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文/圖
一條青石闆路,半台鑼鼓半台戲,見證着走馬鎮的千年變遷。在走馬鎮,不僅可以尋找曆史的足迹,還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
日前,記者從高新區走馬古鎮了解到,《中國故事走馬鎮》首次以繪本形式出版,文中栩栩如生地記錄了一個個經典的傳統故事,把小時候讓人害怕的熊嘎婆、重慶人耳熟能詳的安世敏的故事,用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展現給讀者。
走馬故事會
首次以繪本的形式出版
近日,《中國故事走馬鎮》首次以繪本的形式出版,填補了走馬鎮民間故事繪本版的空白,同時為走馬鎮民間故事的宣傳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
走馬,在曆史上是成渝古道一個重要的驿站。天南地北的客人們每日川流不息,帶來了各地的新鮮見聞和奇聞異事,久而久之,便孕育出了以民間故事、歌謠、諺語、俗語為主要形式的走馬民間曲藝。2006年,“走馬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走馬古驿道
走馬古鎮因其西臨璧山、南接江津,曾有“一腳踏三縣”之稱。而走馬的民間故事,更是種類繁多。
經年累月的加工創新,許多故事帶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講述家各自的風格。如魏顯德講述的《頭殿閻君開後門》《海龍王招驸馬》;劉遠揚的《走馬魁星樓》《半生米》等,均别出心裁,讓人回味無窮。
數量較多的是生活故事,其中有兩弟兄型、三女婿型、傻子學話型、機智人物型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有關機智人物謝冬雞、安世敏的故事。民間故事概括着神話神仙、風物傳說、動植物傳說、民俗傳說等,裡面還蘊藏着獨特的文化信息,是巴文化的重要遺存。
《龍膽草》
曆史上走馬民間故事多以家庭傳承為主
曆史上走馬民間故事多以家庭傳承為主,講述人大多是走南闖北的手藝人或民間藝人。故事家魏顯德,他的幺公、父親、母親都是當地有名的故事家。其幺公是一位民間藝人,魏顯德14歲時就和他一起到過雲、貴、川等省說評書。沿途的見聞和聽到的故事,成為培養他成長的溫床。
“走馬古鎮魁星樓有多高,半截插天裡頭.....”說起這段故事,不得不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故事家劉遠揚。據記載,上世紀80年代,他為“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搜集講述民間故事700多則;2009年,他被評為走馬鎮民間故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收徒幾十人。又當起校外輔導員,在各種場合傳播民間故事。在生病期間,他堅持接待中外學者,坐在輪椅上堅持講故事,立志把故事傳承下去。
2016年,劉遠揚創建走馬同好會,把故事融入四川車燈、金錢闆、情景劇搬上了舞台,把走馬口頭文學推至一個新的境界。
而今走馬古鎮已列為國家“曆史文化名鎮”,同時還是中國曲藝之鄉。“走馬鎮民間故事”還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熊嘎婆與兩姐妹》
全書共9個故事,插圖63幅
為讓這些民間故事走向大衆,他們以繪本形式傳播故事,兼顧可看性和可聽性。
“2019年12月開始籌劃繪本,今年2月份收到成品。是由川美的師生整理而成,在衆多民間故事中精選9個代表性的故事,然後在各小學展覽,又根據群衆的意見修改而形成。”重慶高新區走馬鎮文化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走馬故事繪本
該書在走馬鎮民間故事中精選了獨具巴渝文化特色和濃郁地方文化知識、适合兒童閱讀且極具教育意義的《走馬崗的傳說》《龍膽草》《熊嘎婆與兩姐妹》《國師徐半仙》《錢财與仁義》《屋漏》《神奇的石盆》等9個故事。
如此以插圖與文字結合的形式進行解讀,準确地表達與傳遞了故事的情節和内容,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極富有感染力,很容易記憶。
全書共9個故事,插圖63幅,把走馬民間故事的博大精深表現得淋漓盡緻,巴渝文化盡收眼底。
如今,你到走馬古鎮,沿走馬小學校門對面的牆體構建了故事的外延展示,與走馬小學傳承非遺的教學特色相融合,形成對走馬民間故事多方面推廣和傳播。
《走馬崗的傳說》
《國師徐半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