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羅漢,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一,母樹原産一說在内鬼洞、一說在竹窠。據清代郭柏蒼《閩産錄并》裡記載:鐵羅漢為宋樹名,早于大紅袍,是武夷山中有記載最早的武夷名枞之一。始于唐,聞于宋,盛于清,是四大名枞中成名最早的茶,而且因其藥性和保健功能蜚聲東南亞。
01正岩牌烏龍茶:下南洋的武夷茶味
武夷岩茶中的老當家,當屬鐵羅漢了,那個時候就連肉桂都還沒有出生。在僑銷市場的武夷岩茶中,福建省武夷山市茶葉總廠創立的正岩牌烏龍鐵羅漢就為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閩南人喜愛的武夷岩茶的味道。
1998年武夷山市茶葉總廠生産的正岩牌鐵羅漢 | 實拍圖
02鐵羅漢——救人濟世如菩薩
鐵羅漢以滋味醇厚濃郁、霸氣十足的品質著稱,其品質口感獨特,立足武夷岩茶幾百年長盛不衰。也是為數不多且可以長期陳放的岩茶之一,且越陳越好。且因其陳茶有特别的藥用功效,坊間流傳有:陳三年是藥,陳五年是丹,十年以上無價寶。
原惠安茶廠名叢“鐵羅漢”,創建于清乾隆年間,有兩百餘年制茶曆史。
據《惠安文史資料》曾發表的《惠安集泉茶圃史略》中記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商人施大成在泉州惠安開設集泉茶莊,以經營武夷岩茶為主,多款岩茶中以“鐵羅漢”最為名貴(每斤四十八元)。名為鐵羅漢,實為武夷岩茶拼配而成,在集泉茶莊最興盛的時期,單單鐵羅漢的銷售額就占30%,之後逐漸成為馳譽中外的名牌商品茶,為集泉茶莊創下名聲。
集泉茶莊的鐵羅漢因以陳茶為原料,惠安縣當時鬧瘟疫,不少病人在飲用鐵羅漢後,病情減輕,後來更是成為惠安沿海漁民的居家必備良藥。據史志載: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泉州鼠疫流行,群醫束手無策,集泉茶莊布施“鐵羅漢”,救人無數,“鐵羅漢”從此名揚海内外。在1890年--1931年前後惠安縣雖發生兩次時疫,患者用集泉的名叢鐵羅漢後,得以痊愈,因有如羅漢菩薩救人濟世,故得名。
每一個茶實際上都有純種和商品名之稱。就像現在的大紅袍,市面上的街茶有叫大紅袍的,這個多半是作為商品名用某一品種進行銷售,另一種是采用武夷岩茶的拼配技術将不同的品種的武夷岩茶按照适當的比例進行拼配,将其口感近似純種大紅袍的味道。最後一說的就是純種大紅袍,也就是大紅袍,隻不過名字前面加上“純種”二字以便于區分。那麼同理,鐵羅漢實際上也是可以指代一個商品名,為了保證某個穩定口感而連續性銷售,還有就是做一個純粹的品種茶。隻不過當時武夷茶的銷售中,菜茶比名種賣得好,從拼配工藝的角度來說,商業的制作是需要嚴格的保密,當有經銷商或者商鋪需要某一種純料的時候,供應商還不一定能給出。
福建省對外貿易總公司文件 | 圖源網絡
當代“農學巨子”吳覺民主編的《茶業研究》稱贊“鐵羅漢”:“因茶具有消暑退熱之效,能治病症,在南洋炎熱地帶,被視為居家必備之無上良藥。”我國著名茶葉專家陳椽、莊晚芳對鐵羅漢亦推崇備至。鐵羅漢在東南亞一帶的知名度甚至高于大紅袍。
03鐵羅漢到底長什麼樣
傳說鐵羅漢是從天庭掉下來的羅漢枝條所長出來的茶樹。王母娘娘設宴款待五百羅漢,其中一個羅漢将手中的羅漢枝條弄斷後難以接上,因為害怕被怪罪,将枝條丢入武夷山中,枝條成為今天鐵羅漢的茶樹。
又有一說:武夷山慧苑寺一僧人叫積慧,專長茶葉采制技藝,他所采制的茶葉清香撲鼻、醇厚甘爽,啜入口中,神清目朗,寺廟四鄰八方的人都喜歡他所制的茶葉。他長得黝黑健壯,身體彪大魁梧,像一尊羅漢,鄉親們都稱他“鐵羅漢”。
有一天,他在蜂窠坑的岩壁隙間,發現一顆茶樹,那樹冠高大挺拔,枝條粗壯呈灰黃色,芽葉毛絨絨又柔軟如綿,并散發出一股誘人的清香氣。他采下嫩葉帶回寺中制成岩茶,請四鄰鄉親一起品茶。大家問:“這茶叫什麼名字?”他答不上來,隻好把經過講出來。大家聽了後認為,茶樹是他發現的,茶是他制的,此茶就叫“鐵羅漢”吧!
