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講堂國風召南

詩經講堂國風召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1:56:33

中新社石家莊4月23日電 題:“詩經故裡”講詩人:讓《詩經》回歸百姓生活

中新社記者 李曉偉 艾廣德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河北滄州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學生王佳睿,輕聲誦讀他最喜歡的《詩經·小雅·鹿鳴》。他笑稱,這首詩描述了一場歡樂的宴會場景,連古人都覺得鹿是一種特别美好的動物。

詩經講堂國風召南(詩經故裡講詩人)1

資料圖為2021年7月18日,董傑在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為學生講解《詩經·小雅·鹿鳴》。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近年來,王佳睿所在的河間市第一實驗小學同當地64歲的《詩經》講詩人董傑合編了《詩經》選讀本,裡面收錄了50首詩歌,還包括一些詩經成語、植物等,供學生們閱讀。該校教師石雙美說,《詩經》優美的文字以及所蘊含的樸實道理,讓師生受益良多。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常棣’也就是棠棣,棠棣花是幾朵小花湊在一起,它們同根而生,象征着同胞兄弟的情義……”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當日,董傑正在河北省滄州河間市一處活動中心,用棠棣花開頭,講解《詩經·小雅·常棣》。台下聽衆,從白發老者,到學齡兒童,均聽得津津有味。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漢代起,被儒家奉為經典,列入“五經”。

詩經講堂國風召南(詩經故裡講詩人)2

資料圖為2021年7月17日,河北省滄州河間市一處活動中心,董傑公益講座現場的一位讀者。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現存《詩經》是漢代毛亨、毛苌叔侄所傳,又稱‘毛詩’。兩位大儒曾在河間傳授《詩經》,由此河間被稱為‘毛詩故裡’。”董傑說,此間詩風頗盛,至今一些村落仍保留着被稱作“河間歌詩”的吟唱《詩經》的活态文化,并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董傑曾是一名中學老師,2010年退休後開始深入研習鐘情的《詩經》。他遍訪名家,僅讀書筆記就寫了逾20萬字。2016年,河間市傳統文化協會邀請董傑講解《詩經》,開啟他的講詩之路。

“《詩經》不是高不可攀的,它非常接地氣。”董傑告訴中新社記者,《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尤其《風》是先秦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域的民歌,是勞動人民創作的詩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而他的目标就是把這些講給百姓聽,讓《詩經》回歸生活。

董傑說,6年來他在當地舉辦了300多場公益講座。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他開始嘗試網上直播。

詩經講堂國風召南(詩經故裡講詩人)3

資料圖為2021年7月17日,董傑(右一)在河北省滄州河間市一處活動中心講解《詩經》。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通俗易懂”是河間市民韓愛華聽董傑講詩最深刻的印象。年過五旬的他表示,原來以為這些詩歌很晦澀難懂,聽了之後才覺得它們能指導人們快樂地生活,比如《關雎》可以教年輕人如何找戀愛對象,獲得一生的幸福。

據河間市委宣傳部介紹,《詩經》已被翻譯成英、法、俄等多種文字。2010年,《詩經》在德國萊比錫被評選為“世界最美的書”。2014年,來自中、美、韓、日等國家和地區的百餘位專家學者走進河間,探尋《詩經》之“根”。(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