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讀書筆記?世說新語精注精譯文學第四(2),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瞧這樣的語文有意思讀書筆記?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說新語精注精譯
文學第四(2)
5.鐘會①撰《四本論》②始畢,甚欲使嵇公③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注釋】
①鐘會:即鐘士季,見言語第二第十一篇。
②《四本論》:才能與人性善惡的問題是魏晉時期清談的重要内容之一。鐘會撰《四本論》,專門論述了人的才能與善惡之間的同、異、合、離的關系。
③嵇公:即嵇康,見德行第一第十六篇。
【翻譯】
鐘會剛剛寫好《四本論》的時候,很想給嵇康看看。他把書稿揣進懷裡,到了嵇康家,還是怕被他責難,不敢拿出來,遠遠地從門外扔進去,馬上就回身飛快地跑了。
6.何晏①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②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極,可得複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③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注釋】
①何晏:即何平叔,見言語第二第十四篇。
②王弼:即王輔嗣,見言語第二第九十九篇。
③客主:指辯難的客方、主方。自為客主,即自問自答。
【翻譯】
何晏任職吏部尚書時,很有地位聲望,當時清談的賓客常常滿座。王弼還不到二十歲,去拜訪他。何晏聽過王弼的名聲,便分條列出以前在清談中取勝的玄理,說:“這些道理我認為是談得最透徹的了,你還能再反駁嗎?”王弼就開始逐條反駁,滿座的人都認為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幾次自問自答,在座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
7.何平叔①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②;見王注精奇③,乃神伏④。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⑤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注釋】
①何平叔:即何晏,見言語第二第十四篇。
②王輔嗣:即王弼,見言語第二第九十九篇。
③精奇:精微獨到。
④神伏:傾心佩服。
⑤天人之際:指天和人的關系。天人關系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問題。
【翻譯】
何晏給《老子》做完注釋,就去拜會王弼;看見王弼為《老子》做的注釋,見解精微獨到,傾心佩服。說:“像這個人,可以和他讨論天人之間的關系了!”于是把自己的注釋改成了《道論》、《德論》兩篇。
8.王輔嗣①弱冠②詣裴徽③,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④,聖人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⑤,何邪?”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⑥,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注釋】
①王輔嗣:即王弼,見言語第二第九十九篇。
②弱冠:古時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
③裴徽:字文秀,河東聞喜人。三國時魏官吏,善言玄理,官至冀州刺史。
④資:憑借,這裡指根源。
⑤申之無已:不停陳述。老子《道德經》裡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句子。
⑥訓:解釋。
【翻譯】
王弼年輕時去拜訪裴徽,裴徽問他:“無,确實是萬物的根源,孔子不肯說它什麼,老子卻反複陳述,這是為什麼呢?”王弼說:“孔子體悟到萬物始于‘無’,可又不能解釋清楚,所以談論時必定涉及‘有’;老子、莊子不能超脫世間的‘有’,所以經常去解釋那個還掌握得不充分的‘無’。”
我緻力于國學傳承,力求注釋最全面,最準确,譯文最簡潔,最通順,最優美,最貼近原意。歡迎大家留言批評指正,如果喜歡,請你點贊。你順手的關 注,小小的點贊,是我更文的最大的動力。感謝你的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