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在揮灑汗水的建設工地,9條軌道交通在建線路“進度條”蓄勢刷新,累計65座車站封頂,多條在建線路不負衆望,攻克重大施工難題……
十年,3600餘天,從曾經1号線單線運營到如今五線齊發、結線成網,從蹒跚跟跑并跑到滿載“黑科技”領跑,成都軌道集團編織經緯,跨越高山,以打破質疑的決心、自主創新的恒心、攻堅克難的匠心,讓2100萬成都市民的地鐵夢一次次照進現實。
PART 01夢想成真,離不開打破質疑的決心
曾幾何時,有國外專家說,成都特殊的地質條件不适合修建地鐵,在成都修地鐵好比“在河邊鵝卵石灘上建房子”,難于上青天。軌道人能做到嗎?什麼時候成都人民也能開啟軌道上的便捷生活?
等待,是成都人民對地鐵的感情;破局,是軌道人敢為天下先的決心。
從成都市規劃局組建綜合交通規劃辦公室開始構思成都地鐵,到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獲批,自此“一張藍圖繪到底”。軌道建設者高水平規劃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及市域(郊)鐵路建設,促進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及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科學系統推進成都市軌道交通第五期建設規劃報批,推動構建區域多層次軌道網絡融合互聯體系,聚力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自成都地鐵1号線一期建成開通後,軌道建設者系統總結建設領域經驗,開啟自主建設的征途,高水平開通了2、3、4号線等多條地鐵線路,讓成都人民的“地鐵夢”一個個由規劃變為現實。
201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軌道交通加速成網建設計劃,到2020年實現地鐵運營裡程達500公裡以上的宏偉目标。這是當時很多人做夢都不敢想的,甚至收到外界質疑的目光。但軌道建設者始終堅定信念,以硬核實力打破僵局,用奮起拼搏驚豔歲月,展現出非凡的“成都速度”。2019年成都地鐵首條環形線路7号線如期開通,标志着成都地鐵正式邁入“井+環”的骨幹線網新篇章。其中太平園站為成都地鐵首個三線換乘站,再一次刷新了成都地建設鐵新創舉。2020年成都地鐵五線齊發,運營裡程達到558公裡,線網規模躍升全國軌道交通“第四城”,成為首個年内一次性開通5條新線的城市、運營裡程最快突破500公裡的城市。
10年時間,成都正式邁入大線網運營新時代,地鐵成為市民出行的首選,是城市交通建設史上的裡程碑事件。非凡奇迹的背後,是一代軌道建設人的芳華,也是成都交通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PART 02夢想成真,離不開實踐創新的恒心
如果你們問,修地鐵難不難?難!那實在是太難了!前期籌備、工程技術難題、外部環境難題層出不窮!
然而城市的夢想并不止步于此。一次次振奮人心的全線貫通,一項項令人驚歎的非凡成就,軌道建設者以實踐創新的恒心,推動近5年來成都軌道集團建設強度、建設裡程、投資強度位居全國前列。
自主創新,實施大規模項目群管理模式。
創新引進“項目群”“可持續施工”先進管理模式,高效動态調整工籌、分級卡控節點目标、開展和推廣标準化作業……一項項出台的精準措施,有效應對了“高峰期建設工點超580個,作業人員超5萬人,盾構同時掘進超過170台”的複雜局面,超預期實現項目的高效率統籌管理,使軌道建設項目的工期由第一期建設規劃項目的平均45個月縮短至第三期建設規劃項目的39.4個月,整體縮短5-6個月,建設效率大大提升。
直擊靶心,快速掃除前期痛點障礙。
管線遷改等是軌道交通前期工作的“痛點”,也是制約工程進度的“攔路虎”。軌道建設團隊直擊靶心、各個突破。
一方面,充分依托市政府領導小組工作會、領導小組調度會、市軌道辦例會三級會議的高效工作平台,加大力度解決軌道交通重大方案調整和重大問題協調;另一方面,内部建立“三三三”工作機制,與區縣、主管部門、産權單位展開常态對接,多方協調,各個擊破,全力推動解決管線遷改、交通疏解等難題。正是在這種锲而不舍的“牛皮糖”精神,為軌道交通在建項目現場連續施工掃除前期障礙。
精細管理,積極推行“智慧建設”體系。
2013年,成都軌道集團率先建成國内先進的建設工程安全風險監控系統,全面推行盾構實時數據監控、量測數據監控、施工現場視頻監控、智慧工地監控和安全風險綜合管理的風險管理模式;探索實施“互聯網 智慧建造”,推進工藝監測、結構風險監測預警、隐蔽工程數據采集等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整合應用,提高施工現場精細化管理水平。
智能可視,BIM技術站後工程全面應用。
成都軌道交通BIM技術在機電工程的應用早已步入國内先進行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BIM技術使機電安裝具有“前瞻性”,管線排布更加規範、有序,避免了管線碰撞、孔洞遺漏等問題,最大限度地優化了空間布局,在管線優化、節約材料、減少返工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将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工程從進場到完成聯調聯試的時間縮短至9個月。
PART 03夢想成真,離不開攻堅克難的匠心
成都軌道建設速度不僅越來越快,在攻克難題上也煉就出硬核本領,激活蘊藏于夢想之中的創造偉力,迎來生機勃勃的非凡氣象。
新技術、新工法,高水平攻克世界性難題。成都地處岷江沖積區,高富水砂卵石地層的特質讓盾構施工成為世界性難題。在毫無先例可循的困境下,軌道建設者通過大量摸索和科學實驗,采用冷凍法加固施工、盾構帶壓換刀等先進工法,成功攻克難題,将月綜合掘進指标從早期的50米增長到了400多米,成功突破盾構穿越密集建築群、運營高鐵、機場飛行區、鐵路咽喉區等多個“不可能”。
18号線龍泉山隧道是國内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隧道,也是國内首條穿越油氣田區的長大高瓦斯山嶺隧道,因其瓦斯逸出量大、離散程度高、突湧風險極高等特點,在國内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非常罕見。軌道建設者多次摸索嘗試,通過精準超前地質預報、全方位落實施工機械防爆改裝等多項技術措施,成功攻克了隧道油氣田瓦斯超限施工難題,再一次創造“成都創舉”。
承匠心、鑄精品,高質效開創多項“創舉”。
十年間,成都軌道集團将建地鐵與建城市高度融合,充分發揮建設者們的美學造詣,打造了無數條美學與實用兼備的靓麗地鐵風景線。
成都軌道集團先後捧回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金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等重量級榮譽;軌道交通5号線、18号線裝修設計摘得美國國際設計獎、美國缪斯獎等4項國際級設計獎項,近40個項目被評為省、市優質示範工程。為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标任務畫上完美的句号,更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争先,持續發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那些還在路上的軌道建設,正孕育成為這座城市的下一個“地鐵夢”。團結奮進,山海可蹈;勠力同心,未來可期。立足2025年軌道交通在建及運營裡程達1000公裡目标,軌道建設者将加快推進軌道交通第四期項目建設,強力推進軌道交通發展規劃目标任務,為2100萬成都市民“上班的路”“下班的路”更加美好而加壓奮進、開創新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