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
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
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
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雙法字理》叢書
今日漢字主角:汜圯01
“汜”字是用“巳”所造的為數不多的一個字,讀音不變,還是“sì”,是東漢時期的一個水名,稱“汜水”,在今河南省荥陽市。
汜水這個地方水土充沛,其中有一城關大家都十分熟悉——虎牢關,是周王朝八大護國關卡之一,“虣(bào)”字就源于這裡。
圖〡汜水、虎牢關
這裡最著名的曆史事件,就是三國時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關于“汜”字的解釋,有一種說法是因水流似蛇形,且環而複之,故此用了封口的“巳”字表音表意。
圖〡“汜”字的演變源流
“汜水”之名出于東漢,東漢之前稱為“氾(fàn)水”,指一條容易泛濫而侵犯人們生活的水流。
“汜”與“氾(fàn)”二字同源于金文,小篆時與“泛”字相仿,所以“氾”應是古人後來文化意義上的再造,指河水常泛濫,有侵犯之意,後由“汜水”替代。
當年楚漢争霸時,這裡就發生過楚漢相互侵犯的“汜水之戰”。
02
“圯”字讀音為“yí”,很少用,但卻跟一本書有關,這本書就是著名的《钤(qián)經》,又名《玉钤經》,全書 1336 字。
《钤經》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但它還有一個俗名大家應該還有聽說,叫《素書》,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
這本書就是變成石頭的那位老人——世人稱“圯上老人”、“下邳(pī)神人”的黃石公所著,後來黃石公在圯橋上三試張良後傳給了他,後世也稱其為《太公兵法》。
圖〡黃石公三試張良@第一試
張良不是别人,正是漢高祖劉邦的軍師。曆史上,黃石公傳書張良的地方就是下邳的圯上(橋上),今稱“圯橋”。
“圯”指用土石臨時鋪砌的小橋,所以用土做旁,臨時鋪砌自然高低不平,彎曲不直,所以用“巳”表音、表意。
圖〡“汜”字的演變
“圮”字與“圯”字十分相似,也是土字旁,但右邊是自己的“己”,讀音為“pì”。本意為土牆經曆風吹日曬後,牆皮自己斷裂、倒塌,有毀壞的意思。
“已”沒造什麼字,因為它本與“巳”為一個字,所以用“巳”造的字其實也是用“已”造的字,讀音方面也是“sì”與“yí”并用,正如“汜水”與“圯橋”。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你是否有這種感覺呢?
○〢關于作者:
本文改編自《雙法字理》,作者:白雙法老師。
讀《雙法字理》,學漢字文化!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喜歡的朋友們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