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歸根結底是有社會屬性的,即使在上學時期,本質上同樣是處于集體生活中。想要獲得更多資源,得到同伴和上級的認可,才能有更多機遇。
在這種模式下,我們自然而然地教育着後代要學會融入集體和與人合作。事實上,人際交往能力較強的同學,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似乎都過得更為順利。
可有時候我們或許過度誇大了“合群”的意義,以至于一旦看到内向、不喜歡交際的學生和同事,就認為他們需要改變。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董宇輝老師分享經曆,坦言:沒什麼朋友,也很少參加同學聚會經常上網的家長對董宇輝老師肯定不陌生。新東方在雙減之後,業務規模急轉直下,老俞在嘗試了很多轉型方式後,終于壓對了這塊“寶”。
董宇輝等原本在培訓班裡講課的老師,直接把“帶貨”這份職業推向了新的“天花闆”。既能把知識用生動的形式解釋出來,推銷的形式又不讓人反感。
不少父母甚至直言,隻允許學生看新東方的直播。而董老師也很快成為紅人,他的年薪可不低。更令人動容的,則是他的成長經曆,可謂是種“逆襲”。
出自普通農村家庭的他,能在家裡獲得的教育資源很有限。上中學時還曾因為英語發音不标準,被同學嘲笑。誰知後來竟考上了西安外國語大學,還成為知名教育集團的老師。
不過,在沒有“功成名就”之前,董宇輝卻是大多數人眼裡,幾乎不可能“出人頭地”的角色。當代人深知人脈的關鍵作用,也公認性格外向、喜歡交朋友的學生更吃得開。
而董宇輝坦言:自從上學時,自己基本就沒什麼朋友;畢業後也很少參加同學聚會。或許是困難的家庭背景,加上喜歡思考的性格,讓他顯得比多數同齡人更早熟。
别的男生還在貪玩時,他便已經開始思索未來,幼稚的話題很少能吸引他的參與。而這也令他顯得跟同學們有點“格格不入”。
董宇輝回憶說,以前曾經參與過集體的聚會,可是很多同學給他的感覺是:選擇露面隻是想用誇誇其談和展現名貴首飾等方式,向别人證明自己。
後來他便不再喜歡出席這類聚會,更不期待在“老同學”中尋找人脈。因為他始終認為,機遇是給真正有實力的人,倒不如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
優秀者總有共性,他們對人脈資源的理解,往往更為現實或許正如黃渤曾經總結的那句話:當你功成名就以後,曾經的“缺點”就會變得不值一提,反而成為榜樣。董老師談及的經曆讓筆者想起一位高中同學。
學生和班主任對他的印象大多是“冷淡”,可事實是人家考上了985大學,後來還拿到碩博連讀資格。不喜歡人際交往的他,并沒有耽誤談朋友和成家,現在事業和家庭都不錯。
優秀者或許總有這樣的共性,他們對于人脈資源的理解要比普通學生更為現實,很少因外界的人際關系而感動或苦惱。
比如全班同學給班主任準備驚喜,很多人被這樣的場景打動得落淚,但這類學霸通常很冷靜。同學聚會不輕易參加,或者隻跟少數有交集的人聚聚。
實際上這樣的原則使得他們把時間都用在了更重要的人和事上,日積月累下來,節省了不少無意義的消耗。
其實即使是老同學相互交往,其中也未必完全是出于友情。如果你畢業多年,就會發現那些教師、醫生等職業的人,經常是被主動聯絡的“香饽饽”。
這是因為大家會認為,教育和醫療方面的難題幾乎是家家都可能遇到的。跟這類同學拉近關系,以後多半能有用處。
而當你還沒有達到足夠的水平和實力時,即使表面上跟很多同學都不錯,也很難成為“資源”。圈子不同真的沒有必要刻意去制造人氣。
【編者寄語】同學關系其實很微妙,有些人志同道合,甚至比親戚更适合長期交往。但上學時跟畢業後,感覺卻不一樣。有時因為一點意見上的分歧,也會出現不愉快。
筆者有位同事就因為跟居住國外的老同學,在某個問題上出現很大的差異,甚至還上升到了愛國的話題。最後兩人不歡而散。所以,越是經曆豐富,往往越重視獨處時的提升,不再寄托于外界了。
話題:你如何看待董宇輝老師這樣的性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