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在電影院裡重刷《阿凡達》,視覺沖擊已經不那麼大了,所以注意到了電影的台詞。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就已經大贊了《阿凡達》裡塑造的納威人人性。
他們的美好在于,他們的信任、包容和溫暖一直都在,人際關系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僵化的狀況----導緻君不見君王不見王的局面。
男主角傑克作為侵略者一方的外來戶,女主角納蒂莉的部落族人沒有對他表現出強烈的敵意,反而還讓納蒂莉教會他納威人的生存技能。
家園被地球人的炮火野蠻地焚燒摧毀,納威人心碎了。
他們知道了傑克是間諜,納蒂莉如遭雷擊,可她也并不想除之而後快,而是傷心欲絕地哭喊:“你走!你走!”
所有的族人也沒有因納蒂亞是帶傑克到部落裡的人,而對納蒂亞有絲毫的責怪。
傑克為救奈蒂莉和她的族人,說出了自己的最初目的,被憤怒、怨恨的奈蒂莉和族人們遺棄。
傑克為了救潘多拉星球,也是為了再次赢得奈蒂莉的信任和愛,冒死馴服魅影,成為魅影騎士。
傑克駕馭魅影飛落納威族人中間時,奈蒂莉忽然明白了傑克想要做什麼,她凝望着傑克說了一句“I see you!”
他們中誤會的堅冰融化了。
那一刻納蒂莉的失望、忿恨、傷痛都消失了,她神色輕柔而飽含愛意。
千言萬語隻彙成一句“I see you”:我誤會你了,對不起,傑克,你很勇敢,你一定冒了很大的風險,我很高興你平安歸來,我愛你,我感謝你做的這一切,從今以後我會一直堅信你,你是我們中的一員。
這一幕竟然令我淚流滿面!
“I see you”(我看到了你)。
直面翻譯過來是“我看到了你”,其實我認為更準确的翻譯應該是:
我相信你;
我完全理解你;
你在我的心裡留下了位置;
我欣賞你;
我接受你。
1
電影“I see you”中的看見,不僅表達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運用“看見”這個詞時的含義——即看見物理上存在的人和物;
而且表達的是一種更深的看見——看見你的内心、看見你的感受;
前者是“淺看見”,後者是“深看見”。這種“深看見”,必須是心對心,感受對感受,是心靈的呼應,而不是大腦對心。而我們生活的大多時候,往往處于一種“淺看見”。
暫不說那些我們不太喜歡的人和物,對于我們喜愛的人和物,我們尚且也很難做到“深看見”。你有沒有印象,你一腔熱血為朋友好,你滔滔不絕之下,好友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後來你們的聯系越來越少?
你是否還記得,是什麼時候,孩子對你一再規勸要吃蔬菜均衡營養,從一言不發,到怒目相向?
你是不是很難過地發現你的伴侶,那個不把拖鞋鞋尖朝外擺放,牙膏不好好擠的老公,已經不再經常和你聊天了?
這都是典型的用大腦對心,想法對感受,而不是心對心,感受對感受。
我發現有很多人對影片的這句話都有感觸,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内心深處都是渴望被“深看見”的。
因為很難被看見,所以“I see you ”這句話能輕易擊中内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那部分。
2
“深看見”聽起來很玄乎,怎麼做才算是“深看見”?
在我看來要做到三點:尊重、理解、共情。
尊重
很多來訪者會感覺很神奇,明明心理咨詢師是這麼一個平平無奇的人,為什麼我就會對她産生信任感,講出我的秘密和内心呢?
首先心理咨詢師的尊重就做得很好。
我們的尊重是這麼定義的:
尊重(respect):
咨詢師在價值、尊嚴、人格等方面與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為有思想感情、内心體驗、生活追求和獨特性與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對待。
應當體現為對求助者現狀、價值觀、人格和權益的接納、關注和愛護。
其實我們平時隻要做到兩點,一個是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是不去評價對方。
前者是由心底承認對方和我不一樣,接納他的不同,允許他的“不一樣”;
後者是不再高高在上,去定義他人,并以自己的定義去貶低和傷害對方。
理解
在哲學裡,是這裡解讀“理解”的:
人在認識新事物、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如果事物的發展邏輯與認識主體(人)原有的認識不發生對立、沖突或矛盾,我們就稱之為理解,否則就稱為不理解或者難以理解。
對人們的言語的理解是把握言語所表達的思想;對人們的行動的理解是把握其動機和效果。
簡言之,“換位思考”是為理解。
不單單是簡單的“如果我是她,我會怎麼做,”而是在對方的身份、角色、認知、情感上去理解她的思想和行為。
這才是一種“深理解”。
一名心急火燎的閨蜜會理解那位身在困境不能自拔的友人,需要一個擁抱而不是建議的訴求;
一名強迫丈夫必須拖鞋鞋尖朝外擺放的妻子會理解丈夫渴望自由舒适的心;
一名絮絮叨叨想要孩子吃好飯菜的母親會理解孩子已經長大,他的成長需求已經産生了變化,他的内心需要更多成長的幫助和建議,而不隻限于飲食。
一旦開始“理解”,你會發現你對人們的“不可思議”漸漸在減少,你發現他們有他們的“邏輯”。
共情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這是一種融合了人類情感的高級理解。
能引起你和對方的情感共鳴。
共情能夠激發你與對方同頻的愉悅、悲傷、幸福、憤怒等等情緒,這種“我懂你”的信号令對方與你開始“握手”,内心充滿“被理解”的感激。
如何才能共情?這需要訓練,往往需要我們停下來,暫時擱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慢慢去觀察和體會。
當你滔滔不絕表達自己的時候,你能看出閨蜜的窘迫,及時刹車;
當你發現丈夫緊抿着嘴唇,你能體會到他壓抑的憤怒;
當你發現孩子沉默不語時,你會感到他的心不在焉和無奈。
3
“I see you ”這句話常常就是“深看見”最直接的表述。
如果配偶在說:“你知道我多辛苦嗎?你知道我多難過嗎,我這裡,而你卻什麼都不肯做!”
如果你把回複“你以為我容易嗎?我知道你多無理取鬧嗎?”改成“I see you ”這句話,它内含的意思是:是的,我理解你,我看到了你的難受。
那張歇斯底裡的最熟悉的陌生臉龐會聽到這句話變顔色嗎?
如果孩子在說:“我不想給你說了!你根本就不懂我,啰嗦要死了!”
如果你把回複“你叫你好好吃飯,也錯了嗎?你怎麼那麼不感恩?白生了!”改成“I see you ”這句話,它表達了:我理解你的憤怒,也許我不懂,但我想聽聽你的聲音。
孩子會永遠給我們一個緊閉的房門嗎?
“I see you ”,就像一把消融我們關系堅冰的烈焰之箭,因為它是人類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給我們解讀了這個:
馬斯洛把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需要和動機:馬斯洛需求層次和動機的種類「心理學了29」
這些需求裡,需要關系的存在,都需要“I see you ”。
我們都得承認:我們需要被看到,被認同,被愛。
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将成為我們熱愛世界熱愛生命的力量。
在關系裡看到别人,看到自己,也邀請别人看到自己。
你會找到那份感動和幸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