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5 12:21:00

這是唐詩宋詞品鑒的第129篇詩詞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1

《觀書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作者簡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翁,别稱紫陽。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長于建州。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宋光宗時,曆知漳州、秘閣修撰等職。宋甯宗時任煥章閣待制。卒谥“文”。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注釋解說:

(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内。(2)“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徘徊,來回移動。(3)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裡指方塘之水。那得:怎麼會。那:同“哪”,怎麼的意思。清:清澈。如許:如此,這樣。(4)為:因為。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隻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5)艨艟(méng chōng):原為古代攻擊性很強的戰艦名,這裡指大船。一毛輕:像一片羽毛一般輕盈。(6)向來:原先,指春水上漲之前。推移力:指淺水時行船困難,需人推挽而行。(7)中流:河流的中心。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全詩解釋:

其一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要問為什麼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裡江邊漲起了陣陣春潮,巨大的艦船輕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來行駛要白費很多推拉力氣,今天卻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順漂。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猜您喜歡=-=-

《春日》朱熹

《秋詞二首》劉禹錫

《題菊花》黃巢

《蟬》虞世南

《風》李峤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品鑒鑒賞:

從題目看,這兩首詩是談“觀書”體會的,意在講道理,發議論。弄不好,很可能寫成“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但作者寫的卻是詩,因為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讓形象本身來說話。

第一首詩是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描繪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時,又蘊涵了理性的東西。“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半畝的“方塘”不算大,隻有半畝地的一個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一鑒”的“鑒”,就是“鏡”,照人的鏡子,“鏡”和“鑒”是一個意思。“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打開了。“半畝方塘”雖然不算大,但它卻像一面鏡子那樣地澄澈明淨,“天光雲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閃耀浮動,情态畢見。作為一種景物的描寫,這也可以說是寫得十分生動的。這兩句展現的形象本身就能給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這一種感性的形象本身,它還蘊涵着一種理性的東西。很明顯的一點是,“半畝方塘”裡邊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夠反映“天光雲影”;反之,如果很淺、很污濁,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準确地反映。

第二首詩也是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其中的“艨艟”也寫作“蒙沖”。因為“昨夜”下了大雨,“江邊春水”,萬溪千流,滾滾滔滔,彙入大江,所以本來擱淺的“艨艟巨艦”,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來。“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說往日舟大水淺,衆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此時春水猛漲,巨艦卻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蘊含的客觀意義是強調藝術靈感的勃發,足以使得藝術創作流暢自如;也可以理解為創作藝術要基本功夫到家,則熟能生巧,駕馭自如。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古詩觀書有感其一宋朱熹(觀書有感二首朱熹)2

筆者小劄:

做學問,當如朱子。《觀書有感二首》所蘊含的道理屬于美學原理範疇,其一首的說理角度是欣賞美,其二首的說理角度是創作美,這種美學原理是帶有一定普适性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