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是全國第12個“敬老月”。根據天津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全市16個區,其中有9個區,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5%。而天津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的有28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近四分之一。而據估算,這個比例在未來三十年中還會持續加大,人口的老齡化給我們提出了很多挑戰。近年來,天津市不斷升級為老年人的各項服務措施,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解決老年人的各種實際問題。近日,記者走近社區老年人,關注他們都有哪些文化需求。
報名難根源何在?
蔣華是家住河西區金山裡小區的老居民了,今年61歲的她打從結婚就一直居住在這裡。兩年前,蔣華的公公婆婆相繼去世,家裡一下子空落落的。“雖然不是我親生父母,但比親生的差哪兒去啊,說沒就沒了,心裡不是滋味”。河西區金山裡小區居民蔣華眼裡噙着淚對記者說。
公婆去世後 蔣華心裡空落落
蔣華做家務
1985年,蔣華和愛人結婚了。從那時起,她就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晃30多年。公婆生病在床,大事小情,吃喝拉撒,家裡的擔子,蔣華都挑在了肩上。河西區金山裡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靜娴說,蔣華抛去了作為兒媳婦的種種不方便,端屎端尿、擦洗。“公公去世的時候,身上連一個褥瘡都沒長。”這三十多年,蔣華把家裡兩位老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哄他們開心,伺候起居、服侍三餐,用自己的行動诠釋着孝親敬老。也正因如此,2018年,他們一家獲得了天津最美家庭的稱号。蔣華把自己當做公公婆婆的親閨女,默默無聞地悉心照料。用她的話說,這些已經成為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直到公公因心髒病發突然離世,給蔣華帶來了重重一擊。用金山裡社區居委會網格員的話說,曾經樂觀開朗的蔣阿姨不見了。
金山裡居委會入戶
蔣阿姨的變化,細心的李靜娴看在眼裡。她開始定期安排時間和網格員一起到蔣華家裡坐坐、聊聊天,唠唠家常,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蔣華盡快從痛失親人的情緒中走出來。走訪的過程中,李靜娴無意中發現,蔣華總是捧着以前公公寫的字發呆。就是這麼一幅字,讓李靜娴由此受到啟發,學習書法是不是可以寄托蔣華對老人家的思念,能不能讓她從悲傷裡走出來。“她們說讓我學學,我覺得行,這倒是一個好辦法。”就這樣,蔣華上網,登錄了老年大學書法系,可是,試着報了幾次名都失敗了。蔣阿姨犯難了,怎麼就報不上名呢?“今年,我們老年大學一共招收了57個班,1600多名學員。大學總校這邊現在是一座難求。”河西區文化館副館長範穎說,總校設立在河西區文化館,每年最多招生2000人,可每年想要報名的老年人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名額有限,報不上名,想進老年大學豐富老年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老年大學開到“家門口”要邁幾道坎兒?
隻有不斷地老有所學,才能更好地老有所為,更有質量地老有所養。今年,春節前夕,河西區經研究決定,在2月28日這天,把老年大學的課程送進社區,蔣華和一些一直想上老年大學的老人們趁這個機會趕緊報上了名。區文化館在接到任務後,把14個街道的相關工作人員召集到了一起進行摸底兒。當時,區裡選取了4個有意願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設課程的街道。“馬場街居家養老中心坐落在文靜路上,周邊居民區很多。這個居家養老中心,可以說是在河西區範圍内環境還是不錯的。”河西區文化館培訓部主任李玉環說。
馬場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曾是佟樓中學的閑置用房,區教育局本來另有用途,街道發現這裡很适合作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點位,便找到了區裡協調,最終把這裡改作養老服務中心。在運行的這一年的時間裡,街道發現,老年人助餐、助醫、助行等生活方面的需求确實得到了滿足,但精神層面卻存在盲區。馬場街道辦事處居家養老專幹馬有說,養老不離家,是很多老人的心願。把課程搬進社區,是他們所期待的。可是,一個街道有上萬名老人到底開設哪門課程,衆口難調。“我們就針對老年人的喜好,通過各社區的網格員進行走訪調研。”馬有說。馬場街共有10個社區,107名網格員。從接到任務到正式開課,隻有18天的時間,這其中還橫跨了整個春節。他們不僅要承擔日常工作,還要變身成為普查員,走街入戶摸清老年人的喜好。本來就忙忙碌碌的網格員們,一下子工作壓力又大了不少,不過做社區工作,百姓的事兒就是大事。本着不落一戶的原則,他們經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走訪,一家一戶都不能少。在大夥兒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春節期間完成了摸底工作。統計上來一看,最受老年人喜愛的前三名是舞蹈、電子琴和書法課程。不過,因為硬件條件有限,電子琴和舞蹈課缺少專業教室。區文化館和街道最終決定開設書法班。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運營方出資買了白闆、課桌,街道又購買了筆墨紙硯。就這樣,今年2月28日,河西區老年大學馬場街道分校如期開課。
河西區老年大學馬場街分校書法課堂
就在第一節課剛剛開始的時候,教學條件給授課教師帶來了挑戰,書法教學需要投影,讓學員先觀察再講解。而實際狀況是現場隻有白闆,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必須全程溜達着講課、手把手地教。
