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一書,成書于明朝,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和我們在電視劇中衆所周知的形象相差很大,書中孫猴兒尖嘴猴腮,身量矮小,形容醜陋,絕不像我們常見的影視形象那樣俊秀可愛,一眼看去就是正人君子,叫人信任和喜歡。
豬八戒也不是一開始就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
影視中的形象,為了讓大多數人在短時間内都有所了解,不免将人物形象臉譜化,電視中的神仙都是道骨仙風,菩薩佛祖都是慈眉善目,自帶莊嚴法相,妖魔鬼怪都是兇神惡煞,這樣拍,固然讓人們看的輕松,隻為悟空打怪升級鼓掌,
卻恰好将《西遊記》中的精華全部丢棄,隻留那些自古以來嚼爛無味的英雄故事,落入俗套。中國古代對有無邊法力的神和得了道的仙推崇頗深,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中,往往都是神魔對抗,正義打敗邪惡,或凡人努力修了善果,得了機緣成仙,不受世間煩惱。但這種臉譜化的,簡單的是非對錯與實際生活相差甚遠,帶有一種愚昧的崇拜之情,而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中的人物,無論是神魔鬼怪,都帶有人性。
孫悟空,西遊中的核心人物,是天地精華孕育出的一顆石猴,也需要不畏艱險,遠涉重洋去學長生之法,尚未學成時,祖師問他“你姓甚麼?”猴王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隻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而在學成之後回花果山當大王吃早餐時也要小猴跪着伺候才行。
關于唐僧,有段描寫頗為精彩,一日唐僧肚子餓,讓悟空去化齋,悟空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着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頗殷勤,何嘗懶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齋我吃?我肚饑怎行?況此地山岚瘴氣,怎麼得上雷音?”行者道:“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坐,等我尋那裡有人家處化齋去。”
這番對話頗有意思,唐僧肚子餓了,不管是什麼窮山僻壤的地方,都認為悟空有天大的神通,可以化得齋飯來填飽自己的肚子;仗着自己對悟空揭了個符咒的恩情,時時提醒悟空報恩,而當遇到屍魔所化的婦人,就不信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認得出妖怪,剛愎自用,哪怕是金蟬轉世,也免不了人的劣根性。
至于豬八戒也并非一開始就是常見的好吃懶惰之徒,在高老莊時,一身力氣毫不吝啬,給高家掙下了半壁家産,仍使得受人歧視,認為八戒有辱了老高家的門風。剛剛加入西遊隊伍,也是事事争先,任勞任怨,凡事沖在前,後來知道了自己的本事不如師兄,太出風頭反受摧折,便安于現狀,自在度日。
看西遊前三十回,想吃唐僧肉的妖怪并不多,真正的沒有後台的妖精竟隻有白骨精一個,不出半日被悟空三棒打死,其他的大多是觀音設下的考驗,各種神仙或神仙的童子來擋路,令人深思,那觀音許給悟空,叫天天應,叫地地靈,自己卻給師徒四人設了許多阻礙。那劫了寶象國公主的黃袍怪,原是天上的奎星,雖說下凡是為了和披香殿的玉女相會,卻在人間真的是一派妖怪作風,吃人飲血,全無一點神仙氣度。
那黑風山的黑熊精,本是存了一份善心想救人,卻見财起意,不管老友性命,隻因居所處頗有些修道之意,為觀音看中,便脫離妖道入仙道,成了落珈山的守山大神,也是一段奇緣。
樁樁件件數不勝數,西遊中的故事大都因果曲折,好像人間複雜是非難以評斷,實乃好書一部。下有打油詩一篇,其他事宜,下回再續。
西遊散話
一部西遊百回篇,世間百态躍眼前。
神魔妖鬼盡如人,天宮靈山不比凡。
三界皆無公平地,天宮也為強者尊。
木母黃婆小白龍,區區小事索命賠。
技壓群雄可齊天,大鬧天宮山壓身。
佛祖菩薩非聖人,罵罵咧咧亦似凡。
枉稱金蟬轉世身,哭哭啼啼盡靠猿。
誰道修佛無诳語,随言扯謊騙猴兒。
千辛萬苦曆百難,靈山腳下亦須賄。
八戒本為辛勤身,行者當前懶是先。
妖魔皆為神佛眷,個個後台真強悍。
可憐洞天美猴王,昔年神鬼聞風散。
獨領風騷天地間,誰人不曾曉威名?
西天取經八十難,半數妖魔無力拼。
非我大聖無能耳,緊箍在身哪敢亂。
況有師恩未曾報,成佛尚在半途中!
那似當年多逍遙,自由馳騁天地間。
鬥戰勝佛有何貴,縱使靈猴變一般。
世人皆道神仙好,道骨仙風壽無綿。
唯有承恩火金睛,道破三界無二搬。
尋佛求道有何益,不若安享人世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