五株,輕病患者每人植杏樹一株。幾年後,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萬,植下的杏樹就有十幾萬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養性,這片杏林便被稱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時節,董奉張榜公告,凡是到此買杏者,不收銀錢,而是用稻谷換取,一鬥稻谷換一鬥杏。董奉又将用杏換來的稻谷全部用來救濟貧民百姓。行醫濟世的董奉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因此聞名遐迩,頌聲載道。廬山一帶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後,便在杏林中設壇祭祀這位仁慈的道醫。後來人們又在董奉隐居處修建了杏壇、真人壇、報仙壇,以紀念董奉。
1、 手不釋卷(呂蒙)
手裡拿着書不肯放下來。形容勤奮好學
典出《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原文】初,權謂蒙及曰:"卿今并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曆詩、書、、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如卿二人,朗悟,學必得之,甯當不為乎?宜急、六韬、左傳、國語及。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寝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其所覽見,舊儒不勝。
後上代,過蒙,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複。"蒙曰:",當。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既難為繼,且與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以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
權常歎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更能折節好學,書傳,輕财尚義,所行可迹,并作國士,不亦休乎!"
2、 鵬程萬裡
用來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典出《莊子·逍遙遊》
【原文】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北冥有魚,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1、 水滴石穿(張乖崖)
比喻做事情隻要有恒心,不斷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典出《鶴林玉露》
【原文】乖崖援筆判雲:'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2、 大公無私(祁黃羊)
指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現多指從集體利益出發,毫無個人打算。
典出《忠經·》
【原文】春秋時, 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 你認為, 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适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 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你隻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 誰最合适; 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 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後。 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 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 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裡缺少一個法官。 你認為, 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以又奇怪起來了, 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 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 不怕别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你隻問我誰可以勝任, 所以我推薦了他; 你并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當上了法官, 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 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 十分稱贊祁黃羊。
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 他推薦人, 完全是拿才能做标準, 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 便不推薦他; 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 怕人議論, 便不推薦。 像祁黃羊這樣的人, 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五年級下:1、 程門立雪(楊時、程頤)
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的尊敬。
典出《·楊時傳》。
【原文】遊、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一個是《宋史》中的《楊時傳》:楊時和遊酢"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2、 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比喻見解、議論深刻、确切。
典出《書斷·王羲之》
【原文】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 jī ) 月,書便大進。
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⑤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1、 竭澤而漁(狐偃、雍季)
比喻取之不留餘地,隻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
語出《·義賞》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薮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将無複,非長術也。
2、 響遏行雲(秦青、薛潭)
形容歌聲嘹亮,高入雲霄,連浮動着的雲彩也被止住了。
語出《列子》卷五《湯問》
薛譚學讴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裡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複為曼聲長歌,一裡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六年級下:1、 邯鄲學步(燕國壽陵少年)
後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僅沒學到本事,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語出《莊子·秋水》
【原文】壽陵餘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2、 舍本逐末(趙威後、齊國使臣)
現在,人們用"舍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語出: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
【原文】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産約,其産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