鐵羅漢
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中生種葉長橢圓形,色深綠
葉面微隆,葉片厚
葉齒淺密稍鈍
采制期為4月下旬末
香氣濃郁幽長,滋味醇厚甘鮮
鐵羅漢茶樹生育能力較強,發芽較密。持嫩性較強,春茶适采期在4月尾,制烏龍茶,品質優,色澤綠褐潤,香氣濃郁幽長,滋味醇厚甘爽,岩韻顯,抗寒性與抗旱性強,扡插繁殖力強,成活率很高。
清代周亮工《閩鐵羅漢曲》雲:“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雅堂文集》亦雲:“新茶滑而無骨,舊茶濃而少芬,必新舊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雖曆數時,芳流齒頰,方為上品。”“鐵羅漢”正是采用久藏五至十年的鐵羅漢,配以少量的新茶,加以傳統秘方精制而成。不僅具有鐵羅漢之韻,蘊蘭桂之芳,且有提神醒腦、祛火消食、解嘔止瀉、減肥美容諸功能。品質獨特,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
鐵羅漢幹茶條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品種香氣,是溫暖而治愈的藥香,焙火不高的鐵羅漢,保留了它的花香。輕盈的花香,是鐵羅漢最大的賣點,可以把它形容成剛柔并濟。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溪水長流不斷,清涼感十足,茶湯入口,像回到溪澗旁,聽水路悠悠,聞芳香陣陣,細膩而回甘。
04GB審評筆記:香型濃郁幽長
武夷山鬼洞是一座武夷名叢的基因庫,幾乎武夷山所有的茶樹品種在這裡都有生長。據說鐵羅漢的母樹就出現于此。鬼洞實際上是一個大峽谷,因為終年日照時間相對于其他山場較短,所以看起來相對陰森。鬼洞是很多名叢奇種的母樹茶發源地,例如今天四大名叢的白雞冠就發源于外鬼洞。
武夷山鬼洞山場 | 圖源網絡
在計劃經濟時期,生産隊将内鬼洞的名叢修剪過一次,這些樹年紀太老,一直就沒有徹底的恢複過來。而相對于外鬼洞來說,外鬼洞的茶樹就會高矮不一。因武夷山的名叢茶樹一開始就隻有那麼幾棵,種在如今的武夷山風景區内(教科書上稱大岩産區,将三坑兩澗稱之為正岩産區,與今天的範圍有所區别)則制作出的香氣頗有風味,倘若種到大岩産區之外,茶則寡淡無味。這是因為武夷山的獨特風土造就的。關于風土的表述還得依靠土壤學。在1943年期間,王澤農就做了為期幾年的土壤調查。在戰亂且物質生活有限的前提下,王澤農手繪的武夷山土壤地圖讓人欽佩,那時候的人為學的嚴謹
武夷山不同山場的土質情況 | 圖源網絡
品種專家羅盛财說鐵羅漢的最突出品種特征是“香型濃郁幽長”,這也是武夷山獨特的風土造就出來的味道。根據不同人對香味的理解不同,也可能将鐵羅漢的品種香形容成鐵鏽味、草本香。
陳椽教授對鐵羅漢品種的審評結果 | 圖源網絡
當然這都不排除人們對鐵羅漢的喜愛。福建省茶産區的溫度,與山脈的走向一緻。從東北到西南,茶的價格也随着山脈走勢而變化着。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在相同的緯度下,海拔高的氣溫低,海拔低的氣溫高。
莊晚芳題鐵羅漢 | 圖源網絡
《東溪試茶錄》裡總結到“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這裡實際上就點明了風土的意義。福州、晉江、漳州、蒲仙平原,這個區域開闊平坦地力肥沃,其實更适合糧食跟果木生長,茶長在上面有點像“茶田”,味道也比山區要濃酽得多,而福鼎、南平、武夷山、政和、安溪則是多山,這裡的土質并非肥厚,酸質的紅土往往更适合茶樹生長,茶的香氣往往會淡雅獨特很多。而鐵羅漢則是長在武夷山,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将鐵羅漢的品種香描述成不同味道的原因。
05歲月峥嵘,俠骨柔情
好的鐵羅漢不易尋,自然陳放的就更少了。福茶家藏1998年武夷山市茶葉總長生産的正岩牌鐵羅漢,中火自然陳放至今。滋味軟稠,醇滑有勁。五道湯之後幽幽蘭香随着甘甜一同釋出,鮮活俱顯。
存量少,可遇不可求,是久存愈佳之上品。先到先得。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同時也感謝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權,請與我們及時聯系!—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