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有關部委先後發布《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幹政策》《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加大了對戲曲傳承發展的扶持力度,同時為戲曲在高校中的傳播普及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中國戲曲第二大劇種的越劇,其保護與傳承需要專業教育,更需要普及教育。因此,筆者結合近年來越劇保護與傳承的具體實踐,探索越劇傳承的高校路徑,力圖為戲曲在高校的傳承提供新思路。
越劇獨特的文化價值
柔美精雅的江南美學特質。中國戲曲藝術有着極其鮮明的審美特征,在世界戲劇舞台上獨樹一幟。越劇起源于江南,在發展過程中借鑒昆曲、話劇、紹劇等劇種的特點,吸收江南水鄉秀美靈動的特質,唱腔上清悠婉麗、細膩有神、跌宕婉轉,形成了抒情柔美的藝術風格,體現了江南的柔美雅情,蘊含獨特的江南文化,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
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越劇處于吳越文化圈,承襲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的精雅文化形式所體現的審美取向與價值認同。對越劇的價值認同,有助于增強區域民衆對本土優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赓續傳統文脈,守護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園。
越劇文化中的美育教育功能。越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民族藝術,兼具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表現形式,包含豐富的傳統文化曆史内涵,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豐富的經典優秀劇目體現了越劇特有的審美趣味、道德倫理、愛國精神、思想情感等價值體系,具有全方位、深層次、綜合性的美育教育功能。
越劇在高校傳承與保護的要素
有效傳播是關鍵要素。振興戲曲重在培養觀衆。有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戲曲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對其藝術形式不理解及傳播載體單一。任何一門藝術的理念都包含在作品的表達中,受衆能理解其藝術形式是這門藝術有效傳播的前提。隻有在大學生理解越劇唱詞、節奏、韻律的基礎上,才能使之得到有效傳播。因此,讓大學生充分理解越劇藝術形式是其在高校傳播普及的關鍵要素。
價值認同是内在要素。大學生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其價值取向也更為多元化。越劇的作品内容、表現形式與傳播途徑缺乏創新,缺少在語言、節奏、内容上與大學生生活更契合的作品和呈現形式。多數高校的戲曲社團數遠遠少于流行歌舞社團,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因此,越劇要針對大學生群體,找準情感共鳴點和生活關注點,才能把傳統文化的價值導向轉化為自覺行動。
資源保障是基本要素。戲曲在高校的傳承與保護往往受制于師資力量、經費投入、場地設施、社會資源四個方面的資源不足。當前,開展越劇教育最為緊迫的問題是專業化教育人才缺乏,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高校對越劇活動經費投入不足,制約了越劇教學、社團、訓練、展演、競賽的有效開展;越劇活動開展同樣需要場地、設備、服裝、道具、舞台,同時,也需要社會越劇團體對學校的支持和帶動。
越劇傳承與保護的高校路徑
完善越劇組織構架,建立越劇教育良性互動機制。設立越劇傳承與保護基地,成立越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整合部門、學院、研究機構等校内資源,以及地方越劇團等社會資源,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互動、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互補、校内與校外共建共享的工作合力。高校根據課程教學、學術研究、活動指導、社團輔導等工作的需要,通過學校、劇團、企業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形成“校—團—企”的校内、校外兩輪驅動,合力推進越劇教育。高水平師資是越劇傳承與保護的核心力量。建設“校團合作、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以校本建設為主,并通過越劇團聘任特聘教授、藝術導師;通過内培外引、校團合作、專兼結合,建設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為越劇教學和理論研究提供堅實基礎。
優化越劇課程結構,以學分的形式保障越劇教學。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标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越劇課程結構的優化要符合知識結構、形态結構、課時比例的科學要求;要探索創新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教育形式;要結合學校教育實際,強化越劇教育教學的通識性,将越劇課程納入高校美育通識核心課程體系,成為人人必修的美育系列課程之一。因此,要構建“普及—體驗—拓展—提高”進階式越劇課程結構,将越劇相關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以學分的方式保障越劇教育的普及,使越劇教育制度化、長效化。以“戲曲文化鑒賞”(1學分)等美育導論課作為越劇的普及教育,以“越劇藝術賞析”(2學分)、“戲劇基礎”(2學分)等課程作為戲曲和越劇的專項學習。同時,将越劇教育由課内向課外延伸,通過越劇社團課“越劇演唱實訓”“越劇舞台表演實訓”作為學生的提高課程,以“編劇基礎”“文化産業管理與概論”等選修課程作為知識的拓展,實現越劇課程的限選與任選、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專業與通識的合理設置。
搭建越劇活動平台,營造越劇實踐與活動氛圍。學生社團是高校為大學生搭建服務成才體系的重要載體,是越劇教育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托戲曲社團在高校開展大學生戲曲實踐活動是戲曲普及與傳承的重要路徑。在戲曲教育過程中,高校可引導并扶持學生成立戲曲社團,配備專業的指導教師對社團業務進行專業指導,按照社團品牌化、劇目精品化、活動普及化的目标,在經費投入、條件創設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高校可依托戲曲社團開展戲曲第二課堂實踐、戲曲展演和競賽等活動。對戲曲社團學分的認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通過設立“越劇文化節”,使每年越劇活動固定化;通過開展越劇經典劇目專場演出,大力營造校園戲曲文化氛圍;以越劇為帶動,通過文化大講堂等形式定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為了讓傳播渠道跟上時代發展,适應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和生活習慣,高校可充分運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台,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社團活動、越劇交流和文化宣講等活動形式,引導大學生了解戲曲、走近越劇,不斷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
建立越劇研創基地,加強越劇文化研究與保護。地方戲曲的研究保護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文化遺産存在着物質價值和研究欣賞價值,這也是戲曲文化遺産的核心價值。對地方戲曲研究,既包含對戲曲本體的精細考證,對劇種曆史的譜系研究,也包含對劇目、音樂、表演等進行文學藝術審美研究。越劇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性藝術,對其理解、研究與傳播還有較大的欠缺。因此,在研究與保護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越劇藝術的資料收集、文獻整理、理論研究、開發數據資源利用,以及越劇保護扶持和對外傳播的政策研究。高校可設置越劇傳承與保護基地,整合研究力量,形成“課程開發、史料整理、理論研究”的研究體系,為越劇傳承保護提供理論支撐。可以通過項目申報、資金扶持、社會合作等形式開展專題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戲曲研究成果。越劇傳播的有效性研究是越劇傳承保護重要環節,通過開展情境探索與實踐、教學有效性探索等理論與實踐研究,使越劇理論研究反哺越劇教育實踐;通過越劇傳播機制與政策的研究,加強越劇文化普及與資源保護。
(本文系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越劇文化傳承與保護基地”、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基于立德樹人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策略——以越劇進高校為例”(JG2018029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章瑞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