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常說一句話是相聲有四門功課,說學逗唱。其實這是僅對于表演内容而言,實際上的相聲演員會的比這個要多,而且時間越往前,舊社會的相聲演員更是藝多不壓身。
侯寶林大師1979年退出舞台之後潛心于相聲藝術的研究工作,他就提出了傳統相聲演員要會的十二項基本功。
第一個,開場詩
經常聽郭德綱單口相聲的觀衆應該很熟悉,單口相聲和評書一樣都有這個。這個目的一是靜場,二是給整個表演做個鋪墊和定個調子。開場詩普遍以打油詩居多,而且能讓人一聽就覺得有意思。
比如定場詩《雪》:天上一陣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扔。倒比棉花來的沖,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墳頭總比饅頭大,井口兒是個大窟窿。
第二個,開門柳兒
傳統相聲用來招攬觀衆的方法,觀衆人不多的時候先由全體演員集體打闆唱幾段柳活兒,一般最多的是《發四喜》,你常聽到的末尾是“逗逗,起逗起逗強!”就是這個。
現在小劇場演出仍然會有這種表演形式。
第三個,白沙撒字
這個在傳統相聲演員撂地和畫鍋的時候常用,而且還有專門的相聲段子比如《字像》。這個絕活是相聲演員獨有的,雖然侯寶林沒怎麼用過但是他也會。有一次總理還特意讓他表演給主席看。
現在除了天津一些相聲演員比如王文王武之外,其他會這個并且能表演這個的人很少了。另外,白沙撒字的白沙不能用普通白灰,普通白灰能撒字,但是撒不出雙鈎之類的花字,最好要用漢白玉石塊磨出來的粉才行。
第四個,太平歌詞
太平歌詞可以用作開門柳兒,也可以用作白沙撒字的配合唱詞。語調簡單,琅琅上口,唱起來的難度不大,難在挂味兒。唱得好的就像吟誦一樣,唱的不好的猶如鹦鹉學舌。
第五個,單口相聲
最早的單口相聲就是講笑話講故事,張三祿靠單口相聲起家,其留下的段子《九頭案》《賊鬼奪刀》現在還在說。
到茶社時期,單口相聲主要用來留飯口,當吃飯點的時候觀衆都要走,而演員也要吃飯。這時候就會安排一個相聲演員去說單口留住觀衆,等其他演員吃飯回來繼續表演。
當然,像張壽臣崇壽峰和劉寶瑞他們又把單口相聲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
第六個,會捧哏。第七個,會逗哏。
捧哏和逗哏不是一朝不變的。有時候搭檔臨時有事,身邊隻有捧哏或者逗哏,那就得臨時搭檔一下。還有的是年輕時候逗哏,年紀大了就改給徒弟們捧哏掌握節奏。
還有的是早年捧哏,後來發現逗哏更好,比如郭德綱。
另外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根據段子來,有的段子某個捧哏适合逗,那就臨時換回來。這方面比較突出的是常寶堃趙佩茹,也就是傳說中的互為捧逗。
第八個,會說群口相聲
群口相聲裡不光有捧哏逗哏,還有一個角色叫膩縫,有的段子比如《扒馬褂》,那這個膩縫的也很重要,這就要求相聲演員該膩縫的時候也得會。
第九個,會要錢
舊社會叫杵門子,說了一段就得端着盤子去斂錢,這個手藝必須人人都會還得精通,不然說的再好也是白說。這裡面就存在不同的風格,比如有人就會嘴裡帶諷刺,讓不拿錢的觀衆下不來台。比較高明的就是常寶堃小時候,他帶着小孩那種撒嬌萌勁兒蘑菇着人家不給錢不行,所以他藝名叫小蘑菇。
新社會不用杵門子了,但形式仍在,那就是要掌聲或者互動,這個方法就多了,有直接要的,有暗示的,還有耍賤賣萌的。
第十個,雙簧
雙簧和相聲的關系有些特殊,那就是會說相聲的必須要會雙簧,演雙簧的不一定會說相聲。這也是一種相聲表演形式。
第十一個,口技
最早相聲裡有一種活兒叫暗春,人躲在幕布後面用嘴模仿出各種聲音,夫妻拌嘴小孩哭鬧,摔鍋砸碗雞飛狗跳,聽着很熱鬧,等到幕布掀開,不過一人一扇而已。
有的相聲藝人就以口技見長,比如侯寶林師父朱闊泉,他使用一個蔥皮為道具,可以學各種動物的聲音,而最厲害的是湯金澄湯瞎子,他的口技無須任何道具,用嘴就行。你看現在很多所謂的口技演員都必須用擴音器或者麥克風,那是沒學到位。精絕的口技确實是什麼都不用的。
第十二個,數來寶
以前的數來寶不是用快闆,而是用牛骨拴上銅錢伴奏,專門去各種店裡說順口溜要錢的。後來改用竹闆,然後衍生出來快闆和快闆書等藝術形式。相聲表演中融入數來寶比較多的就是王鳳山高鳳山他們,後來李潤傑又發展出快闆書。現在這方面的專家是張志寬。
這十二項技能現在很多已經不經常用了,有的人甚至隻能掌握其中一兩項就敢自稱相聲演員,真按照老藝人的标準看,相聲的門檻真不是一般的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