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莊子〉心得》這本書中講到了“呆若木雞”的典故。莊子筆下,呆若木雞,是不為外物所牽制,對外界變化,心中沒有絲毫波瀾,有極高境界的鬥雞,這樣的鬥雞是戰無不勝的。
原文出自《莊子·外篇·達生》,如下:
紀渻子[〔渻〕音ng。]子為王[〔王〕指齊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雞已乎〕意思是鬥雞養好了嗎?]曰:“未也,方虛而恃氣。”[〔虛而恃氣〕虛浮驕傲,而且自恃意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猶應向景〕還是聽到聲音或者見到影像就有所反應,意思是心還是為外物所牽制。向,通“響”。景,通“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可以理解為作為鬥雞的基本素質。]異雞(别的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個故事不簡單,莊子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讀《莊子》,總是琢磨不透,那些總是琢磨不透的寓言中,其實蘊含了莊子所悟得的大道。讀《莊子》要跟着莊子的思想,逍遙遊,而不是感慨莊子的想象力豐富。
百度詞條對“呆若木雞”的解釋是形容一個人有些癡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出自《莊子·達生》。
這個解釋跟莊子所表達的原意完全不一樣,雖然都出自《莊子》,但卻失去了它原有的豐富内涵。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簡單也不失生動形象。如果一直不知道這個成語來自這樣一則有意思的故事,也就沒有什麼想法了,也不會寫這篇文章。但是自從知道了這個故事,就覺得我們現在太low了,有知識沒文化。莊子是有大智慧的人,通曉天地之間的大道,他講故事是為了說明這個“道”——溝通天地人三者之間的聯系;而他的思想天馬行空,縱橫馳騁,也需要一個無比廣闊的空間才能承載 !
詞語的意思在使用的過程中詞意慢慢發生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當我們發現了同一個詞的古今用法迥異時,總該問個為什麼吧!總也得思考一下,哪種用法更好。很多詞語的意思,從古至今并沒有發生變化。“庖丁解牛”就還是原來的意思,曆經千年的傳承,詞意并沒有變化。但是也有不少發生了變化,這樣的變化是好還是不好呢?是詞語的寓意更加豐富了,還是簡單的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斷章取義,失去了其原有的豐富内涵。
因為最近在看國學方面的書,越看越覺得國學博大精深。雖說是博大精深,但還是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時代在變,精華和糟粕也在變!我們學國學要把握住這個原則,事變我變,人變我變。不禁在心中感慨,我們是不是對國學有什麼誤解了,我們學國學,到底該學什麼?學國學是學習先賢的智慧,而不是把國學當成知識!對很多經典都斷章取義的理解,使人們對國學産生了很多誤解,導緻國學衰微。
而且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我們的文明是那麼的早熟,為什麼到後來逐漸沒落了呢?是我們的傳承偏離了聖人指引的方向,還是起點太高,而後輩又太愚鈍,不能領會先賢的智慧,在那條天人大道上迷失了方向。亦或是一個更加殘酷的真相,就是這種高等級的智慧,本就隻能由少數人精英掌握,普通人限于資質,根本無法習得!
所以莊子雖然擁有大智慧,但是莊子認為自己在世人眼中顯得“呆若木雞”。
表面看來呆若木雞,而内在的智慧卻深不可測!這就是莊子帶給我的驚喜!
人微言輕,聽南懷瑾先生講《莊子》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