“就像一對一的教學一樣,他們每個人都會出現同樣的問題,要分别糾正,讓他們感到被重視。”河西老年大學書法系教師谷玥說,一節課下來,同樣的一句話,要用不同的方式重複幾十遍。學員年齡大、水平參差不齊,是分校課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書法專業性又偏強,這時候就需要老師把專業術語轉化成大白話和實際的動作,隻有這樣,才能讓老年學員變得有興趣,今年72歲的宏玉仙就在這筆墨點線之間,樂在其中。“主要是有興趣了,所以就覺得不那麼困難了。”馬場街道老年大學分校書法班學員宏玉仙邊寫邊說。
古玥原本以為,讓老人對毛筆字感興趣了,自然學的就快了。然而,現實并不是她想的那樣,第一節課教過的内容,到了第二節課再提問的時候,多數老人已經基本忘的差不多了。“老師給我們寫字帖,我們拿回家加強練習。”宏玉仙說。看着眼前的老人們,谷玥就像是看到自己的父母一樣。因此,她認真對待每一分鐘的課程,既耐心又細心。
課上老師手把手教老年人寫字
一邊,指導老師鼓勵着老年學員,每天進步一點點,另一邊,河西區文化館開始琢磨對策了。按照原計劃,分校采取的是試聽課不收費。為了加深老人的記憶,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不讓老年大學分校的存在流于形式,他們最終決定,把5節課一個周期的試聽課輪三輪,也就是讓老年人一學期免費上15節課,費用由區文化館承擔。眼下,河西區馬場街道、桃園街道、下瓦房街道、天塔街道老年大學分校都已經成功開課。
變養老為“享老”
為了豐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還有一群人活躍在社區。他們利用工作之餘,通過自己的一技之長教授一些課程給爺爺奶奶。
“給它貼上白色的花。”9月22日,河西區天塔街富源裡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第一節榕樹課堂課程正式開講了,這也是這學期整個河西區的第一節課。教叔叔阿姨們制作團扇的老師叫張毅,是榕樹課堂的志願者,也是天津工業大學的一名教師,從事紡織特色與設計教學15年。2018年,河西區教委聯系到了天津工業大學,希望有意願的老師和學生加入到榕樹課堂志願服務隊伍中來,張毅第一時間報了名。實際上,早在5年前,張毅就和社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毅在榕樹課堂上教老年人制作團扇
“張老師一開始就是帶領孩子們在社區做實踐活動,也是作為志願者的身份來到社區的。”河西區社區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尚曉梅說,那時候,張毅帶着五六個學生,平均一個學期開展1-2次的公益講座。雖然次數不多,但是張毅卻從老年人的眼神中看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有一場對我印象特别深,有一位阿姨帶着她母親來的,她母親當時已經是80多歲了,也在那聽着我們的課。”張毅說,那一次講課,給張毅很大的震撼,現場80歲的老年人還有很多,對他所講的紡織課程也特别感興趣。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為老服務這顆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張毅心裡。榕樹課堂的出現,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他志願服務的這扇門。差不多同一時間,張毅牽頭組織了志願者小團隊,由紡織工程與科學學院的5名教師組成。大夥兒提前把做好的手作帶到課堂上,比如堆繡、布貼、紙藝花、編織等,讓老年人挑選喜歡的,然後根據受歡迎的程度,決定接下來教什麼。
張毅在課上講編織手法
幾節課下來,張毅發現即便是最簡單的手法,他都要手把手連續教上2-3節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後,作為榕樹課堂天津工業大學志願者小團隊的牽頭人,張毅從那時候起,不管是自己的課,還是别的同事的課,他都要到現場去看看,跟老人家聊聊天,觀察課程進行的情況。這個習慣,直到今天依然保留着。即便精力和身體上有時候告急了,他都選擇堅持。天津工業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師王燕回憶道,“有一次他是感冒了,那天還下着雨,我就看他仍然是跑前跑後的,課程結束後,看到他的體力已經不支了。”
每周一次的課程,除了克服身體上的疲憊,張毅還要抽出大量的業餘時間和精力,處理與榕樹課堂相關的問題。比如,為了能讓更多的老年人對課程感興趣,張毅嘗試更新手作設計,把難度降下來,盡可能在2-3節課做成成品手作。每天忙完學術已是深夜,而此時,對于他來說,為老年人量身定做手作産品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每次忙完都要下半夜了,張毅從不覺得累,反而從中收獲了成就感。可是,就當課程進行了一段時間後,張毅發現他和團隊的付出,沒有換來他們所期待的效果。“叔叔阿姨們在下一周上課的時候,我們前一周講的内容大多不記得了。”張毅說,這樣的問題,隻能通過增加上課的次數去解決。可現實情況是,包括他在内的老師,在學校裡還承擔着其他工作,他們沒有辦法增加社區上課的頻次。一開始,大夥兒都很頭疼,畢竟增加授課周期這事兒費時費力,經過幾番讨論,本着志願服務不打烊的初衷,他們拿出了新點子:制作視頻課件和教材。“都是為了方便老年人回家之後,反複看、熟練技藝。”張毅說。
眼下,研發授課小團隊從原先的五六位老師增加到了18位。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研究生也加入進來,今年正在讀研二的郭倩就是其中之一。“我們是從研一下學期開始承擔手作課的研發和制作的,對我們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從老師手裡把這個愛心的接力棒繼續下去,不斷完善志願服務。”郭倩說。
研究生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
大夥兒探讨精進授課内容
目前,河西區14個街道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辦了“榕樹課堂”。河西區教育局、社教辦每學期初都會與“區校終身學習聯合體”簽約的大學進行對接,開展健康養生指導、傳統文化、手工編織、音樂、藝術、朗誦等活動和課程。教師由大學教授、大學生和非遺傳承人等志願者組成。“現在,我們已經把課程送進45個居家養老中心服務中心了,未來準備再繼續多引進一些大學加入到榕樹課堂這個活動中。”尚曉梅說。
津雲新聞記者 馬雨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