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半輪秋。
重點在“半輪”。形容明月,用“輪”,如一輪明月。講的是月亮的形狀,像車輪。那自然是圓月的時候。李白說“半輪”,這裡就有了時間:或者十五之前,或者十五之後。能确定是“上弦月”嗎?感覺不可能。
“秋”是季節。這樣第一句詩,就交代了很多内容。地點:能看到峨眉山的地方(連着下一句讀,還能知道是在船上);季節和時間:秋夜。
影入平羌江水流。平羌是地點。具體地點如果暫時查不到資料,我們也能根據前後詩意來推斷出它是一條江名或一個地名(今青衣江),這可能就叫“語感”。影入平羌,是李白在船上看到了峨眉山月的倒影,它跟着平羌水一直在流動、前進。這樣一解釋,“流動”啊,“前進”啊,這兩個詞真的很生硬。
本來李白此刻的心意是很柔軟的。他此刻的心思,就是我走月亮也跟着走。情意綿綿的,十裡萬裡相送難分手。
夜發清溪向三峽。清溪、三峽,和前面的平羌,以及後面的渝州,這幾個詞,都是地名。實寫的。所以很多人稱贊李白這首詩,用了那麼多真真切切的地名,還能寫出如此動情的詩歌。地名這種東西,一就是一,很難再有延伸想象的空間,如杜甫“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也是很多個地名連用。像李白杜甫這種情況,唐詩裡有,但不多見。地名不同于意象,地名是固定的;意象的寓意則豐富、複雜很多。
清溪是一個驿站的名字。三峽我們就把它想當然理解為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渝州是今天的重慶。讀這首詩要有地理知識。除了古今地名的問題,還有地理方位的問題。
比如上一句中的“三峽”,我們想當然認為指著名的長江三峽,但如果我們确定李白這裡的“下渝州”是要去重慶,那就可能不對。因為這三峽得是過了重慶奉節之後的事情。這三峽是大三峽,另外還有小三峽(巫山),還有什麼三峽(平羌三峽),在樂山。
總之,這裡我現在也弄不清楚,以後或許可以。也就是說,以前很多人糾結“君”到底是指月亮,還是指人——我認為指月亮——其實,更應該琢磨的,是李白的“下渝州”,是去渝州,還是離開渝州。兩者得有個取舍。絕大多數的意見,解釋為去渝州,那“三峽”就不能是長江三峽。
簡而言之:這首詩的地名是個大問題。
2021010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